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者千慮|對民國時期的教育之分析
溫馨提示:很多手機瀏覽器,比如百度app,都可以語音播報本網頁。方法打開本網頁之后,點擊 APP下方或上方"功能"按鈕,里面有一個"語音播報"按鈕,點擊即可收聽。
百度百科中關于“錢學森之問”這一典故的詞條,有如下表述:
所謂“錢學森之問”,是人民科學家錢學森同志生前在各種場合不止一次提出的問題。2005年,溫家寶同志來看望他的時候,他再一次感慨:“這么多年培養(yǎng)的學生,還沒有哪一個的學術成就能夠跟民國時期培養(yǎng)的大師相比?!彼职l(fā)問:“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yǎng)不出杰出的人才?”
錢學森同志為什么要特意地將“民國時期培養(yǎng)的大師”拿出來和“這么多年培養(yǎng)的學生”作比較呢?能不能是民國時期的教育在某些方面有什么特別之處呢?
懷著這樣的疑問,盛京愚公展開了調查和思考。
面對如此艱深的命題,我首先想到應該試著了解一下高手們在提出問題和解答問題時的高招,還真被我找到了:
愛因斯坦(1879-1955),世界上最聰明的人,猶太裔物理學家,曾經這樣評價自己:“與其說我是物理學家,不如說我是哲學家?!保婕暗健疤釂栴}”的哲學,他是這樣說的:“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
沃納·卡爾·海森堡(1901-1976),德國著名物理學家,量子力學主要創(chuàng)始人,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有關“提問題”的哲學,他為世人留下了這樣的名言:
“提出正確的問題,往往等于解決了問題的大半?!?br>
美籍華人著名傳記作家張純如,在九十年代應美國出版社的邀請開始為錢學森寫傳記,其中記錄錢學森在美國頂尖大學給博士們上課的故事中有一段話:
有一次,一個學生舉手發(fā)問:“我不明白第二塊黑板上的第三個等式。”錢學森根本就不予回答。另一位學生問道:“喂,你不回答他的問題嗎?”錢學森回應說:“那是個事實陳述,不是一個問題?!?br>
綜合以上三條,我們絕對有理由認為,錢學森同志在不止一次提出問題的時候都提到了民國時期,應該是覺得其中或許隱藏著答案,否則便成了否定自己的觀點了,因為那將導致“錢學森之問”變得“不是一個問題”。
面對社會科學難題,正是憑著以上這些判斷,支撐著盛京愚公堅定了對民國時期的教育展開探究的決心。經過一年多四處查閱資料,實地考察文物古跡等,我認為以下兩點值得深思:
一、關于民國時期的德育教育
當時的德育課分幾部分,其中有一門叫《倫理學》,當下很多人應該從來沒有聽說過,更不知道《倫理學》究竟是講什么的。
盛京愚公也是在偶然的巧合之下,發(fā)現(xiàn)了端倪,認為這一點尤其值得重視。
倫理學是規(guī)定人生目的及達到人生目的的方法之科學。(毛澤東)
上面引用的這段解釋來自下圖所示這本書,當然非??煽亢涂尚牛?br>
書中還說,給毛澤東擔任《倫理學》老師的,就是后來成為他岳父的楊昌濟先生。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倫理學》課程對于學生的影響之深。
翻看十幾種不同版本的錢學森傳記時,眾多作者都提到了錢學森同志的父親也是教《倫理學》的老師,最初并沒有引起盛京愚公的注意,因為后來看到了毛澤東同志對《倫理學》作出的論斷,才讓我意識到了點什么。想到了有幾個版本的傳記中曾記載,在錢學森同志讀初中的時候,他的父親曾特意領他去拜一位特殊老師為師,有點像古時候收徒那樣子的,儀式感非常正式,收徒之前還要考試。而非常特殊的地方則在于:錢學森同志的父親本身就是一位曾留學日本多年同樣也講授《倫理學》的老師,而他特意找來給錢學森同志“補課”的老師林礪儒先生也是一位教《倫理學》的老師。關于這件事,傳記中是這樣記載的:
為了塑造兒子良好的人品,錢均夫領著兒子去拜當時的校長林礪儒為師。林礪儒并不輕易收學生,他的學生必須通過嚴格的考核:先讓拜訪的學生答卷子,如果分數不夠,那么請回。對錢學森,林礪儒并未因他與錢均夫的私交而網開一面。錢學森跟在父親身后,一到林校長家,就接到嚴肅的校長遞過來的一份卷子,叮囑他:“進屋答卷?!备赣H和林校長留在客廳里聊天喝茶。沒過多久,心急的錢均夫要進屋看錢學森考得怎樣。林校長細品著新出的綠茶,微笑著說:“錢兄太心急,考這卷子的學生,得花一段時間呢?!边^了一會兒,急不可耐的錢均夫踱到門口,抬頭往屋里看,卻見兒子正起勁地玩著屋里的稀奇東西。見此場景,父親氣不打一處來,責問兒子怎么不認真答題。錢學森爭辯道:“我早已答完,只是你們一直不來收卷子?!备M來的林校長半信半疑地拿起卷子看,還沒等卷子閱完,當場便收了錢學森這位弟子。日后,每次提到這位有點“苛刻”的老師,錢學森總是說:“我從林先生那知道了唯物史觀解析下的倫理學是何等精彩!”
自己本來就是《倫理學》老師,再特意讓自己的孩子拜《倫理學》老師為師,針對道德教育補課,其時全社會對道德教育的重視程度可想而知!
結合我們當下的學校教育,何曾聽說過哪個老師在教初中生乃至大學生學習“規(guī)定人生目的及達到人生目的的方法之科學?!?br>
倒是有江湖騙子,在針對成年人搞什么所謂的成功學。
令人不禁要問,要是在校學生學過《倫理學》,懂得“規(guī)定人生目的及達到人生目的的方法之科學?!?,長大成人后又怎么可能會上江湖騙子的當!
這一點,確實發(fā)人深??!
當今的人們也許只是在口頭上把德育教育放在了首位。而反觀民國時期,關于德育教育的課程開設了很多種,單說《倫理學》,從初中到大學一直開課,家長還會專門為孩子請倫理學家教……
德智體美勞,“德”確實排首位,但知行真的合一了嗎?
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
二、關于二元文化結構
周有光先生有個觀點,他認為合理的知識結構應該是:我們既應該接受“區(qū)域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也應該接受“國際現(xiàn)代文化”的教育。
再想想民國時期的學生所受的教育。
雖然當時全社會都非常排斥“區(qū)域傳統(tǒng)文化”,但客觀現(xiàn)實存在著“口惠而實不至”的情況,也就是說,父輩以及老師雖然想竭力抵制“區(qū)域傳統(tǒng)文化”,但由于深深根植于內心深處的原因,使得當時的學生們并不缺乏這方面的“身教”,再加上整個社會大環(huán)境的影響,其時對于“區(qū)域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應該是夠用。
而從清朝末期開始,整個社會就在大力推廣對“國際現(xiàn)代文化”的教育,不僅學校非常重視,而且在當時的學校里有豐富海外留學經驗的老師并不少見。
所以說,雖然當時兵荒馬亂,但當時的學生實際上接收到的教育相對來說更合理。
盛京愚公還注意到這樣一點,很多研究民國時期教育的人,都錯誤地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底層勞動人民無法獲得教育機會”以及“官方腐敗不堪,政治黑暗”等處。在此我們并非想說他們看到的這些點不對,而是這樣看問題聚焦方向有誤,針對教育的研究和針對政治或者教育歷史的研究,二者之間的區(qū)別還是很大的。要是再考慮到當時的底層勞動人民的孩子絕大多數沒有獲得教育機會的因素,那豈不是說明民國時期的教育質量更高?學苗基數更少了,產出的杰出人才或大師還是那么多,水平難道不是更高嗎?
戰(zhàn)亂讓國家陷入危機,特殊時期民眾強烈的覺醒意識也會導致學生們更加珍惜時光,刻苦學習,我想這也是對民國時期的教育非常有利的因素。
同學們好!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我們一定要破解‘the qian's doubt’ !
轉載原文地址: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61241454243060230
作者:盛京愚公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站平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