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用的三牲,神仙是否享用了?最后都是怎么處理的?

溫馨提示:很多手機瀏覽器,比如百度app,都可以語音播報本網(wǎng)頁。方法打開本網(wǎng)頁之后,點擊 APP下方或上方"功能"按鈕,里面有一個"語音播報"按鈕,點擊即可收聽。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在古代中國,祭祀是一場重要的國家活動,已然上升到等同于軍事行動的地位,可見其重要性。


漢武帝時期,為了加強中央集權(quán),在公元前112年,漢武帝就借口地方諸侯進獻(xiàn)給中央朝廷用于祭祀的貢金純色不好或者斤兩不足,對祖先及神靈大不敬為由,一口氣直接剝奪地方諸侯爵位106人,占據(jù)當(dāng)時地方諸侯近半數(shù),基本做到了終結(jié)漢初近百年諸侯割據(jù)的亂局,史稱酎金奪爵。

漢武帝使用的是正大光明的陽謀,以漢代政治家們的精明,所有人都明白,所謂的酎金奪爵就是一場削藩行動,但是這一場削藩行動卻是進行非常順利,因為漢武帝不僅僅占據(jù)了律法的制高點,也占據(jù)了社會輿論的制高點,另外有著軍事上的強力保障,所以漢武帝削藩削得肆無忌憚,一次性就敢削掉一半的諸侯,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漢武帝占據(jù)的社會輿論制高點就是祭祀,古人對于祭祀活動之重視遠(yuǎn)比我們想象的還要高!


那么,問題來了,古人用什么來祭祀祖先以及神仙們?祭祀所用的食物,最后又都是怎樣處理的?

01 三牲

在古代,生產(chǎn)力低下,古人舉行祭祀活動,一方面是出于對于天地以及祖先們的崇拜和感恩之情,另一方面也是借此機會祈求未來的風(fēng)調(diào)雨順,國富民安。神權(quán)尚未走下神壇的夏商周三代是古代中國祭祀活動最為鼎盛的時期,屬于最原始的圖騰崇拜。周王朝建立后,確定周禮,將祭祀活動規(guī)范化,與此同時的是,神權(quán)走下神壇,對于祖先的祭祀開始興起,并延續(xù)至今。漢代之后,佛教的傳入以及道教的興起,祭祀活動也摻雜進了宗教因素。

根據(jù)《禮記祭統(tǒng)》一文的記載,凡祭有四時,春祭曰杓,夏祭曰稀,秋祭曰嘗,冬祭曰忝。

在古代一年四季都需要舉行祭祀活動,春天的祭祀叫做杓,夏天的叫做稀,秋天的叫做嘗,冬天的叫做燕。這其中夏天是陽氣最盛的季節(jié),冬天是陰氣最盛的季節(jié),因此夏祭和冬祭是古人最為重要的兩場祭祀活動,也由此可見,太陽崇拜才是古人最原始的崇拜,這背后也是農(nóng)耕文明生產(chǎn)生存的必需。


有了祭祀活動,那么就需要貢品用來祭祀。

在大能遍地走的遠(yuǎn)古蠻荒時代,為了表示對于神仙的崇拜和敬仰,祭祀神仙用的三牲,囊括了飛禽類、走獸類、鱗甲類,而且每一樣都要選用最好的,飛禽類于是就選擇了鳳凰,走獸類則是麒麟,鱗甲類則選擇了龍。

當(dāng)然,這些都是神話傳說,缺少史料支撐。但是這種類型選擇,也深刻地影響了后世之人對于三牲的取舍上,當(dāng)然更是后人之人取后世之景附會前人之說。


三牲,按照史書記載,有大三牲和小三牲的區(qū)分,豬羊牛為大三牲,牛代表勤奮,羊代表祥和,豬代表富足,在古代物資匱乏的年代,能夠湊齊這三樣的非富即貴,按照周禮的規(guī)定,大三牲天子專用,稱之為太牢,諸侯貴族只能降一等使用,使用豬羊祭祀,稱之為少牢。

普通人家湊不齊這三樣,咋辦?好辦!中華文化充分考慮到了這一點,神仙們講究近人情,通人性,變通才是中華文化的精髓,一個易字,充分了概括了這一特性。

普通人家不是湊不齊豬羊牛么,那就按照飛禽類、走獸類、鱗甲類自己選吧,于是雞鴨魚隆重登場,雞鴨農(nóng)戶自己養(yǎng)就行,古人聚居一般依山傍水,魚嘛,自己下水捕去!雞鴨魚,也一般稱之為小三牲。

好嘛,這下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升斗小民,大家都和諧地統(tǒng)一在一個文化體系下,和諧共存。并且在這一文化下,還對各種血食有著各種各樣的專門稱呼,養(yǎng)在欄里到祭祀時用作祭品的牛叫做牢,養(yǎng)在圈里專門用作祭祀的羊叫做宰,動物的毛色純?yōu)闋?,動物的完整無缺為牲,也由此可見,古代中國祭祀活動的興盛!


02 五果

說到這里,可能有朋友們會說,佛說慈悲為懷,不舍殺生;道言仙道貴生,無量度人。血食正是佛教和道教避之不及的,這與教義不符,那么佛教和道教是怎么祭祀的呢?

中華文化,以其強大的包容性和同化能力著稱,佛教雖然是外來宗教,但在中華大地上扎根后,不斷汲取中華文化的營養(yǎng),早已形成儒道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也因此在道教和佛教的祭祀上,大同小異。

在道教的祭祀上,主要使用的是五果,比如鳳梨、柑橘、梨子、棗子、蘋果,分別代表旺、甘、來、早、平安,用來祈求風(fēng)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當(dāng)然神仙眾多,也眾口難調(diào),不同的神仙祭祀有著不同的規(guī)定,這里也只是取其中一種說法。


03 分祚

祭品在祭祀之前為表示對于祖先的尊敬,在燒熟之后是不允許品嘗的,祖先要享用第一口,但是在祭祀之后又是怎么處理的,可以吃嗎,還是直接倒掉?

用于祭祀祖先和神靈的祭品一般來說都是準(zhǔn)備的很豐盛,特別是祭祀祖先用的三牲,不論是大三牲還是小三牲,在平時都是難得一見的食物,特別是對于普通百姓,為了準(zhǔn)備這些祭品都要準(zhǔn)備許久。

中華文化就充分考慮到這種情況,倒掉,那是浪費,對祖先的褻瀆!吃掉,而且要大家一塊分享著吃掉,共享祖先或者神靈帶來的福運,美其名曰分祚。
大秦帝國中的祭祀場景

在《論語·鄉(xiāng)黨》一文中就記載到: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幫助國君祭祀,分得的祭肉,當(dāng)天就分送給別人,千萬不要過夜,祭肉不超過三天,超過三天就不要吃了。

在古代士大夫有著帶著助祭之肉,輔助國君進行祭祀的傳統(tǒng),天子或者諸侯在祭祀時,在當(dāng)天清早宰殺三牲,舉行祭典,第二天還要在進行祭祀一次,稱之為繹祭。在繹祭之后,臣子們將助祭之肉帶回,并且還能夠得到天子或者諸侯賞賜的主祭之肉,一般來說,誰能得到主祭之肉代表著天子或者諸侯的賞識和親近。

士大夫帶回這些祭肉后,還需要再次向下分賜,包括自己的家人、仆人,春秋戰(zhàn)國時期,還包括門客等依附于士大夫的臣子們,同樣地,這也是表示賞識看重之意,美其名曰,以均神惠。因為已經(jīng)宰殺了兩天了,為了保持肉質(zhì)的新鮮不至于腐爛吃壞肚子,早期還有規(guī)定分賜得到的祭肉不得過夜。

春秋時期,諸侯會盟,周天子派遣使節(jié)到場,賞賜一塊咸肉,以示周天子的同意和批準(zhǔn)。這塊咸肉,稱之為祚肉,是周王室祭祀太廟的貢品。齊桓公九合諸侯,尊王攘夷,匡扶周王室,周襄王就將祚肉賞賜給齊桓公,作為最高賞賜。諸侯得到祚肉之后,與自己的臣子分食,當(dāng)然周天子權(quán)威衰落后,還有沒有諸侯愿意吃,那就是另外一個問題了。

因此,在中國古代祭祀所用的祭品,最終一般都是由主祭之人進行分配,代表祖先或者神仙賞賜給參與祭祀的人,也因此主祭之人在古代是一個炙手可熱的職位,一般都宗族族長或者君王親自擔(dān)任??滴跬砟?,曾指派雍親王作為主祭之人進行祭祀活動,這一點也被雍正在即位后,作為正統(tǒng)性大肆宣傳,由此可見,這個主祭之人地位之重要!

祭祀用的三牲,神仙是否享用了,這個無從得知,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參與祭祀的人是享用到了。


04 終章

祭祀活動,作為古代中國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充分體現(xiàn)了中華文明的變通性和包容性。

祭品選擇上,從而不是一概而論,從王公貴族到底層百姓,一一都有考慮,在體現(xiàn)出等級的同時,也充分考慮到不同階層的經(jīng)濟承受能力。在祭品的處理上,考慮百姓對于貢品準(zhǔn)備的辛苦,本著不浪費和獎勵的原則,以下推上,大家一起分享食用,祭祀祖先也是在犒勞自己。

祭祀活動,不是某一群人的狂歡,當(dāng)它成為全民參與的行為時,才能成為一個文化印記,刻化進文化的傳承之中。中華文化中的祭祀,脫胎于祭祀太陽的原始崇拜,又融入祖先緬懷、佛道等宗教因素,從最開始的祈求風(fēng)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到家和萬事興的祝愿,落腳點始終在于人,而非神!不求來世,而重今生!

或許,這便是中華文化中所提倡的天人合一,人可封神,神亦為人,神從未遠(yuǎn)離,也從未走近。以人為本,與民同樂,這才是浸染中華文化的祭祀活動。


轉(zhuǎn)載原文地址: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1176798611350036

作者:青衫彈史,軟件工程師,歷史領(lǐng)域愛好者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wǎng)站平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