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必讀:“媽媽,你會死嗎?”這是我見過最暖的答案

溫馨提示:很多手機瀏覽器,比如百度app,都可以語音播報本網(wǎng)頁。方法打開本網(wǎng)頁之后,點擊 APP下方或上方"功能"按鈕,里面有一個"語音播報"按鈕,點擊即可收聽。

文 |八月哥

清明節(jié),在這個特殊的節(jié)日里,我們不可避免地會提到“死亡”這個話題。

孩子可能會問,

“人為什么會死亡?”

“人死了之后會怎么樣?”

此時,作為家長的我們該如何回答呢?

前幾天,沙溢胡可一家四口在參加詩歌節(jié)目《經(jīng)典詠流傳》中,胡可提及老去的問題,兒子小魚兒突然就問媽媽:“那要是老了的話會不會死?”

胡可認(rèn)真的對小魚兒說:“人都會死的,沒有關(guān)系對不對?關(guān)鍵是活著的時候,很開心就最重要了好嗎?”

7歲的安吉聽了,竟然紅了眼。因為害怕媽媽老了死去,和弟弟一起抱著胡可崩潰大哭。

許多網(wǎng)友看了都覺得感動不已,紛紛稱贊胡可,覺得她對孩子的死亡教育十分到位。

與沙溢一家不同,在生活中,“死亡”卻是許多家長嘴里的禁忌詞。

當(dāng)親戚朋友去世,家長對孩子要么避而不談,要么就敷衍的說“去了很遠(yuǎn)的地方”、“見不到了”、“到天上去了”之類的話。

這樣的死亡教育,是空泛的,片面的。真正的死亡教育,應(yīng)該是生命的教育,是愛的教育。

每個孩子,都應(yīng)該上一節(jié)真正的死亡教育課。

1

缺乏死亡教育,會有什么后果?

2019年3月18日,鹽城剛發(fā)生了一樁極其轟動的慘案。13歲的男孩邵某,因不服母親管教,將其殺害于家中。

目前,邵某已被抓獲,網(wǎng)友紛紛要求降低刑法年齡,判處邵某死刑。

和廣大網(wǎng)友的憤怒相比,相信家長們看到這則新聞時,更多是感到痛心。

因為孩子殺的不是別人,而是愛他、養(yǎng)育他、教育他的母親?。?br>
哪個父母愿意,自己捧在手心的寶貝,變成一個殺人犯?而且踩著的,竟然還是自己的鮮血?

可怕的是,近年來,類似的案子竟然屢見不鮮!

2018年,13歲的男孩羅某,因要錢上網(wǎng)無果,錘殺父母后逃跑。

15歲少年因奸殺妹妹被判刑。

2017年,四川大竹13歲少年因怨恨弒母。

……

在這些青少年罪犯的眼中,人命似乎無足輕重,在他們身上,你找不到最基本的人性。

到底是什么,讓這些本性善良的孩子,變成了如此模樣?

李玫瑾教授在《中國科學(xué)報》的采訪中說:“青少年犯罪,性格缺陷并不是導(dǎo)致犯罪的根本原因,最重要的基礎(chǔ)是這個人的心理是否有底線,這就有賴于生命教育?!?br>
李玫瑾在這篇采訪中還提到:“生命教育從來都是最難的。因為,生的教育和死有關(guān)。”

也就是說,死亡教育,就是生命教育。

如果一個孩子從沒經(jīng)歷離別或死亡,他是沒辦法體會這種痛苦的,那他也沒辦法理解一個生命的珍貴。

那些青少年罪犯,正是因為從小缺乏死亡教育,不理解生命的可貴之處,才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死亡教育教給孩子們的,不僅僅是對死亡的理解,更多的是有關(guān)人性的思考。

死亡教育,是有關(guān)本性的教育,這比智力教育更加重要,應(yīng)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chǔ)。

2

做好死亡教育,有什么好處?

就在三個月前,廈門一名9歲男孩從17樓跳下,自殺身亡。

知情者說,孩子死之前留下遺書,因為打碎學(xué)校玻璃,害怕被責(zé)罰,所以選擇用死亡來逃避。

看著這幼稚的字跡,孩子的父母得有多痛!

有網(wǎng)友說,孩子你回來,玻璃我?guī)湍阗r!

9歲,對別的孩子來說,還是個窩在媽媽懷里盡情撒嬌的年紀(jì),就因為害怕責(zé)罰,就這么輕飄飄的離開了人世……

這其中,有部分是社會或家庭的責(zé)任,但還有另外一點,很重要卻又極少被人提及的原因,就是死亡教育的缺失。

日常生活中,家長總避免在孩子面前談?wù)撍劳觯L此以往,孩子意識到死亡是家長懼怕東西,是可以和父母對抗的武器。

死亡教育的缺失,讓孩子對死亡有錯誤認(rèn)知,在面對困難的時候,會錯誤的把死亡當(dāng)成逃避的工具。

每個慘案的背后,都是孩子對生命的輕視。只有讓孩子先正確理解死亡,他才能明白生的意義,從而真正的去尊重自己的生命,熱愛自己的生命。

朋友的女兒小蘭,在6歲的時候,家養(yǎng)了十年的寵物狗,因為癌癥死了。

對于這次死亡,朋友并沒有回避,也沒有說什么“善意的謊言”,反而是和小蘭解釋了什么是死亡:

"癌癥讓狗狗心臟停止跳動了,大腦也不能工作了。所以狗狗身體動不了,這樣就是死了?!?br>
朋友說,剛開始孩子還不能理解,吃飯的時候經(jīng)常還會說:“要給狗狗留一份”。

慢慢的,孩子就知道,死了,就是永遠(yuǎn)不會再回來了。

這時候,朋友把以前跟狗狗的合照,還有狗窩以及狗狗曾經(jīng)用過的玩具都整理出來,單獨放在一個地方。當(dāng)女兒思念狗狗的時候,就一起去翻看合照。

后來女兒就漸漸明白:狗狗雖然死了,這很難過,但是和狗狗在一起的記憶,永遠(yuǎn)都在。

朋友說,經(jīng)過這次死亡教育,女兒就特別喜歡幫助別人,特別是小動物。

正是因為經(jīng)歷過死亡,知道死亡的悲傷,由己及人,小蘭才懂得生命的重要性,懂得去幫助生命,尊重生命。

接受過死亡教育的孩子,不但懂得尊重生命,也更珍惜人與人之間的羈絆。因為心懷愛意,具備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孩子就算在逆境中,也能熱愛生命,熱愛生活。

死亡教育,教會孩子在暴風(fēng)雨中長成大樹,而不是嬌花。

3

如何進行死亡教育?

今年的人大代表會議上,北京大學(xué)腫瘤醫(yī)院主任醫(yī)師顧晉建議:從中小學(xué)開始開展死亡教育,讓人們尊重死亡尊重生命。

死亡教育,真的刻不容緩。

孩子早期的三觀是靠家長來樹立,因此,從小開始,家長就應(yīng)該給孩子樹立正確的生死觀。對孩子的死亡教育,我們可以從日常生活中做起:

清明節(jié),家長可以趁此機會帶著孩子一邊踏春,一邊掃墓。

在掃墓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和孩子聊聊那些去世的人,比如他們生前是怎樣的?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又是怎么過世的?最重要的,是要告訴孩子:“都是因為他們的努力,我們才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掃墓就是為了感恩他們的付出,銘記他們的愛。”

利用掃墓這樣有意義的活動,讓孩子們懂得生命是怎么一代代傳承下來的,讓他們學(xué)會感恩,學(xué)會銘記。

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養(yǎng)育動物或者植物,一株向日葵,或一條金魚都可以。期間鼓勵孩子親自參與照顧動植物,維系感情,讓孩子知道一個生命成長的不易。

如果植物枯萎了,或動物去世了,那就好好利用這次機會,像上文提到的小蘭的母親一樣,慢慢引導(dǎo)孩子體會死亡與離別。

如果身邊發(fā)生親朋友好去世的消息,家長不要對孩子避而不談,應(yīng)該適時地做出引導(dǎo)。

比如孩子問:“隔壁的爺爺死了,為什么會死?”

這時候,你可跟孩子客觀的解釋:“隔壁的爺爺太老了,心臟無法跳動了,所以身體也動不了了。死亡就是身體停止了機能,就跟秋天到了,樹葉就會落下一樣,這是生命的必然過程?!?br>
當(dāng)孩子問繼續(xù)你:“那爸爸/媽媽,你會死嗎?”

這時候,請你溫柔堅定抱住他,說:

“孩子,爸爸媽媽也是人,當(dāng)然會死去。但死亡并不是結(jié)束,只是一個過程,親人朋友的愛,還有我們的愛,都將陪伴你一生?!?br>
對于家長而言,當(dāng)然是更希望我們的寶貝,在輕松的環(huán)境下接受死亡教育,在學(xué)習(xí)的同時,又不至于過早的給孩子心靈蒙上陰影。

這時,我們可以借助一些,與死亡教育有關(guān)的影視作品或者書籍。

比如之前很火的動畫《尋夢環(huán)游記》,動畫的主題是:遺忘才是真正的死亡。

在影視作品相對輕松的環(huán)境下,父母再慢慢告訴孩子“死亡不代表永遠(yuǎn)分離”,相信孩子們也能更容易接受。

書籍方面,比如兒童畫冊《一片葉子落下來》、《活了100萬次的貓》、《爺爺變成了幽靈》等等,都是以孩子的角度,來闡述死亡的定義。

家長可以當(dāng)成睡前故事讀給孩子聽,在一個放松的環(huán)境下,慢慢給孩子解釋:“生命很寶貴,我們要尊重生命,愛護生命?!?br>
附錄書單

《活了100萬次的貓》佐野洋子(著)

《一片葉子落下來》利奧·巴斯卡利亞(著)

《爺爺變成了幽靈》金·弗珀茲·艾克松(著)

《風(fēng)到哪里去了》夏洛特·左羅拖夫(著)

《再見了,艾瑪奶奶》大塚敦子(著)

《獾的禮物》蘇珊·華萊(著)

《熊和山貓》山本香樹實(著)

《祝你生日快樂》方素珍(著)

《當(dāng)鴨子遇到死神》沃爾夫·埃布魯赫(著)

《謝謝傳遞給我生命的人》草場一壽(著)

人的歸途終是死亡,而孩子,是父母愛的延續(xù),是理想的傳達,是生命的傳承。

對父母而言,最大的希望,不是孩子將來能有多大的成就,而是希望終有一日,孩子能夠感恩父母,給了他這樣美好的生命。

死亡教育,就是要讓孩子清楚:生命,是父母給予他的,能夠伴隨他一生的,最寶貴的財富。

最后推薦一部適合老少咸宜的電影《尋夢環(huán)游記》,它會告訴我們,真正是死亡,是被遺忘。

轉(zhuǎn)載原文地址: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30068827460274438

作者:百家號教培江湖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wǎng)站平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