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人最大的差距,是見識和格局
溫馨提示:很多手機瀏覽器,比如百度app,都可以語音播報本網(wǎng)頁。方法打開本網(wǎng)頁之后,點擊 APP下方或上方"功能"按鈕,里面有一個"語音播報"按鈕,點擊即可收聽。
莊子在《逍遙游》里說了一句很精辟的話:“夏蟲不可語于冰,井蛙不可語于?!?。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夏天的蟲子,不可能跟它們談?wù)摫鶅?,是因為受到生活時間的限制;井里的青蛙,不可能跟它們談?wù)摯蠛#且驗槭艿缴羁臻g的限制。
這個限制,就是見識和格局,不同的人有不同見識和格局,這是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差距。
晚年的曾國藩,被朝廷冊封為一等毅勇侯,謚號“文正”,贏得了數(shù)不盡的名譽。
歷史上能得到“文正”這個謚號的人非常之少,一旦獲此謚號,必有超越常人的見識和格局,所以他才干了大事。
此外,曾國藩在家庭教育方面也很厲害,他的兩個兒子都是棟梁之才,一個是著名的外交家,另一個是著名的數(shù)學(xué)家。
曾國藩這么厲害,他憑借的是什么?就是他非凡的見識和格局。
1
辦大事,以識為主,以才為輔
“凡辦大事,以識為主,以才為輔”,出自曾國藩家信。
這里的“識”指見識,人做大事,見識占主導(dǎo),直接決定事情的成敗,然后才是能力。
歷史上有管鮑之交的故事,讓人感動的同時,也佩服鮑叔牙的見識。
管仲之所以能夠位居齊國宰相,干出尊王攘夷、九合諸侯、一匡也天下的重任,這與鮑叔牙的見識是分不開的。
據(jù)歷史記載,管仲與鮑叔牙,他們倆一起經(jīng)商時,管仲總是多分給自己,少分給鮑叔牙,而鮑叔牙對此從不和管仲計較。
對此人們背地議論說,管仲貪財,不講友誼,鮑叔牙知道后就替管仲解釋,他這樣做,是由于他家貧困,多分給他錢,是我情愿的。
管仲三次參加戰(zhàn)斗,都從陣上逃跑回來。因此人們譏笑他,說管仲貪生怕死,沒有勇敢犧牲的精神。
鮑叔牙聽到這譏笑后,深知這不符合管仲的實際情況,就向人們解釋說,他家有年邁的母親供養(yǎng),所以他不得不那樣做。
管仲多次想為鮑叔牙辦些好事,不但沒有辦成,反給鮑叔牙造成很多新困難,還不如不辦好。
因此人們都認(rèn)為管仲沒有辦事本領(lǐng),鮑叔牙卻不這樣看,他心里明白,管仲是個很有本領(lǐng)的人。事情所以沒有辦成,只是由于機會沒有成熟罷了。
后來管仲到了齊國,經(jīng)鮑叔牙力薦,他終于成為了齊國上卿即丞相之位,被譽為“春秋第一相”,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霸主。
我們都希望自己獲得成功,有驚人的成就,倘若你有見識,再賦予一點才能,你就可以做到。
溪流里納不下江河湖海,一個人的見識和格局,關(guān)系著一個人命理運勢的高度。
成大事之人,一定有深謀遠(yuǎn)慮的見識,“思想先行,行動跟進”,才能快人一步,做成大事業(yè)。
2
見識和格局,決定了你的層次
生活中,真正稱得上生命層次的東西,不是名也不是利,因為這些都是過眼云煙。
真正決定生命層次的,是人的見識和格局。有見識的人看得長遠(yuǎn),有格局之人有大局觀。
有時候眼睛看不到的東西,見識和格局卻可以看到。
曾國藩建立湘軍的時候,正是滿清國運危機存亡的時刻,也是中華民族遭遇大變亂、大災(zāi)難的時刻。
當(dāng)時太平天國的崛起,讓百姓流離失所、土地荒蕪,社會處在一片動亂之中,及其可怕的是,在部分地方,傳統(tǒng)的儒家文化被“拜上帝教”所代替,成為煽動人們仇恨的一把火。
在國家生死危難的時刻,曾國藩發(fā)表了《討粵匪檄》。
他在文中痛呼“舉中國數(shù)千年禮義人倫詩書典則,一旦掃地蕩盡。此豈獨我大清之奇變,乃開辟以來名教之奇變”。
接著號召“凡讀書識字者,又烏可袖手安坐,不思一為之所也”,動員廣大知識分子參與反對太平軍的斗爭中。
曾國藩雖然是一介書生,但憑著一腔愛國之情,他在戰(zhàn)爭中自學(xué)成材,盡管他對建立軍隊,行軍打仗毫無經(jīng)驗可談,可是他以史為鑒、以戰(zhàn)爭為師。
從多次失敗中不斷探索,逐漸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軍之策、戰(zhàn)陣之法,并且取得了巨大成功。
曾國藩的見識和格局,不單單體現(xiàn)在他創(chuàng)辦了湘軍,還體現(xiàn)在他徹底打敗了太平天國,把處在風(fēng)雨飄搖中的清王朝救了出來,讓晚清出現(xiàn)了中興的盛世局面。
人的見識和格局,決定著你將來的能成多大事,造多大的福。
3
見識與格局,決定了你的成就
國學(xué)大師錢穆老先生,被人譽為“一代宗師”。
他的學(xué)說在國內(nèi)外很有影響力,學(xué)術(shù)界流傳著這樣一則關(guān)于他的哲理故事。
有一次,他去一座古剎游覽,剛進廟門,就看到一個小和尚在一顆合抱之粗的古松樹旁邊,種植一種叫“風(fēng)信子”的觀賞作物。
看著眼前的場景,老先生感慨萬千的說:從前,沙彌們植樹時,已經(jīng)預(yù)料到了千百年后的狀況,現(xiàn)在,小和尚在這里種花,他的眼界想到的只是第二年吶。
一個人想的不長遠(yuǎn),做事自然不會長久,這是心中的見識和格局的狹小所造成的。
在做事方面,有這樣的兩種人,有的人做事,只注重眼前利益,有的人做事卻目光長遠(yuǎn)。
生活中,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不幸的事情,真正有見識和有格局的人,會提前就預(yù)想到各種意外,他們快人一步,早早就布下了應(yīng)對之策。
而有的人則是活一日算一日,不提前做規(guī)避風(fēng)險的措施,結(jié)果是一旦是遇到難處,就會束手無策。
曾國藩說:“明有二端:人見其近,吾見其遠(yuǎn),曰高明;人見其粗,吾見其細(xì),曰精明”。
意思是“明”有兩種,一種是“高明”,看得比一般人深遠(yuǎn),高瞻遠(yuǎn)矚;一種是“精明”,看得比一般人細(xì)致,明察秋毫。
高明者有格局,能縱覽全局,觀其大略,知機應(yīng)變;精明者有見識,聚焦細(xì)節(jié),觀其精微,由果溯因。
一個人的見識和格局,猶如二龍戲珠,兩者相輔相成,決定了人的成就。
轉(zhuǎn)載原文地址: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1878164552141035
作者:水木然,百萬級暢銷書作者,微信號:vv59336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wǎng)站平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