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宰相?看看北宋貧民如何翻身做主把歌唱,探究宋代科舉教育!

溫馨提示:很多手機瀏覽器,比如百度app,都可以語音播報本網(wǎng)頁。方法打開本網(wǎng)頁之后,點擊 APP下方或上方"功能"按鈕,里面有一個"語音播報"按鈕,點擊即可收聽。

多少父母為著一套學(xué)區(qū)房,拼盡所有!甚至有家長從第一套房子就開始考慮孩子的幼兒園問題。學(xué)區(qū)房,三個字,沉甸甸的壓在多少父母心頭!這一切的根源皆是教育!

如今中國已放開二胎政策,孩子該如何教育?一個普通的家庭如何培養(yǎng)起一個優(yōu)秀的人才?寒門如何誕生一位貴子?

這些問題拷問著每一個現(xiàn)代家庭,每一位父母。

今天 文史君 跟大家一起,從歷史中找尋答案,解密寒門貴子的秘密。鑒于筆者筆力有限,,人生閱歷不足,描述中如有缺漏錯誤,歡迎指正!感激不盡!#拍一拍宋朝#

全文共分4章:

第一章:漢唐盛世千古傳,出身寒門難登天。講述漢唐時期,人才選拔制度的變遷歷史第二章:完善科舉,遺澤后人。講述北宋時期的科舉制度與今天的高考的一些相似之處。第三章:寒門貴子,滿朝朱紫。講述宋代那些出身寒門的高官們的故事。第四章:崇尚知識,教育公平。進一步分析宋代這個寒門貴子的共性,思考現(xiàn)代教育的方式。第五章:終章 · 小結(jié)第一章:漢唐盛世千古傳,出身寒門難登天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學(xué)宮的盛行以及孔子有教無類式私學(xué)的興盛,人才由貴族開始向士這一階層傾斜,開啟應(yīng)該算上中國歷史上第一波人才高峰,這一時期,人才輩出,多少風(fēng)云人物揮斥方遒,指點江山。

有識之士通過與人辯論,相互討論國家大事,提出個人建議,比如孟子;或者托庇于權(quán)貴門下,作為一個門客,為主君分憂,比如。這便形成了早期的還不完善的人才選拔制度。

到了漢代,歷史上首個長期統(tǒng)治的大一統(tǒng)中央王朝,這一套便有些吃力了,于是舉孝廉的人才選拔模式應(yīng)運而生。通過地方官員舉薦有才能有品德的優(yōu)秀人才,選拔做官,從而維持中央政府的運轉(zhuǎn)。

東漢時期,由于開國皇帝劉秀借助于世家大族的力量登上皇位,放開了對世族的管控,于是世家茁壯發(fā)展,把控朝政,一度壟斷了整個教育,他們推出的最成功的教育產(chǎn)品是九品中正制,成功實現(xiàn)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式的政治壟斷!

這種狀況,一直到科舉制的確立才開始有所改變!

科舉制度,肇端于隋,奠基于唐,完善于宋。唐代是一個發(fā)展的時期,在這一時期的一個人能否高中不僅由他的家庭出身、社會關(guān)系、個人風(fēng)評、外貌口才等決定,但更為關(guān)鍵的還是“行卷”與“公薦”。

行卷 就是考生在考試前將自己寫的詩文投遞給達(dá)官顯貴,以求他們能夠推薦。

公薦 則是指公卿大夫向主考官推薦人才。

著名詩人王維,便是通過玉真公主舉薦考得第一名!白居易那首“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的詩句,也是向人求推薦的時候呈遞的。

由此可見,漢唐盛世千古傳頌,但是這一時期,真的并非寒門子弟的天堂!漢唐盛世千古傳,出身寒門難登天!

從漢朝延伸到魏晉南北朝和隋唐時代,整個中國社會都處在一個世家貴族統(tǒng)治的社會,官員的選拔,男女婚姻的匹配,講究門當(dāng)戶對,世家相互結(jié)親,貧民幾乎無立錐之地!家族私學(xué),藏書于宅,壟斷教育!但是在經(jīng)歷南北大動亂,唐朝割據(jù)混戰(zhàn),多少王公貴族,世家門閥,煙消云散,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貴族體系崩潰,平民階層崛起!特別是造紙術(shù)和印刷術(shù)的改良,大大加快了知識的傳播,多少貧民子弟能夠較為廉價的獲取到知識,龐大的人群基數(shù),誕生出優(yōu)秀人才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

于是北宋的科舉制度,順理成章的改革,以適應(yīng)時代的發(fā)展,寒門子弟迫切入仕的需求!

第二章:完善科舉,遺澤后人

宋代的科舉,主要有貢舉、制舉兩種,另外還有童子舉。

貢舉設(shè)進士、九經(jīng)、五經(jīng)、開元禮、三史、三禮、三傳、學(xué)究、明經(jīng)等科??颇侩m多,最重要的是進士一科,大多數(shù)經(jīng)過進士科出身的官員,最終都有機會做到宰輔之位。進士科有解試、省試、殿試三種形式。

解試,是由諸州、開封府、國子監(jiān)將合格舉人貢入禮部的一種考試。有點類似我們今天的省級考試,初升高,有點類似。

解試通過的考生稱為舉子或貢生,于當(dāng)年冬季集中到京師,于次年春初參加省試。所謂省試是因就試尚書省而得名。貢生到京后,要向禮部報到,寫明家狀、年齡、籍貫及參加科舉次數(shù),取得考試資格??荚囍岸Y部發(fā)放座次表,考試之日,考生依次就座。同時規(guī)定了考生除書案外,不許將茶壺、蠟燭等帶入,不得懷挾書策。另外北宋對于科舉考試所作的一個創(chuàng)舉,至今沿用,那就是糊名制度的確立,把考生所填寫的姓名、籍貫等一切可能作弊的資料信息全部密封,使主考官和閱卷官無法得知每張卷子是誰的。

感覺這一套流程是不是跟今天的高考很像?先報名,獲取考試資格,考前發(fā)放座位表,考生按照座位表依次落座,答題,不能帶小抄,不能抄襲作弊。同時考完之后,所有試卷答題卡將姓名學(xué)校班級等信息裝訂隱藏,防止考生串通閱卷老師作弊!

可以說,科舉制度的完善,這是北宋王朝在教育上留給后人的一項巨大的文化遺產(chǎn),受益至今!

北宋時期,進士科考試內(nèi)容非常豐富,試詩、賦、論各一首,策五道,帖《論語》十帖,對《春秋》或《禮記》墨義十條”。這其中以詩、賦、論三項為最重。帖,全稱為帖經(jīng),即默寫經(jīng)典中的段落;墨義,即筆答經(jīng)義,規(guī)定為十條。

是不是又是濃濃的熟悉感,別以為我們現(xiàn)代一考兩三天,語數(shù)外政史地理化生,古人同樣要考很多,而且一考就是三四天!

省試結(jié)束以后,就進入殿試環(huán)節(jié),由皇帝親自主持考試,通過即可直接授官,成為天子門生。這一流程,今天就沒可以對比的了。

北宋的科舉制度,趨于完善,完善的制度下,盡可能的杜絕了舞弊,有效減少了結(jié)私營黨的出現(xiàn),為著大量人才的涌現(xiàn)奠定了良好的政治氛圍!

第三章:寒門貴子,滿朝朱紫

《神童詩》北宋少小須勤學(xué),文章可立身。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自小多才學(xué),平生志氣高。別人懷寶劍,我有筆如刀。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dāng)自強。

北宋時期,寒門子弟終于迎來春天,多少英雄人物,出身卑微,家徒四壁,貧困潦倒,最終通過科舉應(yīng)試,升任宰輔,一展胸中抱負(fù)!

歐陽修四歲老爹不幸離世,跟著母親寄居在叔父家。幼年的時候,家里窮,母親鄭氏便用蘆葦稈在沙地上寫畫,教他識字寫字。稍稍長大后的歐陽修自幼喜愛讀書,常從城南李家借書抄讀,他天資聰穎,又刻苦勤奮,往往書不待抄完,已能成誦。

當(dāng)朝副宰相張雍在年輕的時候,恰逢五代末期戰(zhàn)亂,張雍全家人都被契丹所擄掠,他自己艱難逃生到異地他鄉(xiāng)后,淪為乞丐,最困難的時候,靠著在洛陽街頭討飯求生。然而這個家伙,硬生生靠著科舉考試,最后一路做官做到了相當(dāng)于副宰相的尚書右丞。

那位寫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更是勵志。 范仲淹兩歲的時候就失去父親,母親貧困無依,不得不改嫁了他人。在范仲淹長大之后,母親告訴了他的身世。范仲淹沒有埋怨母親,反而對母親含辛茹苦養(yǎng)育自己非常感激。離家到南都去讀書,發(fā)誓出人頭地,好好報答母親。范仲淹不分晝夜地苦讀,五年都沒有脫下衣服來睡覺,有時夜里發(fā)困時,他就用冷水洗臉;經(jīng)常連稠粥也吃不上,只能等到太陽落山了才吃點東西。他的生活極其艱苦,每天只煮一鍋稠粥,涼了以后劃成四塊,早晚各取兩塊,拌幾根腌萊,調(diào)半盂醋汁,吃完繼續(xù)讀書。

這樣的勵志故事,在整個北宋王朝時有發(fā)生,寒門子弟通過科舉改變?nèi)松瑢崿F(xiàn)個人階層的躍遷,走上人生巔峰,舒展胸中抱負(fù),為國家出謀劃策,流芳千古!

第四章:崇尚知識,教育公平

對于北宋一朝,為什么能夠涌現(xiàn)出這么多的寒門貴子,我們不禁想去深究其原因。

對于社會來說:

首先整個社會風(fēng)氣上,崇尚知識,尊重讀書,對于讀書人給予最大的善意。流傳至今的俗語,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便是流傳于北宋,整個社會,勸學(xué)奮進!知識改變命運,并且真的改變命運!

其次,教育公平??婆e面前人人平等,上至官宦子弟,下至乞丐,任何人皆可應(yīng)試,對于貧寒子弟,興辦義學(xué)義莊,為那些貧寒學(xué)子提供經(jīng)濟支持,也為他們提供讀書機會。此外還有官辦學(xué)校、書院對于貧寒子弟也會給予一定的生活補貼。對于進京趕考的貧寒子弟,政府也會發(fā)放公券,憑此可以在公家的驛站免費食宿。北宋8大書院(應(yīng)天書院,岳麓書院,嵩陽書院,白鹿洞書院,石鼓書院,茅山書院,龍門書院,徂徠書院)大量官學(xué),私學(xué)的興盛,有教無類,不論是貧民還是貴族,皆可入學(xué)!

其三,一視同仁。完善考試制度,鎖院、糊名、謄錄并行,嚴(yán)防營私舞弊,廢除推薦制度,一切以成績定去留。所有人,不論是高官子弟也好,還是貧民學(xué)子也罷,一視同仁,一切用成績說話!

其次對于學(xué)子個人來說:

首先立下遠(yuǎn)大志向,我在個人文章《毛澤東詩詞中蘊含的4大人生密碼,讀懂或?qū)@益終生》一文中也說到,少年立志。確定志向,明確方向,這樣的人生才知道為誰奮斗,為什么努力!才不會有給父母讀書的想法,才會在累了困了倦了之時,自己給自己打氣加油,不斷學(xué)習(xí),不斷前進!

其次刻苦努力,沒有人的成功是輕易得來的,身為寒門子弟,更要付出比其他人更多的努力與奮斗。然而,很多人吃了苦,短期沒見到成效,后來又自我放棄,這就看出第一條立志得重要性了,只有明確了方向的人,才能夠長久堅持!

其三,培養(yǎng)興趣。當(dāng)今社會,讀書并非唯一出路,相比于宋代,讀書出仕為官這唯一一條路,現(xiàn)代社會,三百六十行,行行有狀元。找準(zhǔn)自己的興趣愛好,或者說天賦所在,深度挖掘,帶著興趣去研究,必有所得!

最后,找對方法。應(yīng)試教育下,很多知識都是有高效學(xué)習(xí)方法,有所謂的竅門,找對符合自己的習(xí)慣,思維邏輯的方法。

最后對于父母來說:

首先,言傳身教。我們可以看到歐陽修的父母,能夠從小教授歐陽修識字寫字,在有條件的情況下,通過父母本身的言傳身教,影響孩子,培養(yǎng)一個良好的閱讀習(xí)慣。多閱讀的人,儲備的知識終究有一天會迎來爆發(fā)!

其次,鼓勵支持。北宋時期跟現(xiàn)代學(xué)生一樣,歷經(jīng)大考數(shù)百,小考無數(shù),沒有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是不可能完成這項艱巨的任務(wù),身為父母,鼓勵孩子,支持孩子,使其無后顧之憂,專心致志!

最后,社會實踐。我們看到這些北宋名臣良相,都能提出與國有利的政策方針,這些并非都是他們們死讀書讀出來的,而是豐富的社會經(jīng)歷實踐得出的道理。對于我們現(xiàn)代人孩子來說,多參加勞作,多社會實踐,睜眼看世界,豐富社會閱歷,而不是死讀書,讀成書呆子。

個人淺見,僅供參考,如有錯漏,感謝您的不吝賜教!

第五章:終章 · 小結(jié)

根據(jù)歷史學(xué)家的統(tǒng)計,從唐肅宗到唐朝滅亡時期的179位宰相中,出身于名族和公卿子弟的共有143人,占總?cè)藬?shù)79.88%;而出身于中等家族的僅有22人,占比12.29%;而真正寒門出身的宰相只有12人,占比6.7%,其他1%未能確定。

北宋時期,帝國的宰相和社會名流,很多都是底層人物出身。以《宋史》中列傳的北宋人物為例,從宋太祖到宋欽宗時期共1194人中,出身于名族和公卿子弟的共有279人,占比23.36%;出身于中等家族的有343人,占比28.7%;引人注目的是,出身于寒門子弟的有543人,占比高達(dá)45.47%;另外2.3%不能確定。需要說明的是上述占比23.36%的名族和公卿子弟,大部分是宋朝才新興起來的家族成員,并非魏晉時期的世家大族。

以北宋官居宰相級別的宰輔官員為例,在整個北宋時期共222人的宰輔級別官員中,除了11人沒有資料記載外,其他211人中,共有21人出身高官家庭(占比9.95%);另外37人出身中級官僚家庭(占比17.53%);11人出身低級官僚家庭(占比5.21%);

到了北宋后期,宰相群體中,完全平民出身的宰相,甚至占比高達(dá)81.78%。在宋代,布衣宰相根本不是夢,而是實實在在的社會現(xiàn)實:北宋末年的宰相李邦彥,他的父親,只是一名普通的打銀匠;南宋寧宗時的宰相京鏜,他的父親,則是一名普通的小鹽店老板;南宋狀元汪應(yīng)辰是南宋時期、社會地位非常低下的一名士兵(弓箭手),汪應(yīng)辰小時候,家里甚至窮到連油燈都點不起。

士為知己者死,或許正是因為宋代這種公平教育,讓大量寒門子弟出人頭地,最終在南宋滅亡的崖山之戰(zhàn)落敗之時,丞相陸秀夫抱著幼帝跳入大海,整整10萬軍民跟著跳入大海,為著大宋王朝陪葬!

陳寅格先生曾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shù)千載之演進,而造極于趙宋之世!無論是經(jīng)濟,思想,文化,科技,政治,宋朝都達(dá)到了中國封建社會的巔峰,或許這下面支撐著正是這場科舉大改革,多少貧寒子弟由下而上翻越階層,多少名門貴族跌落塵埃復(fù)歸平民,階級的流動,帶來的不僅僅是人才,更重要的是思想的活躍!

世家傳承,階級固化,固化的不僅僅是階級,還有思想文化政治經(jīng)濟,或有一兩代的輝煌,終究漸趨沒落,人才不繼,家族不振!多少矛盾便由此爆發(fā),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的黃巢便是屢次科舉不中,憤而起兵,屠盡多少曾經(jīng)高高在上的世家豪門!

愿祖國繼續(xù)繁榮昌盛!文化繁榮!經(jīng)濟昌盛!軍事強盛!國強民富!

我是 夜讀文史,與你一起 閱讀歷史,品讀文化!

春夏秋冬又一年,漢唐明清代代傳。古今中外論天下,詩詞歌賦品人間。

轉(zhuǎn)載原文地址: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4797664142817608

作者:青衫彈史,軟件工程師,歷史領(lǐng)域愛好者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wǎng)站平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