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首都距離三八線僅40公里,為何不遷都?北宋開封城給出了答案

溫馨提示:很多手機瀏覽器,比如百度app,都可以語音播報本網(wǎng)頁。方法打開本網(wǎng)頁之后,點擊 APP下方或上方"功能"按鈕,里面有一個"語音播報"按鈕,點擊即可收聽。

因為工作原因,接待了一位韓國來的客戶,一起吃了一頓晚餐。席間,喝了點酒的韓國客戶開始談起國家大事,流露出一份對國家安全的深切擔憂,雖然在我看來有種迫害妄想癥,但畢竟是客戶,他說他的韓國,我們吃著我們的菜,倒也其樂融融。客戶說著說著,說起小時候朝韓關(guān)系緊張時,他在漢城(注:現(xiàn)稱首爾,下文同)那是一個提心吊膽,韓國首都距離三八線不足40公里,前線一旦發(fā)生戰(zhàn)事,一個炮彈都能打到韓國首都。于是有人問道,既然如此危險,為何不遷都呢?韓國客戶搖搖頭,欲言又止,滿臉無奈。

當時我不是很理解這種無奈,當我翻開北宋建國歷史,我卻突然從歷史中找到了答案,滿心的疑惑也豁然開朗,漸漸也理解了這位韓國客戶的無奈和嘆息。
韓國首都與三八線

本期文章作為《歷史青彈:中國老祖宗玩剩下的!》第1期,與大家一起探討比較當今社會政治軍事生態(tài)中,那些咱們的老祖宗玩剩下的東西,仍然在國際上流行!筆力不足之處,敬請諒解。

01 韓國首都

韓國,在古代深受中華文化影響,這種影響造成了韓國國內(nèi)地名的命名上與中國城市有一種碰瓷式熟悉之感。

首爾位于韓國西北部的漢江流域,北漢山之南,按照山南水北謂之陽的城市命名方式,這里最早叫做漢陽,1392年朝鮮太祖李成桂在此建國,立為首都,同時向遠在南京的大明王朝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上表稱臣,請定國號,朱元璋賜予朝鮮之名,同時漢陽之名,也讓明太祖不喜,于是漢陽改漢城,碰瓷失敗,但是韓國在其他方面的碰瓷可就多了。


中國武漢三鎮(zhèn)之一的漢陽也在漢江口,韓國的漢城位于漢江口。

中國的漢江源自于太白山,朝鮮的漢江的源頭也叫太白山。

湖北省有座歷史文化名城叫做襄陽,結(jié)果韓國也有個襄陽郡。

湖北省有座城市叫做江陵、丹陽(注:楚國某段時期的國都),巧合的是,韓國也有座城市叫做江陵、丹陽。

這些高度雷同的相似之處,如果單純用巧合來解釋,理由似乎太過牽強,言語也過于蒼白,而且為何偏偏碰瓷湖北?令人詫異,這其中的原因有時間我會在之后的文章中跟大家一起探討。


1910年日本侵占朝鮮半島,實行殖民統(tǒng)治,為了降低曾作為首都的漢城的政治地位,廢漢城府并入京畿道。1945年,日本戰(zhàn)敗投降,漢城也得到光復,1948年韓國建立,首都就定在漢城,同時改名為(注:英文Seoul,韓語首都之意)。因為此時沒有對應的中文名,所以中國方面一直用舊稱漢城來稱呼韓國的首都,直到2005年韓國才確定中文翻譯名稱。


02 四次易手的首都

1945年日本投降后,朝鮮半島以三八線人為地化為南北兩個區(qū)域。1948年8月15日,在朝鮮半島南部韓國宣告成立,9月9日,在朝鮮半島北部朝鮮共和國宣告成立。朝鮮半島正式分裂為兩個相互對立的國家,但是南北雙方都試圖通過武力實現(xiàn)民族的統(tǒng)一。

1950年6月25日凌晨,朝鮮人民軍南進作戰(zhàn),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韓國北方重鎮(zhèn)開城(注:此時屬于韓國,戰(zhàn)后并入朝鮮)駐扎的韓國第一師主力在朝鮮人民軍的猛烈炮火攻擊下陷于混亂,潰不成軍,很快便逃離了開城,6月25日上午9時45分,朝鮮人民軍攻克開城,隨即加緊對通往漢城的咽喉城市議政府進行進攻,威逼韓國首都漢城,此時距離開戰(zhàn)僅僅過去了半天時間。

此時正在漢城的時任韓國總統(tǒng)李承晚,得知前線軍隊節(jié)節(jié)敗退,心急如熱鍋上的螞蟻,一心想著逃離首都,放棄漢城。當被朝鮮的戰(zhàn)機掃射到總統(tǒng)官邸的時候,驚慌失措的李承晚放下了手中所有的政務(wù),下定決心逃跑,對于自己的逃跑行為還美名其曰:“我離開漢城,是為了更好地統(tǒng)一半島”。


27日凌晨時分,李承晚帶著家眷和幾個貼身幕僚,在黑色的夜幕中乘上專列從漢城逃跑了,韓國政要們見此也相繼逃離漢城。當清晨來臨時,剛剛從睡夢中醒來的漢城市民便收到一條播報:“敵人已侵入漢城郊外,政府和國會將臨時遷往水原”。 韓國政府拋棄了它的首都和它的人民,在大混亂中,漢城市民開始四處逃難。

朝鮮人民軍27日突入漢城,并于28日上午11時30分完全占領(lǐng)韓國首都漢城。而此時,離戰(zhàn)爭爆發(fā)僅僅3天時間,朝鮮人民軍就從三八線直接打到韓國首都,漢城宣告失守,這是韓國首都第一次易手被攻破。
50年的漢城,那時候滿街還都是中文招牌

1950年9月15日,麥克阿瑟指揮以美國為首的聯(lián)合國軍在仁川登陸,開始對朝鮮人民軍進行大規(guī)模反攻,戰(zhàn)局逆轉(zhuǎn),10后的9月25日,聯(lián)合國軍奪回漢城,這是韓國首都漢城的第二次易手。

面對麥克阿瑟在朝鮮戰(zhàn)場上的瘋狂叫囂,美國軍機對中國東北邊境城市的轟炸破壞,即使新中國剛剛擺脫三座大山壓迫、從戰(zhàn)火中建國的一窮二白的落后國,毛澤東主席毅然決然地決定出兵朝鮮,抗美援朝,正面迎戰(zhàn)全世界最強大的超級大國和他眾多的盟友們。

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愿軍出兵朝鮮。1951年1月4日,志愿軍一舉突破聯(lián)合國軍防線,渡過漢江,志愿軍50軍442團1營率先通過古老的漢城獨立門(注:原址是朝鮮王朝迎接中國明朝和清朝使節(jié)的迎恩門)攻入漢城。聯(lián)合國軍被迫退守37線,這是韓國首都的第三次易手,也是近代以來中國軍隊首次武裝占領(lǐng)他國首都。


此舉大大提振了中國人民的士氣,百年恥辱誰人能想到今天的中國軍隊也能頂著世界最強大的超級大國的壓力,攻克重兵把守的敵國首都?

以致于參加過1894年甲午海戰(zhàn)的海軍活化石薩鎮(zhèn)冰將軍聞言作詩:五十七載猶如夢,舉國淪亡緣漢城,龍游淺水勿自棄,終有揚眉吐氣天!


1951年3月7日,在聯(lián)合國軍發(fā)動撕裂者行動,1951年3月14日,美韓聯(lián)軍再次奪回漢城。這是漢城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易手。經(jīng)過這四度易手,漢城的人口從戰(zhàn)前的180萬,到了戰(zhàn)后只剩下6萬左右。

1953年7月27日,板門店停戰(zhàn)協(xié)定簽訂。最后簽字的有中朝雙方代表彭德懷司令、金日成元帥,與17國聯(lián)軍的聯(lián)合國軍方面的代表克拉克上將。協(xié)議文本分別以中、英、朝三國語言制訂。韓國為表示反對而拒絕參加簽署,但是一個首都四度易手的國家有誰關(guān)心它的想法呢?


03 北宋首都

既然漢城無險可守,時刻面臨著來自北方的壓力,距離邊境38線不足40公里,朝韓邊境一旦發(fā)生沖突,炮彈都能打到韓國首都,為何韓國不遷都呢?二戰(zhàn)以來,遷都的國家也不在少數(shù),比如巴西、緬甸、德國等國家,為何韓國不將首都從首爾遷到其他地方?

其實這一點想弄明白也簡單,看看北宋的建國史就知道了。

公元960年,趙匡胤陳橋兵變順利從孤兒寡母手中奪得皇帝位,建立北宋,定都開封??呻S即趙匡胤便后悔了,開封的地形開闊,北方無險可守,幾次提議遷都洛陽,然而每次都遭到了大臣的反對,他們提出了漕運禁軍等現(xiàn)實問題,可這些問題難道真的無可破解嗎?并不是!


隱藏在漕運禁軍等問題后面的是盤踞開封多年的既得利益集團的反撲,尤其以時任開封府尹晉王趙光義為代表的反對,由此引發(fā)了燭光斧影的歷史懸案,代表開封府權(quán)貴階層的趙光義登基稱帝,遷都之議就此被壓制不提。

可也正如趙匡胤預見的那樣,恐百年,民力殆矣!1127年,金兵攻破北宋首都開封,北宋宣告滅亡!

每一個朝代建立初期,是王朝利益集團最為薄弱的時期,這一時期制定的政策往往能夠成為貫穿王朝始終的國策,越到王朝后期,改革的阻力和困難越大,既得利益集團的反撲力量甚至可以摧毀一個帝國。

北宋通過一場相對和平的政變完成王朝的更迭,也繼承了前朝的貴族集團,因此北宋王朝從一開始便面臨著強大的既得利益集團,這些既得利益的貴族們?yōu)榱俗陨砑易宓臋?quán)利、財富可以置國家安全于不顧。

天下興亡,百姓皆苦,國家亡,君王一家一般也會很慘,百姓也會很慘,但是唯有掌權(quán)的貴族,不一定很慘,流水的王朝,千年的世家大族!

04 終章

韓國和北宋首都問題,其本質(zhì)實際上一致,雖然現(xiàn)在韓國也有遷都的呼聲,并且也做出了部分實際行動。可是遷都真的那么容易嗎?韓國首都以占0.6%的國土面積卻占據(jù)著韓國21%的財富,這背后居住在首都的財閥集團是否能夠輕易遠離大本營重新開始,也是一個未知數(shù)。已經(jīng)存在了70多年的行政中心放棄容易,可要想消除它的影響力卻并非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屆時政治上的二元局面該如何破解?

首都的選擇,慎之又慎,越到后期,越難以變動,除非一場大的社會變革,拔除那些依賴首都政治經(jīng)濟圈的根深蒂固的勢力!

在這一點上,就不得不佩服毛主席在選擇新中國首都上的遠見了,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的半包圍,以及完全為新中國掌握的內(nèi)海渤海,形成一個封閉的環(huán)境,給新中國的首都賦予了無可比擬的安全感!

歷史不是簡單的重復,但每一次都押著相同的韻腳。不得不說,今天世界上政治經(jīng)濟文化軍事上的諸多大事,都是咱們老祖宗玩剩下的!翻翻中國歷史,一切便能從歷史中找到答案!

轉(zhuǎn)載原文地址: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8083779551285487

作者:青衫彈史,軟件工程師,歷史領(lǐng)域愛好者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wǎng)站平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