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的教學時間,讓學生熟讀一部名著都很困難,原因何在?
溫馨提示:很多手機瀏覽器,比如百度app,都可以語音播報本網(wǎng)頁。方法打開本網(wǎng)頁之后,點擊 APP下方或上方"功能"按鈕,里面有一個"語音播報"按鈕,點擊即可收聽。
大概幾乎所有的語文教師都明白,語文的問題主要就是讀書的問題。然而多年來,我們語文教學最大問題仍然是學生書讀得太少,書讀得太淺。
盡管近年來,語文課程標準和教材編寫者對讀書的重視度比以往更強了。但是學生讀書少,讀得太淺的問題依然如故。江海志認為,之所以如此,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是目前中學生的讀書環(huán)境實在是太差了,瘋狂的、急功近利的沉重的應試教育、刷題模式擠壓了讀書的時間。
近年來在全國統(tǒng)一使用的部編教材和以往教材最大的不同是,部編教材的編寫體例是“1+X”模式,“1”是課文,“X”是課文學習引出的多篇文章,甚至是名著。部編教材對名著的閱讀也是前所未有的重視。如果說以往的課本是引導學生讀名著,那么部編教材是直接將名著閱讀納入教材,納入語文教學的常規(guī)內容。部編教材總主編溫儒敏先生更是提醒大家,除了教材之外,還會用考試倒逼學生讀書。溫先生說,今后不讀書,別說無法對付高考,就是連中考也應付不了。不讀書的人,或者說讀書太淺的人,語文高考試卷一定是做不完的。
近年來,整本書的閱讀引發(fā)學界的熱烈研討。引導學生將名著完整的讀完成了語文教學最重要的內容之一。
然而,無論是部編教材是如何的重視讀書,學界是如何熱烈地研究引導學生讀書的策略,現(xiàn)實的情況依然是學生讀書少,讀得太淺。這就形成了“剃頭匠的擔子——一頭熱,一頭冷”的尷尬。之所以如此,主要原因是目前中學生的讀書環(huán)境實在是太差了,瘋狂的、急功近利的沉重的應試教育、刷題模式擠壓了讀書的時間。
可以這樣說,只要目前中學生的讀書環(huán)境不變,瘋狂的、急功近利的應試教育、刷題模式不變,再好的語文教材,再好的讀書策略也無法引導學生讀更多的書,將某些書讀得更熟、更深。
瘋狂的、急功近利的應試教育、刷題模式擠壓了學生的讀書時間
就以我個人的教學經歷來談談應試教育、刷題模式對學生讀書環(huán)境的壓迫到了何等的程度。任教的第一天,開始我就非常重視學生的讀書。然而回歸十幾年的職業(yè)生涯,我真是愧對學生:我?guī)缀鯊膩矶紱]有在3年之內領著學生熟讀、深讀一部名著。我個人要反思,但我堅定地認為,更應該反思的是中學生讀書環(huán)境何以如此糟糕。
2006年開始,我就為每屆的初中生開設了讀書課。我的讀書課分自由閱讀課和名著講析。初一第一學期讀書課基本是自由閱讀,以培養(yǎng)讀書興趣為主旨。從初一下學期開始到初二第二學期,我一般會試圖領著學生熟讀、深讀一本名著。如今,初中生的課業(yè)負擔越來越大,做完作業(yè)就快晚上11點了,是多數(shù)初中生的學習常態(tài)。我以為,在這樣的大環(huán)境、大背景下,課程標準規(guī)定的初中必讀的那十幾本名著學生能匆匆地瀏覽一遍就非常不容易了。但是,如此匆匆草率地閱讀,其價值是非常有限的。朱光潛先生早就指出:
讀書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選得精,讀得徹底,與其讀十部無關輕重的書,不如以讀十部書的時間和精力去讀一部真正值得讀的書;與其十部書都只能泛覽一遍,不如取一部書精讀十遍。
我秉承著朱先生的教誨,每每打算用初一下學期和初二上下學期的讀書課引導學生試圖熟讀、深讀一部名著。然而,這么多年來,學生也帶到第6屆了。可是,沒有一屆能領著學生熟讀完一部名著。我開始選擇帶學生讀《三國演義》,但是每每學生還沒讀到諸葛亮出山,他們就已經初三了。這一屆,我?guī)W生讀《水滸傳》。我覺得《水滸傳》應該比《三國演義》更適合初中生閱讀,同時《水滸傳》也是課程標準規(guī)定的初中生必讀名著。整個初一下學期,學生才讀了十回,晁蓋、宋江還沒出場呢!
為什么會這樣呢?首先一周六節(jié)語文課,我只能拿一節(jié)出來給學生講析《三國演義》(或《水滸傳》)。無論是《三國演義》,還是《水滸傳》每一回信息量都極為豐富,值得講析的地方太多,短短的四十分鐘常常是不夠用的。但我努力將講析的時間控制在40分鐘以內。一般情況下,我會讓學生上讀書課前自讀第二天要講解的章回,但是除了極少數(shù)學生外,多數(shù)學生是沒有時間自讀的。一般情況下,講析完一回后,我會讓學生將這回重讀一遍,同樣,除了極少數(shù)學生外,多數(shù)學生是不會重讀一遍的。如此一來,試圖引導學生熟讀《三國演義》(或《水滸傳》)就變成了我的個人講析。很多時候我的講代替了他們自己的讀,顯然這是違背語文閱讀教學規(guī)律的。但是,沉重的課業(yè)負擔,無數(shù)的《名校課堂》、《一課一測》等教輔資料,還有各科教師印的試卷將學生的課后學習完全變成了完成作業(yè)和不休止的刷題。學生實在擠不出時間來啃艱深的《三國演義》(或《水滸傳》)。我只好采用一節(jié)讀書課我講析,另一節(jié)讀書課學生自讀的方式進行。每周一節(jié)讀書課,一學期一般有20節(jié),但是,逢期中、期末考試的那兩節(jié)讀書課一般都會改成復習課。雖然,我并不是很在乎期中期末的成績,但是領導在乎,家長在乎,考得太差我是沒法向他們交代的。如此一來,一學期的讀書課就成了18節(jié)。一節(jié)講析,一節(jié)自讀的教學模式使學生一學期只能讀9回。理論上,3個學期只能學27回。有的時候,某些章回內容實在豐富,1節(jié)課是講析不完的,學生一節(jié)課也自讀不完。于是,每一屆學生的讀書課,我只能帶著他們讀到二十一回、二十二回的時候,他們就迎來了初三。初三的教學和復習計劃是細致到每節(jié)課的,根本就沒有讀書課存在的空間。
一言蔽之,就是各種作業(yè)太多,讓我的三學期的名著導讀只能讓學生讀到剛剛二十回多一點,長篇巨著剛剛拉開序幕,就到了根本沒時間看書的初三了。
我曾經跟管教學的副校長說,我要求我的班初一、初二不參加期中考試、單元測驗、不做教輔資料、不刷題,教學重心就是引導學生讀更多的書,把《三國演義》熟讀、深讀。到了初三才進入應試教育的刷題模式。我相信這是符合語文教學規(guī)律,也符合語文應試教學規(guī)律的。事實上很多語文教學前輩和同行也正在這樣做(高中的更多)。副校長說:“你說得對,我同意你這樣做。但是,你頂?shù)米〖议L對你的質疑和壓力嗎?如果你覺得能頂?shù)米?,你就按你的方式去教學。學校這邊的壓力,我?guī)湍沩??!蔽蚁肓擞窒耄矣X得,家長的質疑和壓力,我是頂不住的。學校的壓力,副校長其實也很難幫我頂住得住。于是,只能作罷。我的熟讀深讀一本名著的教學就只能在應試教育、刷題模式的擠壓下艱難地進行著。
從道理上上說,讀書、讀名著是語文最好的作業(yè)。但是,這個最好的語文作業(yè)被各種各樣的刷題作業(yè)擠壓得幾乎沒了存在空間。從道理上說,初一、初二大量讀書,初三抓應試,這既符合語文教學規(guī)律,又符合語文應試教育規(guī)律,而且也被實踐所證明是可行的。但是,多數(shù)家長和多數(shù)學校領導被應試教育所催生的急功近利硬生生地扼殺了這種素質和應試兩全的語文教育模式。從道理上來說,學校就是用來讀書的,可是,事實上,學校主要是用來刷題的。什么讀書節(jié)、讀書日、讀書競賽等等成了可有可無的點綴和花瓶。
上學讀書,卻被逼得沒有了讀書的時間,這或許就是中國基礎教育的悲哀,語文教育的悲哀!
轉載原文地址: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0882929252502757
作者:百家號,湖邊說教育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wǎng)站平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