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何一定要統(tǒng)一,也必須要統(tǒng)一?
溫馨提示:很多手機瀏覽器,比如百度app,都可以語音播報本網頁。方法打開本網頁之后,點擊 APP下方或上方"功能"按鈕,里面有一個"語音播報"按鈕,點擊即可收聽。
中國很大,南北縱橫5500多公里,東西橫貫5200多公里,國土面積差不多相當于整個歐洲。在如此廣袤的疆域上只存在唯一的一個中央政府進行統(tǒng)治治理,而同等面積的歐洲卻有將近50個國家存在。
西方人總是不能夠理解中國,為何一定要統(tǒng)一?為何中國人對統(tǒng)一有著深深的執(zhí)念?對于這個問題,如果從文化的角度上來說,沒有深刻理解從夏商周起始的中國歷史、沒有深入學習自春秋戰(zhàn)國傳承至今的中華文化,是沒有辦法理解中國人這種對于大一統(tǒng)“近乎病態(tài)”的執(zhí)著的。
這一次,我們不談文化,從地緣政治、市場、工業(yè)化的現實角度分析,中國為何一定要統(tǒng)一,也必須要統(tǒng)一的底層邏輯,干貨滿滿,喜歡的朋友給個支持哦~
01 地緣板塊
地緣政治學大多數時候用于分析國與國之間的國際關系,用來解釋歷史上國家之間沖突與戰(zhàn)爭的地緣邏輯,今天我們運用簡單的地緣政治知識解釋以下中國各個省份之間的地緣關系,借以說明中國必須要實現統(tǒng)一的地緣邏輯。
首先為了分析論述上的方便,我們將中國大致分為5個板塊,分別是黑吉遼和內蒙古東部組成的頭部板塊、京津冀魯蘇浙皖贛閩粵桂等沿海省份組成的胸腹板塊、豫晉陜甘寧川渝湘鄂云貴等內陸省份組成的臟腑板塊、青蒙藏新等沿邊省份組成尾部板塊、臺灣和海南組成足部板塊,大家可能發(fā)現了板塊名稱上,組成了一個完整的雄雞。
當然這些劃分只是為了論述上的方便做出的一些粗略劃分,比如安徽、江西劃入了沿海省份組成的胸腹板塊,其實是不夠準確的,比如安徽的大別山區(qū)、江西的井岡山區(qū)、以及沿海的福建閩西大山一帶,按照之后的地緣邏輯都應該劃入到臟腑板塊,還有內蒙古應該分為三段分別歸入頭部、胸腹、尾部,當然上述劃分主要是為了論述方便,不作學術研究。
這樣劃分有什么意義呢?我們依次來說。
02 頭部板塊
首先,黑吉遼和內蒙古東部組成的頭部板塊。
這一板塊位于雄雞的雞頭、雞冠、以及脖頸部分,為什么要把這一板塊單獨拿出來說呢?從地緣戰(zhàn)略上來說,東三省通過狹小的遼西走廊與華北平原相連,一旦扼守住遼西走廊,這一區(qū)域就是一個獨立的空間,這也是東漢末期烏桓做大、隋唐時期高句麗做強的地緣上因素。
自古以來,這一板塊就是一個魚龍混雜的地界,能夠在這一板塊上生存的民族都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赫赫威名,沒有一個是弱者。隨著中國經濟中心的南移,進一步導致政治中心的東移,因為靠近運河,方便取糧于南方。明清時期,定都于北京,這一板塊的戰(zhàn)略意義就凸顯出來了。
后金崛起于此,為了拱衛(wèi)京師,大明花費重金打造了關寧鐵騎,構筑了山海關防線,耗費無盡的人力、物力,最終財政崩潰而亡。清王朝晚期,沙俄、日本、朝鮮各方勢力在此角逐,清政府高層的有識之士,看到了東北對于定都北京的中國的重要性,闖關東的戰(zhàn)略就此定下,然而國勢衰退,終究還是無奈和心酸。
由此可見,這一板塊最重要的作用,在于為首都北京以及廣闊的華北平原提供戰(zhàn)略保護,遼東半島的存在使得渤海成為了內海,華北也無需花費無盡人力物力,部署重兵防守,華北可以專心發(fā)揮政治中心、經濟中心的作用。
另外一點,雄雞的嘴總是富有攻擊性的,作用到頭部板塊上。這一板塊的存在使得中國得以名正言順地介入東北亞局勢,穩(wěn)定東北亞,甚至在強盛時還能對周邊地區(qū)形成虹吸效應,點到為止,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03 胸腹板塊
接下來,京津冀魯蘇浙皖贛閩粵桂等沿海省份組成的胸腹板塊。
這一板塊位于雄雞的雞胸、雞腹一帶,多為沿海省份,黃河、長江、珠江長期的沖積下,形成了平緩的大平原和低伏的丘陵為主的地形,從北至南依次是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
京杭大運河夜景
和平時期,這一板塊由于平原優(yōu)勢,很容易生產出大量糧食,吸引來人口聚集,進一步造成人才的集中和經濟活動的活躍,成為中國經濟發(fā)展的動力引擎。
戰(zhàn)爭年代,廣袤的平原地形讓這一板塊缺乏戰(zhàn)略防御,自古以來,發(fā)生在這一塊板上的戰(zhàn)爭多為依靠城市的攻堅戰(zhàn)或者依靠長江、淮河形成的短暫對峙,難以形成長久的戰(zhàn)略支撐。
時間進入近代,這一板塊面臨的主要威脅由北方轉為海上。抗日戰(zhàn)爭時期,1937年7月7日,日本挑起盧溝橋事變,發(fā)動全面侵華戰(zhàn)爭,中國軍民奮起抵抗,中國掀起了全民族抗戰(zhàn)的高潮,然而戰(zhàn)略防御階段時期的戰(zhàn)爭結果卻是所有國人永遠的痛!
1937年7月29日,北平失陷;
1937年7月30日,天津失陷,河北全境淪陷。
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zhàn)爆發(fā),1937年11月8日,蔣介石下令進行全面撤退。
1937年11月11日,上海淪陷;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淪陷;
1937年12月24日,杭州淪陷;
1938年5月19日,徐州淪陷,江蘇全境淪陷,山東全境淪陷。
1938年10月29日,廣州淪陷。
至此,胸腹板塊幾乎全境淪陷于日軍之手,浙江省76個縣市淪陷64個,安徽省62個縣市淪陷48個,廣東省98個縣市淪陷70個,廣西省99個縣市淪陷67個,福建省63個縣市淪陷15個,江西省83個縣市淪陷56個!
抗日戰(zhàn)爭時期被日寇侵占的領土示意圖
造成如此慘烈的局面從地緣角度來說,主要原因就是這一板塊缺少戰(zhàn)略縱深,而日本的入侵也正是沿著平原進行,當遇到皖西、浙南、閩中、閩西、贛南、粵西等可以依托山區(qū)形成戰(zhàn)略防御時,日本便難以啃下這些硬骨頭,從而進入戰(zhàn)略相持階段。
這里面有兩個省份很特殊,山東和福建!縱橫交錯的河流湖泊,高低起伏的丘陵,讓山東成為良好的戰(zhàn)略后方,因此抗戰(zhàn)后期山東幾乎全境成為八路軍的解放區(qū)。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福建更是易守難攻,也讓這里成為抗戰(zhàn)期間東部唯一一個日軍數量上占據劣勢的省。
還有一個地方,北京!燕山山脈和海河水系給北京的北方形成了天然的屏障,京杭大運河又使得北京得以獲得來自同一板塊的糧草支持,從而得到充足的戰(zhàn)略地位,然而當威脅來自海上時,這些山河屏障作用不在,北京的安全難以保障。只有將東三省、渤海、膠州半島完全掌握在中國手中時,北京的戰(zhàn)略縱深才得以構建完成。
幸好,新中國完全掌握了上述地區(qū),因而北京之所以是中國首都,而非其他地方!
04 臟腑板塊
其次,豫晉陜甘寧川渝湘鄂云貴等內陸省份組成的臟腑板塊。
和平時期,通過長江、黃河等河流湖海這些血管,與胸腹板塊交流,資源物資合理分配,人員充分流動,為胸腹板塊的發(fā)展提高充足的資源、人才支持。這一板塊中的冀中平原、江漢平原等地就提供了兩個板塊之間溝通連接的樞紐作用。
當戰(zhàn)爭年代來臨時,胸腹板塊缺少戰(zhàn)略縱深,而臟腑板塊就是提供戰(zhàn)略縱深的地方。眾所周知,中國的地形由西向東可以分為三個逐級降低的階梯,能否在中國形成全國性的有效統(tǒng)治,核心在于能否穩(wěn)定第二階梯。
古語有云,欲奪天下,先取關中次河北。胸腹板塊的板塊的核心在于關中,這里也恰好是中華文明的起源地之一。
關中的第一道屏障在于山西。太行山、王屋山、黃河構成了山西的屏障,內部的表里山河使得山西易守難攻,特殊的地形造就了春秋時期的霸主諸侯國,晉!也同樣由于山西內部各個獨立的盆地谷地,導致了春秋末期三家分晉的格局??谷諔?zhàn)爭時期,日軍在華北平原上一路攻城略地,但是來到山西,卻是顯得后繼無力,再也無力向西攻略,因此大后方的延安得以保存住革命的火苗,同時也保護了陳倉古道,使得居于后方重慶的國民政府得以安全運行。
目光轉向陜甘寧組成的關中地區(qū),八百里秦川提供了充足的糧食供應,瀕臨塞上草原,又能提供優(yōu)良的馬匹,帝王潛居之所!自古以來,多少王朝興于此,都于此,盛于此!新中國也是在這里保留下革命的火種,星星之火,而成燎原之勢!
有了關中,是否就可以爭奪天下了呢?不,還需要四川和重慶組成的蜀地,四川盆地,天府之國,物產豐富,以川渝兩地之物產便可以支撐起國民政府8年的抗戰(zhàn)。如果東漢末年,曹操能夠先奪益州,再攻荊州,天下或許能夠統(tǒng)一,也說不定。
說起荊州,也是湖南湖北兩湖之地,這里是楚國的發(fā)源地,楚國立國八百年,憑借兩湖之地,西拒強秦,北上與晉爭霸,東滅吳越,便是憑借著兩湖之地位處中國中心帶來的地緣優(yōu)勢,九省通衢,連接南北,貫通東西。
目光向下移動,云南和貴州,掌握了這里,四川盆地和江漢平原的后顧之憂也就解決了。蜀漢時期,諸葛亮七擒孟獲,穩(wěn)定住大后方,才有心北伐,而孟獲哪里人呢?南中,也就是今天的云南、貴州和四川西南部一帶。
如果說,關中是中國的心臟,那么兩湖就是中國的腎,四川盆地就是中國的肺!所以我將這一板塊稱之為臟腑板塊。
05 尾部板塊
再則,青蒙藏新等沿邊省份組成尾部板塊。
青藏高原,有了它就有了三江源,保護住了中國的母親河,再也沒有勢力能夠對中國形成居高臨下的優(yōu)勢。
新疆,晚清時,左宗棠曾與李鴻章有過塞防和海防的爭論,左宗棠曾有一個著名的論斷:克復新疆,所以保蒙古;守衛(wèi)蒙古,所以保京師。守住新疆,意味著保住蒙古,守衛(wèi)蒙古,意味著北京的安全。
其實除此之外,新疆還有一個重要的戰(zhàn)略意義,在于關中地區(qū)的屏護,縱觀歷史,凡是定都長安的大一統(tǒng)王朝,無不是善于經營西域的王朝,漢武帝為何要兩度征伐大宛,難道真的為了區(qū)區(qū)幾匹馬?唐太宗,又為何要萬里遠征,滅掉高昌國?康熙皇帝為何要死磕噶爾丹,三次御駕親征?這些在青史中留下圣賢之名的皇帝為何要與西域較勁,萬里遠征不是勞民傷財嗎?當然是因為這些雄才大略的皇帝們,目光長遠,看到了新疆的巨大戰(zhàn)略價值!
誠然, 漢王朝和唐王朝都面臨著北方游牧部落的威脅,經營西域就如同斷草原部落一臂,但反過來說,中原王朝得到西域,是否就意味著西方屏障的安全呢?
河西走廊再窄,那也是一條可以行軍的坦途??!
公元1900年,八國聯(lián)軍入侵,慈禧太后攜光緒皇帝倉惶出逃。人在恐懼的時候,總會下意識地逃向自己認為最安全的地方,那么慈禧和光緒逃到了哪里去?西安!為何,慈禧會認為此時的西安才是最安全的?這一點可得好好感謝左宗棠,是他,在國勢艱危之際,力主海防塞防并重,擊敗了有英俄支持的阿古柏,收復了中國的西大門伊犁,保證新疆的大部完整,也正是因為新疆完整的掌控在滿清政府手中,慈禧才可以放心的前往西安避難!
時間再往前推一點,明朝滅亡之時,為何沒有宗室逃往西安?那是因為明王朝對于西域經營不善,明朝西北方向最遠也只到了哈密,設立了哈密衛(wèi),不久后裁撤,使得明朝與瓦剌、韃靼的對峙前沿始終處于甘肅一帶,關中的安全得不到保障,難以發(fā)展,百姓的負擔隨之加重,最后在陜西農民起義中葬送了整個王朝!
06 足部板塊
最后,臺灣和海南組成足部板塊。
腳,大家都知道是用來行走的,雞爪呢,還能用來抓一些東西,放到地緣板塊上來說,我覺得,更多的是意義在于,向外延申國家戰(zhàn)略的意義更大,點到為止,懂的自然懂了。
07 總結一下
總而言之,中國的領土沒有一寸是多余的,每一個地方放之于所處的板塊之中,都起著重要的戰(zhàn)略意義,相互補充,相互依存,相互充當戰(zhàn)略屏障,這樣的國土正是一代又一代先輩們用無數鮮血奮斗而來的!
或許某些板塊還需要一些補充,才能凸顯出它的重要戰(zhàn)略意義,但是對于一個防御型的國家來說,這樣的版圖近乎完美!前提是某只腳要收回來!
視線投向與中國國土面積差不多的歐洲。
早在18世紀60年代,歐洲就爆發(fā)了工業(yè)革命,進入工業(yè)時代,成功引領了世界浪潮,成為天之驕子,然而短短不過百年時間,就以歐洲為中心爆發(fā)了兩次世界大戰(zhàn),成功將世界的領導位子交接出去。為什么兩次世界大戰(zhàn)會在歐洲爆發(fā)?從地緣角度來說,在于歐洲強國之間的地緣不安全感,從工業(yè)化角度來說,在于生產資源分配不合理。歐洲缺少一個統(tǒng)一的中央政府調控這些危機,對資源、人員進行合理分配,國家之間又相互獨立,難以取得信任,唯有戰(zhàn)爭解決!
俄羅斯為何對土地無限渴望,在于首都莫斯科缺少戰(zhàn)略屏障!德國為何要發(fā)動普法、普奧、普丹戰(zhàn)爭,無它,尋找戰(zhàn)略屏障!英國,為何要實行大陸均勢政策,無它,遏制大陸強國誕生,建立英國的戰(zhàn)略屏障!
工業(yè)革命后,一戰(zhàn)、二戰(zhàn)前所有發(fā)生在歐洲地界的亂局,都可以簡單一句話概括:地區(qū)發(fā)展不均衡,造成地區(qū)性強國崛起,該強國試圖建立自身的地緣戰(zhàn)略,打破了現有格局,引發(fā)既得利益勢力集團的抵抗!
而造成這種地區(qū)性崛起與區(qū)域性抵抗的原因,則是因為缺少一個雙方都可信、并且對雙方具備強制執(zhí)行力的中央政府,正如四川與漢中的關系,漢中作為巴蜀的門戶,卻隸屬于陜西,徹底葬送四川盆地形成割據政權的可能性,如果把四川擺在歐洲國家的地位,豈能善罷甘休?一場曠日持久的大戰(zhàn)是免不了的。而在中國,中央的一紙調令,官員、行政體系、物資流動也隨之變化,不虞會有戰(zhàn)爭,無它,這就是大一統(tǒng)王朝,全國一盤棋,省份無需屏障,省份服從板塊,板塊服從國家!
不知不覺,已經寫了5000余字,實在有感而發(fā),看了網絡上一些批駁統(tǒng)一,推崇西方自由的鍵盤俠們,有點恨其不忠,怒其不肖!中國的統(tǒng)一是不容置喙的,中國一定要統(tǒng)一,中國也必須要統(tǒng)一!
轉載原文地址: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4113851062595898
作者:青衫彈史,軟件工程師,歷史領域愛好者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站平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