重點中學普通班、普通中學重點班,怎么選?研究結果來了
溫馨提示:很多手機瀏覽器,比如百度app,都可以語音播報本網頁。方法打開本網頁之后,點擊 APP下方或上方"功能"按鈕,里面有一個"語音播報"按鈕,點擊即可收聽。
“雞頭”、還是“鳳尾”?
相信不少家長都曾被一個選擇困擾過:是讓孩子去重點中學的普通班,還是去普通中學的重點班。
這事也引起過不少爭論,有人贊成前者,有人贊成后者,各自都有各自的理由,看似都很有道理,且誰也說服不了誰。
想去重點中學的,覺得好學校硬件、軟件、師資各方面還是更強,對孩子提升也大。
想去普通中學的,覺得孩子去了重點中學,如果是給人家吊車尾,也享受不了什么資源,還備受打擊,得不償失。
不過,家長們做選擇的時候,基本是憑借自己的感覺,說不好聽點可能就是拍腦袋,最多就是根據(jù)自己身邊某幾個人的個例,總結出來的經驗。
現(xiàn)在,國外有人做了這個研究,他用數(shù)據(jù)告訴我們,到底要不要去爭這個名校光環(huán)。
作者是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Malcolm Gladwell),如果你不認識他,你只需要知道,著名的“一萬小時定律”是這哥們提出來的就行了。
用數(shù)據(jù)說話
他要研究這個課題,當然不能憑自己想象或個別經驗,還得用數(shù)據(jù)說話。
只不過,他使用的對比數(shù)據(jù),是大學的,而不是中學的,但道理是相通的,具備同樣的參考意義。
首先一組數(shù)據(jù)來自國際頂尖名校哈佛,學生分為了三類,頂尖、中等、墊底,分別考察他們獲取學位的比例:
排名靠前的學生,基本都獲得了學位,成績靠后的學生,則大多無法獲得學位,甚至是輟學了。
按照哈佛的地位,能進去的都是最頂尖的學生,即使是最后一名,也基本可以斷定能超過全球99%的學生,然而在哈佛,竟然連學位都無法拿到。
數(shù)據(jù)不僅僅是哈佛,其他的一大堆學校,也能得出類似的結果:
所以結論是:你在大學里能否獲得學位,和入學時的絕對成績、自身能力等并不是正相關,而是取決于你在你所在的群體中的相對位置。
除了學位,還有一組各個高校人均發(fā)表論文數(shù)量的數(shù)據(jù):
哈佛4.31篇,麻省理工4.73篇,多倫多大學3.14篇,波士頓大學1.59篇。
看起來學校越好,論文數(shù)量越多,但是,如果把焦點集中在頂尖名校排名靠后的那些學生,數(shù)據(jù)就變成了0.7篇,和平均數(shù)差了老大一截。
入學時雖然進了更好的學校,也比其他學校的學生優(yōu)秀,但如果在自己的學校排名靠后,最后的結局依然很慘淡,那些入學時比自己成績差得多、進了相對更差學校的學生,最后都比自己強很多。
原因其實也很簡單,你總在一個別人處處都比你強的環(huán)境里,雖然也可能在短期內激發(fā)你的斗志,但在長期的打擊下,信心、斗志什么的就別提了,可能也認為“自己就這樣了”,最后渾渾噩噩,泯然眾人。
但是
所以,結論已經很明顯了,也就是咱們總說的一句老話:寧做雞頭、不做鳳尾。
但是,這個結論對中學、大學的學業(yè)情況適用,等畢業(yè)找工作時,還是存在一點問題。
為了省事,一些好企業(yè)的HR會把招人的標準定為985、211之類的,直接用學??悖@時候,即使是名校備受打擊的最后一名,可能也比非名校、各方面更優(yōu)秀的第一名機會多。
在格拉德威爾看來,只招名校生是一種很愚蠢的行為,他呼吁企業(yè)做出改變。但從現(xiàn)實看,并沒有什么卵用。
那么,是把孩子送進更好的學校,承受更大的風險和壓力,還是讓孩子能夠如魚得水,處在相對競爭不那么激烈的環(huán)境中呢?大家在做出選擇前,可要想好了。
轉載原文地址: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2239367588793733
作者:超人爸爸說教育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站平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