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劃2小時讀書被意外中止?把握這4點,將自己設置成免打擾模式

溫馨提示:很多手機瀏覽器,比如百度app,都可以語音播報本網頁。方法打開本網頁之后,點擊 APP下方或上方"功能"按鈕,里面有一個"語音播報"按鈕,點擊即可收聽。

實際工作與生活當中的你,是否發(fā)出過這樣的感嘆:“想做好一件事,咋就這么難呢?”

難在哪里?做好事情的干擾因素,真是防不勝防啊,以至于用來做好這件事情的時間常常被弄得支離破碎。

記得,自己曾每每下定決心,每天晚上堅持讀兩小時書,等到真正開始讀的時候,卻時常被意外中止。

要么,被shou機當中的有趣視頻所吸引,一看就是半小時,1小時,索性就將視頻全部看完了。要么,將時間浪費在找一首適合自己聆聽的歌曲上了,結果,歌曲選好了,讀書時間也所剩無幾了。還有就是,倘若中途接一個聚會電話,很容易將要看的書放至一邊,回頭再說吧。

類似的,正準備跑步,卻發(fā)現準備戴的藍牙耳機沒電了;坐下來,想寫一份材料或者更新一篇文章,卻總也找不到之前選中的材料等等。

還有工作過程中,經常被他人干擾,被通知到會議室開會,更為惱人的是,剛剛進入絕佳的工作狀態(tài),一個電話干擾得四零八落。

顯然,單位時間內,事情做不好,做不成,甚至根本做不來,各種干擾因素的存在,成為直接的干擾因素。

當然,這種干擾,有來自主觀個人意志不堅定,自控力不強,當然,也有純粹的外界干擾,如他人的人為干擾,還是外部環(huán)境的干擾等等。

如何在單位時間內將事情保質保量完成,以達到高效利用時間的目的,將自己設置成免干擾模式”,將不確定的事情,盡可能屏蔽、消除顯得尤為關鍵。具體來講,需要把握4點:

1.主動屏蔽

對于外界的干擾,自己選擇主動出擊,將干擾源排除在外。

主要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提前告知。

Google的員工,有一提前告知式工具Google Calendar,其實就是日歷,員工從中可以了解到其他員工的作息時間安排。

據此,在他人的工作時間內完成個人所要完成的相應工作,避開在休息時間打擾他人,增添不必要的麻煩或者因lian系不上而給自身帶來的不便與不快。

給我們帶來的啟示,就是在自己完成重要工作的時間內,有必要為自己設置一道時間防護墻。切斷與外界聯系的主動渠道。

可以將shou機調成靜音模式,同時,還可以通過wei信備注注明,如8點至10點為個人專屬時間,勿擾;戴好降噪耳機,與外界做一個相對隔絕。

第二種,自我加壓。

這里主要推薦番茄鐘,可以根據自身注意力特點,選擇相應的工作時長,25分鐘、45分鐘均可,相應地工作之余,可以進行5分鐘、15分鐘休息時間。在這一時間段內,可以聽一聽輕音樂,做個簡單的拉伸或者眼保健操等等都是可以的。

時間往往都是爭取而來,越是主動出擊,贏得的時間越是寬裕。

2.被動吸收

就是對于可能會干擾工作的因素,留出一個緩沖空間,慢慢消化處理或者排除??梢圆扇〉姆绞接?種:

第一種,拉列清單。無論在工作還是學習過程中,我們的頭腦中時常會出現這樣那樣的想法,每一個想法的出現,都會極大地干擾我們當下正在進行的工作。

要排除這一干擾,一支筆,一張紙就可以解決問題。每當想法浮現時,及時將這一內容記錄下來,安排好完成這一想法的大體時間,然后,繼續(xù)從事當下的工作,以保證工作的持續(xù)性。

第二種,建立預案。不要將一天的工作安排得過滿,僅將當天必須完成的重要且緊急的工作前置,保證相對充足的落實時間。

其他相對重要,不算緊急工作則可以做為一個備選完成內容,一旦必須完成的工作時間受到沖擊與擠占,則可以啟用備選工作的完成時間進行補充與順延處理。

第三種,轉嫁他人。并不是所有的工作,都需要自己一個人完成,許多與自身本職工作不相關或者不擅長的工作,則可以選擇他人代勞。

比如,個人擅長寫圖文領域文章,但卻需要完成一次視頻制作,此時,選擇讓其他精通此方面的人員參與進來,自己專心搞好本職工作,才是正道。

與主動爭取時間相比,被動地利用時間,則會顯得更有彈性。畢竟,許多事情都不會按照我們的主觀意愿進行,對此,多一些靈活性,才能更好地控制時間。

3.形成專注

要使單位時間出更多的效益,離不開個人專注的形成。從內心角度來講,就努力使個人進入到心流狀態(tài)。

著名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在《心流》-書中提出這樣-個模型(見圖) :

(圖片來源網絡,侵權聯系刪除)

當人們對當前的活動感到厭倦時,意味著要么進入到舒適區(qū),要么進入到困難區(qū),但無論進入哪個區(qū),都無法保證注意力高度集中,而最適當的區(qū)域則是兩者之間的拉伸區(qū),即,有一定困難,同時,也相信能夠完成的區(qū)域。

而在這個區(qū)域持續(xù)進行刻意練習,則會慢慢地形成高度集中的專注力,進入了一種心流的狀態(tài)而沉浸其中。此時,無論做什么事情,都是極具效率的。

而能保證自己能經常性地處于這樣的狀態(tài),有兩個條件需要加以具備。第一個,清除障礙。就是將影響個人注意力形成的條件,一一清除。

最直接的就是個人的辦公桌,上面的物品應處于一種簡潔而又有序的狀態(tài),防止出現,這邊想打字,那邊還一時半會兒找不到鼠標,這邊想取資料,那邊還在為找到文件盒而撓頭。

第二個,調整狀態(tài)。主要在于使個人的身心處于一種健康的狀態(tài)。想象一下,倘若,你晚上睡不好,早上起不來,一整天昏昏沉沉的,其他外在條件縱使全部具備,也不能使個人進入到心流狀態(tài)。

一個人的狀態(tài),就好比一塊電池的電量,不能光放電不充電,反之亦然。因而要時刻做到勞逸結合,張弛有度。

《專注:把事情做到極致的藝術》作者亞當·格雷薩認為,大腦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只有一次專注一件事,才能在充滿干擾的世界,不浪費人生的時光。

4.優(yōu)先排序

斯蒂芬·柯維在他的著作《高效人士的7個習慣》里提出了“要事第一”這個習慣。旨在告訴我們,每天要做的事情很多,究竟該如何開始,保證所做的事情,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這里面,要懂得將事情按重要性和緊急程度分成“重要/不緊急,重要/緊急,不重要/緊急,不重要/不緊急”這四類,一天、一周、一個月乃至一年均按此方法排列,便可以形成“時間管理優(yōu)先矩陣”。

(圖片來源網絡,侵權聯系刪除)

諸如,將一天當中重要且緊急的事情優(yōu)先加以解決,而對不重要且又不緊急的事情暫緩進行或者授權他人,這樣一來,就可以能相對充分的時間保證重要且緊急的事情完成。

一旦這樣的事情完成,不但保證時間被高效利用,自己也會產生十足的成就感,從而堅定自己做好下一件的事情的信心。

有時,將諸多事情做出合理的排序,本身就是一種利用時間的好方法,既可以突出重點,優(yōu)先解決,又能區(qū)分先后,避免窩工。

結語

常想那句話,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愿意擠,總還是有的。實際上,除了擠,時間還需要“護”,就是到手的時間,不能放任不管了。而是要如同花錢一般,精打細算,將其消費在應該消費的地方,才能發(fā)揮其應有的價值。


載原文地址: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6342321583176172

作者:職路施語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站平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