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漁者》賞析

溫馨提示:很多手機瀏覽器,比如百度app,都可以語音播報本網(wǎng)頁。方法打開本網(wǎng)頁之后,點擊 APP下方或上方"功能"按鈕,里面有一個"語音播報"按鈕,點擊即可收聽。

這首詩語言質樸、形象生動,全詩僅二十個字,但言近而旨遠,詞淺而意深,可以引發(fā)豐富的聯(lián)想。有“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紳《憫農(nóng)二首》)之意,蘊含作者“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

這首小詩指出江上來來往往飲酒作樂的人們,只知道品嘗味道鮮美的鱸魚,卻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打魚人出生入死同驚濤駭浪搏斗的危境與艱辛。全詩通過反映漁民勞作的艱苦,希望喚起人們對民生疾苦的注意,體現(xiàn)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首句說江岸上人來人往,熙熙攘攘,十分熱鬧。自然引出第二句。原來人們往來江上的目的是“但愛鱸魚美”。但愛,即只愛。鱸魚體扁狹,頭大鱗細,味道鮮美。人們擁到江上,是為了先得為快。但是卻無人知道鱸魚捕捉不易,無人體察過捕魚者的艱辛。世人只愛鱸魚的鮮美,卻不憐惜打魚人的辛苦,這是世道之不公平。

后兩句將人們的視線引向水面,向讀者展示了以下一番景象:起伏的波浪中,一只小船,船上的漁夫正在捕魚,那小小的漁船在波浪中飄搖顛簸,忽隱忽現(xiàn),一會兒露出水面,一會兒又被風浪隱沒。江上來來往往的人啊,你們只知道喜歡鱸魚味道鮮美,可以一飽口福,你看那像一片樹葉的小船,在風浪里捕魚多艱難多危險哪!鱸魚雖味美,捕捉卻艱辛表達出詩人對漁人疾苦的同情,深含對“但愛鱸魚美”的岸上人的規(guī)勸?!敖稀焙汀帮L波”兩種環(huán)境,“往來人”和“一葉舟”兩種情態(tài)、“往來”和“出沒”兩種動態(tài)強烈對比,顯示出全詩旨在所在。

這首語言樸實、形象生動、對比強烈、耐人尋味的小詩,反映了漁民勞作的艱辛,喚起人們對民生疾苦的注意。首句寫江岸上人來人往,十分熱鬧。次句寫岸上人的心態(tài),揭示“往來’的原因。后二句牽過的視線,指示出風浪中忽隱忽現(xiàn)的捕魚小船,注意捕魚的情景。鱸魚雖味美,捕捉卻艱辛表達出詩人對漁人疾苦的同情,深含對“但愛鱸魚美”的岸上人的規(guī)勸?!敖稀焙汀帮L波”兩種環(huán)境,“往來人”和“一葉舟”兩種情態(tài)、“往來”和“出沒”兩種動態(tài)強烈對比,顯示出全詩旨在所在。

我國古典文學中的漁人形象,往往是作家理想化的人物,被涂抹上一層濃厚的主觀色彩,如在《莊子》里對孔丘大講“法天貴真,不拘于俗”之道的那個漁父,是體現(xiàn)莊周思想的哲人;在《楚辭》里莞爾而笑,鼓枻而歌“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的那個漁父,是憤世疾俗、玩世不恭的狂士;岑參筆下那個“朝從灘上飯,暮向蘆中宿。歌竟還復歌,手持一竿竹。竿頭釣絲長丈余,鼓枻乘流無定居”的“扁舟滄浪叟”,是遠離官場、“取適非取魚”的悠閑恬淡的雅人;在柳宗元筆下的那個“獨釣寒江雪”的“孤舟蓑笠翁”,則是詩人在永貞革新失敗后自我的寫照;張志和筆下的那個“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的垂釣者,是寄情山水、怡然自得的隱士,也即他自己。象范仲淹此詩這樣客觀地描繪出來的“江上漁者”的形象,是極其罕見的。這個“江上漁者”,沒有悠然的情緒,沒有孤傲的格調,沒有哲理的認識,也沒有放達的言詞,而是一個現(xiàn)實生活中平凡的、真實的漁民。對于他來說,捕魚,絕不是什么輕松的樂事,更不是什么美的享受,而是被生活所逼迫,不得不冒著生命的危險,從事“出沒風波里”的艱難辛苦的勞動。這種寫法別開生面,是對這一題材的傳統(tǒng)寫法的突破,不同于一般士大夫的審美情趣。

這首詩展示給我們的社會圖畫,一方面是欲得鮮鱸魚的“江上往來人”的嘖嘖稱贊;另一方面是為了生計而駕著一葉漁舟“出沒風波里”的漁者的拚搏?!巴鶃砣恕?,未必全為富有的行商和有錢有勢的人,但肯定是嗜食這體扁狹、色白、有黑斑、口大鱗細之鱸魚,卻又不從事捕魚勞動的嗜味者。駕舟“出沒風波里”的漁者,卻不是品嘗鱸魚美味的人。不勞而食,勞而不食,從自然經(jīng)濟的觀點來看,這是何等地不合理啊!因此詩人在“鱸魚美”之前著“但愛”二字,以示對“江上往來人”的指責?!暗珢邸?,即只愛,言外之意在批評這些嗜味者只知恣意享受,而不知憐惜漁者的苦辛。詩人“常以儉約率家人”,還認為“家常飯好吃”,因而必然對這些只想食魚卻不肯動手捕魚的人產(chǎn)生不滿?!熬匆蝗~舟,出沒風波里”,是以漁者冒著生命危險捕魚的事實來教育“但愛鱸魚美”的“江上往來人”。字里行間飽含著詩人對漁者的關心。我們仿佛看到一葉扁舟時而出現(xiàn)在浪尖,時而又沒入于波谷的驚心動魄的場面。詩人一貫主張“養(yǎng)民”,“愛惜百姓”,“去疾苦,救生民”,這里所表現(xiàn)的對漁者的關心,絕非偶然。這種鮮明的愛憎,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實在是十分可貴的。

讀這首詩時,很容易使人聯(lián)想到唐代李紳的《憫農(nóng)》:“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但兩詩亦頗多不同:就內容看,李詩是憫農(nóng),只寫勞動者一面,而這首詩是憫漁,是并列地寫享用者和勞動者兩個方面;就感情看,李詩極其濃烈,而這首詩有理性的滲透,比較平和;就表現(xiàn)看,李詩是酣暢淋漓,盡情傾吐,而這首詩是簡潔含蓄,言盡意不盡;就詩品與人品看,李詩體現(xiàn)出的主要是詩人的感情,而這首詩體現(xiàn)出的主要是政治家的氣度。還可使人聯(lián)想到同一時期的梅堯臣的《陶者》: “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十指不沾泥,鱗鱗居大廈。”由于梅堯臣的政治地位低卑,所以其詩不象這首詩的止于規(guī)勸,口氣緩和,而施以辛辣諷刺,語言冷峻。這又是各不相同的。

作者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死后謚號文正,史稱范文正公。為北宋名臣,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思想家,祖籍邠州(今陜西省彬縣)。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書批評當時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貶。宋仁宗時官至參知政事,相當于副宰相。幼年喪父,對下層人民的痛苦感受較深。有《范文正公集》傳世。

附:江上漁者·范仲淹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譯文】

江上來來往往的行人,只喜愛味道鮮美的鱸魚。

你看那一葉小小漁船,時隱時現(xiàn)在滔滔風浪里。

【注釋】

漁者:捕魚的人。

但:只

愛:喜歡

鱸魚:一種頭大口大、體扁鱗細、背青腹白、 味道鮮美的魚。 生長快,體大味美。

君:你。

一葉舟: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樹葉似的小船。

出沒:若隱若現(xiàn)。指一會兒看得見,一會兒看不見。

風波:波浪。

【英文譯文】許淵沖

THE FISHERMAN ON THE STREAM

You go up and down stream;

You love to eat the bream.

Lo! The fishing boat braves

Perilous wind and waves.

閱讀理解習題

一、這首詩主要用了什么表現(xiàn)手法?有什么表達效果?

對比,岸上人來人往,只想著鱸魚的美味,船上漁民風里來浪里去:通過兩幅畫面的對比,反映了漁民勞作的艱辛,表達了對“江上往來人”的規(guī)勸。

二、聯(lián)系《岳陽樓記》的名句,說說這首詩表現(xiàn)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這首詩表現(xiàn)了詩人對漁人疾苦的同情,這是作者“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一個寫照。

三、課文中“風浪一會兒把它卷上浪尖,一會兒又把它打入浪谷。”是《江上漁者》這首詩中哪句詩的意思?

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四、這首詩表達了詩人范仲淹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表達了詩人同情勞動人民、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

農(nóng)家望晴(雍裕之)

嘗聞秦地西風雨,為問西風早晚回。

白發(fā)老農(nóng)如鶴立,麥場高處望云開。

五、《江上漁者》與《農(nóng)家望晴》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是什么?

相同點:兩首詩都是憫農(nóng)詩,表達了作者對下層勞動人民的關心和同情。

不同點:范詩寫的是江上的漁民。人們只知道鱸魚好吃,但它是漁民冒著生命危險打來的。雍詩寫的是秦地的農(nóng)民。麥收時節(jié),風雨不止,白發(fā)老農(nóng)長久站在麥場高處,盼望著天晴。

六、《江上漁者》與《農(nóng)家望晴》分別使用了什么手法?

(1)范詩后兩句運用了比喻和夸張的手法。在大風大浪里,這條小船就像一片樹葉一樣,讓人感覺隨時都有傾覆的危險,但為了生計,漁民不得不這樣。

(2)雍詩的后兩句運用了比喻的手法。白發(fā)老農(nóng)像鶴一樣站在麥場高處,這一比喻形象地寫出老農(nóng)伸長脖子望天、長時間站立的樣子,寫出了老農(nóng)內心的焦急。

轉載原文地址: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57385631739777351

作者:輔仁新語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wǎng)站平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