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密關系的最大殺手,不是外遇,而是陰晴不定的情緒
情緒是我們內在的語言,
也是一門不太好懂的語言,
認識情緒并在適當?shù)臅r候做出反應,
就意味著能更好地能掌控自己的生活。
為了如實地感知情緒,
讓情緒成為驅動力,而非阻礙力、破壞力,
你一定要了解這關于情緒的十件事:
01
你知道嗎,我們親密關系的最大殺手,不是外遇,而是陰晴不定的情緒。
即使再深厚的感情,也會在對方起伏跌宕的情緒中,發(fā)生坍塌和改變。
當你在把全部精力用于討伐對方、認為你的伴侶有問題時——先問問自己:我是否在關系中隨意發(fā)泄了情緒。
在我看來,一個人隨意發(fā)泄情緒,等同于隨地大小便。
如果你不對自己的情緒負責,那么沒有人有責任和義務需要對你的情緒負責。
02
親愛的,無論你今天或此時此刻有什么不好的情緒,可以確定的是:任何情緒會來就會走。
即使你認為天大的情緒,一般最多24小時里就改變了。除非你不愿意讓情緒過去,不然強烈的情緒感受都會過去的。
所以,不管你在什么情緒狀態(tài)中,都不要過度害怕、擔心、甚至絕望。
你可以嘗試讓自己靜下來,靜靜感受一下你的情緒,看看它到底想要對你說什么,當情緒的語言被你識別,自然就會過去了。
03
愛自己,是情緒最好的解藥。
當我們能夠接納自己的不完美,不管別人做了什么,不用因為別人的行為而綁架自己,也不把他人的拒絕和否定作為自己不夠好的證據(jù),不攻擊自己。
像最好的朋友一樣關懷有各種情緒的自己,靠近想要成為的自己,就是愛自己了。
04
情緒是通向自己內心秘密和智慧的法門。
當情緒來了的時候,你可以對抗,但只會越來越糟,你也可以逃避。但它會緊緊相隨,直到你停下。
不如懷著好奇心去面對,它才會向你真正的敞開,帶你發(fā)現(xiàn)你心底的秘密,讓你擁有內心的寧靜和智慧。
05
在追求幸福的路上,我們絕大多數(shù)時候既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他人;碰到問題也不知道如何解決。
所以總是在后悔過去、擔憂未來、不滿今天,似乎快樂的日子總是稍縱即逝。
情緒,是我們感受生命的晴雨表。情緒好了,生命就美好;情緒捉摸不定,縱然有美好的事發(fā)生也無法感受到。
所以,關心自己的情緒,讓自己讀懂情緒想要表達的內容,不用費力,你就會收獲到幸福的人生。
06
情緒本無好壞。
是我們自己把憤怒、焦慮、恐懼、害怕、悲傷、難過當作負面情緒,甚至當作敵人的態(tài)度,與它們或對抗、或壓抑的做法,使我們深受其害。
人們常常把精力用在對抗和逃避上,而不是調整。所以越來越糟。
其實,所有的“負面”情緒都是我們的信使和保鏢,提醒我們:你已偏離幸福的軌道,需要調整。
07
感到痛苦時,人的首先反應就是想遠離、逃避、排斥、對抗,而痛苦不會因此而消失,反而越強烈。
結果,除了本身的痛苦,又添加了對抗和逃避的痛苦。痛苦是哨兵、是警衛(wèi),來告訴我們身體、情緒、環(huán)境需要調整了。
進入它,接受它,感受它,傾聽它帶來的信息,問問它如何緩解。
痛苦是老師,是智者的化身,而接納,是一切的良藥。
08
人最基本的需求,最強烈的需求,最自私的需求是自己的生命安全。
當人感到自己的安全受到威脅,在極端情緒下,會變得非常瘋狂、殘忍、不可理喻、無法想象,做的事也會在別人看來,滅絕人性,不能饒恕。
有時候我們在新聞里看到他人的瘋狂,覺得不可思議。事實上,每個人在失控的極端情緒下,都是火山,都有害人害己的可能。
給自己一份安全感,也給自己身邊的人,尤其是你的孩子,一份安全感,就是我們今生最大的福報。
09
有許多人問我,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
我說一共三步:
1 在每次說話前先停下來;
2 問問自己想說的話是想發(fā)泄,還是想表達;
3 只說對人對己有益的話。
然后有人會說: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不錯,所有的能力在開始學習的時候都不容易,成為習慣就不難了。
習慣是重復踐行的結果。習慣久了就會成為品質和素養(yǎng)。
10
很多人總以為劇烈的情緒、危機的事件都發(fā)生在別人家里,離自己很遠。靜下來,仔細探尋就知道,這些動蕩,也許就發(fā)生在自己家里、自己的周圍。
情緒的源頭在我們自己的內在和關系里。
不論你覺得如今的自己,懂得了多少、學到了多少、有多么厲害——看看你周圍的關系,你是否能心平氣和的與身邊親密的人相處?是否能與外面的一切關系友好相處?
所有的修行,都會在你與人的關系中體現(xiàn)。學了什么,學了多少并不重要,關鍵是你怎么做。
有情緒易,管理情緒難,且改且珍惜。
愿我們都能在洞見情緒的過程中,收獲一個越來越平和自在的自己。
愿讀此文者,皆開悟見性。
愿轉此文者,皆圓滿人生。
愿贊此文者,皆神性具足。
愿以此文功德回向所有看過此篇文章的人。
轉載請注明本文編輯整理:身心靈(shenxinlingdao)
我們尊重原創(chuàng)。部分文章和圖片來于網(wǎng)絡和網(wǎng)友推薦,如未署名,系檢索無法確定原作者,歡迎原作者聯(lián)系我們。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