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活動的時間只是一天中的某個時間段?
溫馨提示:很多手機瀏覽器,比如百度app,都可以語音播報本網頁。方法打開本網頁之后,點擊 APP下方或上方"功能"按鈕,里面有一個"語音播報"按鈕,點擊即可收聽。
一個5歲的小男孩每天都在幼兒園游逛。他處處惹事,好像他無處不在。在教室里,他不停地打擾其他的孩子。他無法把注意力集中在一個事物上超過5分鐘。
大家都知道他的專注力被損壞了,耐心等待才是修復的方法。他的專注之門好像上了一把鎖,耐心等待才能有機會打開。我們開始等待。就這樣3個多月過去了,他雖然還是四處游蕩,但他開始變得安靜了許多。
有一天,他在教室里游蕩,像以前一樣注意力放不到一個事情上。他在釘書機前停住了。像以往那樣,他拿出釘書機擺弄,按他以前的習慣,幾分鐘后他就會放棄。不過這次他打開釘書機,擺弄了一會兒。
他打開釘書機裝釘書針的滑道,突然釘書針彈了出來,這個東西一下子把他全部的注意力緊緊抓住,并使他完全地投入其中。全部的興趣的投入……他的探索就此開始,如同成人探索一種未見過的又感興趣的科學儀器。
當他完成這一探索,滿足地長吁一口氣時,時間已經過去了1個多小時。其他孩子早已離開,但他對此一無所知。對于他來說,這種專注的經驗是一個了不起的體驗,他被釘書機吸引而將專注力聚焦在了釘書機上,一個有趣的機械性的東西吸引了他。
自由活動的時間只是一天中的某個時間段?
寧夏愛和自由教學基地——銀川楓林灣蒙特梭利幼兒園
對某物產生巨大的興趣,并因興趣而長久地投入其中,這具有極大的偶然性,所以兒童必須擁有自由,因為這樣的狀態(tài)是成人無法把握的??瓷先ニ坪跏悄骋皇挛镩L久地吸引了兒童,實際是,這種被事物長久吸引的過程使兒童的內在產生了一種深入到自己認知深處的體驗,如同兒童突然走進了一個蘊藏財寶的山洞,他只走進去了一半,但有一種未知的、預感的喜悅在他的內在悄悄地產生了,所以他會有一種重新再進去的期待。這是人天然的一種能力。這個事件一旦發(fā)生,兒童就會被自己內在的新的感受和體驗激勵著,會重復這一過程。
這樣的事情會在第二天重復發(fā)生,注意力還會被其他東西吸引。通過這樣反復地專注,兒童會進入到事物的內在,深入到事物的深處,開始觸摸事物內在的法則。一個新的歷程即將開始。
所以,釘書機對于這個孩子來說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那像是一把鑰匙,正好打開了一把秘密之鎖。而我們成人并不知道究竟什么可以使他產生興趣,讓他啟動專注之門,所以環(huán)境必須是自由的。
這種對某一事物的專注,看上去總是具有偶然性,成人不知道會在什么時間發(fā)生,孩子會被什么東西吸引,但在自由中它必然發(fā)生。因為成長是生命預定的密碼,是終極目的,所以兒童必然會對某樣東西產生興趣。
自由活動的時間只是一天中的某個時間段?
寧夏愛和自由教學基地——銀川楓林灣蒙特梭利幼兒園
成人要做的就是持續(xù)地保護這種專注力。一個優(yōu)秀的教師,首先要做的就是,即時觀察到這種專注力,并保護兒童不受打擾。不讓打擾發(fā)生,意味著在打擾發(fā)生前就攔截住,不讓打擾發(fā)生在這個專注孩子的身上。一旦孩子的專注力在某一天發(fā)生了,如果是在上幼兒園,那就告訴家長第二天不要遲到,以便保持這種專注力的持續(xù)性。自此,對兒童來說,創(chuàng)造的歷程便邁開了一大步。
我們無從知道兒童哪一刻要做什么,成人無法規(guī)范兒童,如果你試圖規(guī)范兒童,那就意味著損壞和壓抑。我們只能為兒童提供一個我們認為的較理想的環(huán)境,透過觀察兒童來發(fā)現(xiàn)。正常的兒童幾乎是每時每刻都在投入地做事情。實際上,在中國,兒童可以按自己的興趣做事情的機會幾乎只存在于0-6歲,嚴格地說,這6年也無法保證。大量的家庭和教育機構幾乎是習慣性地安排孩子,自由活動只是一天中的某個時間段。
我們稱之為的“興趣”,是從外界觀察兒童的角度所使用的詞匯。如果我們到“興趣”的背后去探視兒童,那么推動兒童“興趣”的是什么呢?我們從生命的角度來看,嬰兒誕生時是從一條流淌的生命之河中脫離出來的。這條河流實質是一條意識之河。在生命的河流中,一切未被分離開,渾然一體是嬰兒的意識特征。嬰兒的意識也未從意識的河流剝離出來(也就是“自我”還沒有出現(xiàn))。
如果嬰兒必須從生命的意識河流中脫離、成為一個單獨的意識,他就需要借助某種東西,比如外部物質世界的某樣東西。嬰兒把脫離出來的意識聚焦在一個具體的物體上,就像把水裝進瓶子中,由容器把水聚在了一起。我們從外面觀察就稱為“注意力”,“注意力”是心理角度的一個詞。這種在生命內部發(fā)生的突變,我們稱為“覺察”,“覺察”是意識角度的一個詞。兒童在渾然一體的世界中,覺察到了媽媽、奶瓶、手、帽子、打氣筒、笤帚、簸箕……注意便被某物抓住了。
從外部觀察,兒童似乎是被這些所吸引。起初,一定是從物質開始的。物質的特質,可以將這種“注意”聚住,并盡可能長時間地讓這種注意聚住在物質中,這樣“興趣”就產生了。兒童開始先借助于物體從渾然一體的意識之河分離出來。兒童一面在愛的渾然一體中充盈,一面開始借助于物體分離出來,這需要練習,練習就是準許孩子不斷使用自己的“興趣”。這樣,兒童就必須是自由的。如果孩子的這種興趣或是覺察不被破壞,兒童就會超越物質的層面,上升、停留在某一感覺中、某樣情緒中,然后是關系、事物的職能、事物背后的本質、本質與本質間的關系、萬物的法則……成長就是這樣開始的。這些必須在童年發(fā)展出來。
兒童跟著感覺走,跟著敏感走,跟著興趣走,就是跟著自己的精神胚胎走。敏感是兒童成長的階梯。兒童沿此走向完整。
轉載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c2b9830102xm6b.html
作者:孫瑞雪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站平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