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經(jīng)典佛偈,你能悟出多少?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此乃六祖慧能的悟禪之言。佛家語:萬事萬物都是妄念牽動自性而起的幻相,而非自性起用,身也是因心有塵。
人若悟得自性,自性做主,再起念,不稱作妄念了,生活中的一切都是自性在起作用,自性圓滿清凈,其性空,緣起緣滅,非常自在,根本沒有妄念,又何談有染!
心非心,物非物,心高于物,心是心,物是物,心物合一,心物是一。
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源自《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當年地藏王菩薩原可以成佛,但他見地獄里有無數(shù)受苦的魂靈,不忍離去;
于是留在了地府,并立下重誓:“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大舍大得,小舍小得,舍得舍得,能悟透這般道理的世人有多少?
一切皆為虛幻。
出自《金剛經(jīng)》: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當作如是觀。
對于生活:如果不執(zhí)著世間的一切物質名利,就不會被物質名利所控制;正由于人追求這些感官之物,才會變得不快樂。
凡人就是太在乎自己的感覺、感受,因此才會身處于水深火熱之中,所以記得禪語:一切皆為虛幻。
不生生不可說,生生亦不可說,
生不生亦不可說,
不生不生亦不可說,
生亦不可說,
不生亦不可說有因緣故,
亦可得說。
佛陀有這么多經(jīng)書,這么多語錄就是為了教化眾生不得已而為之,故禪宗講求不執(zhí)著于文字就是這個道理。
有句話很好的說明了這句佛家經(jīng)典:有的事可說不可做,有的事可做卻不可說,有的事既不可說又不可做。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此句出自《般若波羅密多心經(jīng)》由唐代玄奘法師所譯,盡得禪宗精髓!佛家認為“色”是指眼睛所看到的一切。
色即是空,使人們認識到事物的現(xiàn)象,認識到諸多的苦和煩惱都是虛妄產(chǎn)生的;空即是色,則由事物的共性,因緣關系,讓人們知道因果報應。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勸人向善的基礎。
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
一葉一如來,一砂一極樂,
一方一凈土,一笑一塵緣。
出自《華嚴經(jīng)》:昔時佛祖拈花,惟迦葉微笑,既而步往極樂從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個世界,得升天堂!
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參透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個世界,而整個世界也不過一花一草,處處皆是佛,一切眾生皆是佛。
前生五百次的回眸,
才換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過。
這句話并不是出自佛經(jīng),而是出自一個故事。佛說: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
前生五百次的回眸,換今生一次的擦肩,今生一次的邂逅,萬發(fā)緣生,皆系緣分!
大悲無淚,大悟無言,
大笑無聲。
大悲是無盡的慈悲,不是感情,所以不能用淚來形容,大悟就是開大智慧。
這個智慧不是言語能表達的,試想內心的喜悅又怎么是笑聲能表達的呢?
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五十三:“廣額正是個殺人不眨眼底漢,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禪宗有云:心險佛眾生,平等眾生佛。心中若無佛,向何處求佛?
眾生皆有佛性。錯過的事情,回頭看看,一切皆能從頭開始。
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
心不動,人不妄動,
不動則不傷;
如心動則人妄動,
傷其身痛其骨,
于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
正如:不是風動,不是幡動,是我心在動。我心不動,則荊棘亦不動。
人生在世,時時刻刻像處于荊棘叢林之中一樣,處處暗藏危險或者誘惑;
只有不動妄心,不存妄想,心如止水,才能使自己的行動無偏頗,從而有效地規(guī)避風險,抵制誘惑,否則就會痛苦繞身。
愿讀此文者,皆開悟見性。
愿轉此文者,皆圓滿人生。
愿贊此文者,皆神性具足。
愿以此文功德回向所有看過此篇文章的人。
轉載請注明本文編輯整理:身心靈(shenxinlingdao)
我們尊重原創(chuàng)。部分文章和圖片來于網(wǎng)絡和網(wǎng)友推薦,如未署名,系檢索無法確定原作者,歡迎原作者聯(lián)系我們。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