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為什么能同時與美國和俄羅斯交好

溫馨提示:很多手機瀏覽器,比如百度app,都可以語音播報本網頁。方法打開本網頁之后,點擊 APP下方或上方"功能"按鈕,里面有一個"語音播報"按鈕,點擊即可收聽。

有些人在分析國際關系時往往簡單粗暴地總結出所謂“敵人的敵人是朋友”這樣的原則。其實國與國之間的關系遠不是一句簡單的“敵人的敵人是朋友”就能總結的:國與國之間從來就沒有永遠的朋友,也同樣沒有永久的敵人,只有永恒不變的利益。世界各國的外交政策無不是以本國利益為導向的。近年來印度與美國的關系越走越近導致很多人以為印度和美國是盟友關系。

可仔細一想似乎又覺得不對:印度在和美國越走越近的同時與俄羅斯的關系也頗為密切。印度海軍的維克拉瑪蒂亞號航母就是從俄羅斯引進的。事實上印度每年都會從俄羅斯進口大量武器裝備。2020年6月24日俄羅斯在首都莫斯科紅場舉行紀念衛(wèi)國戰(zhàn)爭勝利75周年閱兵式時西方國家的領導人幾乎集體缺席,印度國防部長拉杰納特·辛格卻帶著印度三軍儀仗隊前往莫斯科參加了這次閱兵。

美國和俄羅斯在地緣、經濟、軍事等各方面的博弈競爭關系是人所共知的。當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紛紛孤立俄羅斯時印度卻跑來為俄羅斯站臺。像這種能與美國和俄羅斯這兩個戰(zhàn)略對手同時保持密切關系的國家除了印度好像還真不多。印度為什么能做到同時與美、俄交好呢?印度是一個有大國情結的國家:印度自詡為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又始終以大英帝國的繼承者自居。

盡管當時的印度是英國的殖民地,然而印度卻由此產生了一種莫名的優(yōu)越感:舊上海的英租界內印度巡捕就自詡為僅次于英國主子的二等人,而上海本地人在他們眼中則是地位低于自己的三等人。這種心態(tài)同樣存在于當時的香港、新加坡等地效力于英國殖民政府的印度人意識里。當時英國自詡為稱霸全球的日不落帝國,而印度人則認為自己同樣享有日不落帝國的輝煌。

印度人以日不落帝國的大管家自居:盡管在英國主子面前低人一等,可在日不落帝國的統(tǒng)治體系中印度人的地位也就僅次于英國主子。印度盡管號稱是一個文明古國,然而古代印度其實更多只是地理文化上的概念,卻從未形成過統(tǒng)一的政治實體。直到英國殖民者到來后才首次把一盤散沙的印度整合在了一起。英國在印度建立的殖民政府是印度數千年來第一個統(tǒng)一的中央政府(盡管這是一個由殖民者建立的政府)。

正是在英國殖民時期印度人才真正萌發(fā)了民族主義的意識。印度最早的民族主義者恰恰是由英式教育所培養(yǎng)出來的。印度獨立后的首任總理尼赫魯就曾說過:“我在精神上更像是一個英國人而非印度人”。印度真正作為一個國家的歷史其實是由英國人塑造的,所以獨立后的印度從領導人到國民幾乎都以日不落帝國的繼承者自居。以日不落帝國繼承者自居的印度始終認為自己應當和世界大國平起平坐。

早在印度獨立之前尼赫魯就在《印度的發(fā)現》一書中對印度在未來的國際格局中的地位進行了明確而清晰的界定:“印度以現在所處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做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要么就銷聲匿跡。中間地位是不能吸引我的,我也不相信任何中間地位是可能的”。在尼赫魯的設想中當時的兩個超級大國美國和蘇聯自然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級大國,而繼美、蘇之后能真正登頂世界強國的只有中國和印度。

縱觀印度獨立以來歷代政府的執(zhí)政理念幾乎都秉承了尼赫魯提出的這一宗旨。這種大國意識自然也會反映在印度的外交政策上:以世界級大國自居的印度從獨立伊始就帶頭搞“不結盟運動”,拒絕選邊站,外交政策非常靈活。以世界級大國自居的印度并不愿過度親近任何一個大國,而是試圖在大國博弈格局中坐收漁利。半個多世紀以來印度得天獨厚的地緣戰(zhàn)略優(yōu)勢使其得以在國際外交舞臺上左右逢源。

印度獨立之時世界正處于美、蘇冷戰(zhàn)的格局之下,與此同時帝國主義列強構筑的殖民體系自二戰(zhàn)結束后就日漸坍塌,在廣大的亞非拉地區(qū)誕生了一系列新興國家。這些新興國家出于維護本國政治獨立和經濟發(fā)展的需要不愿卷入到美、蘇兩大陣營的對決之中,于是強調獨立自主的不結盟運動開始在世界范圍內興起。在這一時期印度順應了廣大新興國家的不結盟意愿以反殖民反霸權的形象出現在國際舞臺上。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就是1953年12月中國政府同印度政府就兩國在西藏地方的關系問題進行談判時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后迅速得到印度、緬甸等國的共同倡導。1954年印度總理尼赫魯在斯里蘭卡發(fā)表的一場演說中提出了”不結盟“一詞。尼赫魯在這次演說中將一年前中國總理周恩來為處理中印兩國政治分歧所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不結盟的基礎。

1956年7月印度總理尼赫魯、埃及總統(tǒng)納賽爾和前南斯拉夫總統(tǒng)鐵托發(fā)表共同宣言反對把“世界分成強有力的國家集團”。四年后的第15屆聯合國大會上這三位領袖又與印尼總統(tǒng)蘇加諾、加納總統(tǒng)恩克魯瑪在紐約會晤磋商建立美蘇之外的第三股政治勢力。1961年9月由埃及、南斯拉夫、印度、印度尼西亞、阿富汗五國發(fā)起的第一次不結盟運動首腦會議終于在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召開。

在這次會議上25個國家的首腦參與了會議并通過了《不結盟國家的國家和政府首腦宣言》。由此確立了獨立、自主、不結盟、非集團的基本原則和宗旨,反對任何形式的“殖民主義、帝國主義和新殖民主義”,這標志著不結盟運動的興起。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印度的尼赫魯與埃及的納賽爾、南斯拉夫的鐵托并稱國際不結盟運動中的“三劍客”。以世界級大國自居的印度并不愿過度親近任何一個大國。

冷戰(zhàn)時期的印度試圖以靈活的外交政策在大國博弈格局中坐收漁利。印度因此得以避免卷入到美蘇之間的兩極對抗中,反而得以成為美、蘇競相爭取拉攏的對象。50年代美國在南亞戰(zhàn)略上更為倚重巴基斯坦,所以美印關系相對冷淡。整個50年代美國給印度提供的糧食和貸款援助極為有限,但這仍對印度的經濟發(fā)展和糧食問題的解決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與美印關系的冷淡形成鮮明對照的是蘇印關系的密切:當時蘇聯需要在南亞尋求盟友以制衡美國,而印度則需要蘇聯的經濟合作與援助。1952年12月印度與蘇聯簽訂了長期貿易協(xié)定,但印度拒絕同蘇聯結成盟友關系,由始至終印度與蘇聯的外交關系被定位成一種密切的非盟友關系。進入60年代后印度開始致力于同時與美、蘇發(fā)展外交關系:1961-1964年印度從蘇聯得到軍事援助1.3億美元。

1964年印度與美國達成協(xié)議:美國在此后的五年內每年向印度提供1.1億美元的軍事援助。事實上印度的老對手巴基斯坦才是美國的盟友:1965年8月第二次印巴戰(zhàn)爭爆發(fā)時巴基斯坦的9個陸軍師有5個是美國裝備,空軍的戰(zhàn)斗機和轟炸機更是全部來自美國。一旦美國不伸手援助,那么戰(zhàn)爭就不用再打了。盡管美國和巴基斯坦是盟友關系,然而在冷戰(zhàn)格局下印度其實也一直是美國爭取拉攏的對象。

美國根據自身利益進行權衡之后最終向巴基斯坦表示:“我只能按照合同幫你在聯合國斡旋”。1966年3月時任印度總理英迪拉·甘地訪美期間爭取到美國提供的350萬噸糧食援助,然而印度并未因此放棄對美國侵略政策的譴責:當美國轟炸越南時英迪拉·甘地和南斯拉夫總統(tǒng)鐵托、埃及總統(tǒng)納賽爾一起譴責美國的侵略行為,當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zhàn)爭爆發(fā)后她又敦促美國不要在背后支持以色列。

與此同時印度與蘇聯的關系依然密切:1966年7月英迪拉·甘地訪蘇期間爭取到了9.7億盧布的貸款。1970年印度與蘇聯簽訂了新的貿易協(xié)定。這不僅擴大了雙方的貿易范圍,更重要的是蘇聯同意從印度大量進口工業(yè)產品。蘇聯已發(fā)展成為印度外貿的主要伙伴。第三次印巴戰(zhàn)爭前夕的1971年8月9日印度與蘇聯在新德里簽訂了為期20年的《印蘇友好合作條約》。

這份條約不僅使兩國在經濟、文化、科技等領域的聯系進一步增強,同時還規(guī)定了兩國在軍事方面的合作。這份條約規(guī)定:簽約雙方保證不參加矛頭針對另一方的任何軍事同盟;避免對另一方的任何侵略,防止利用本國領土從事可能給另一方造成軍事損害的任何行動;不向同另一方發(fā)生武裝沖突的任何第三方提供援助;在任何一方遭受進攻或威脅時應立即共同協(xié)商以消除威脅并采取適當的有效措施保證兩國的和平安全。

當時就有人指出:這個條約實際上具有軍事同盟性質,是對不結盟立場的破壞。英迪拉·甘地拒絕承認這是對不結盟立場的背棄,只認為是在特定時期的一種特殊處置。整個70年代期間蘇聯一面增加對印度的經濟技術援助和擴大兩國貿易,一面大量向印度供應包括米格-29飛機在內的新式武器。在當時美蘇對印度洋地區(qū)的爭奪中印度被蘇聯視為重點拉攏對象。

1971年11月21日第三次印巴戰(zhàn)爭爆發(fā)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希望在南亞格局中保持印巴力量的相對平衡。戰(zhàn)爭開始后美國停止了對印度的所有經濟援助,其他西方國家隨即紛紛效仿。不過美國也不愿將印度完全退入蘇聯的懷抱,所以戰(zhàn)爭結束后尼克松面對既成事實又施展起拉攏手腕:他第一次把印度稱為”大國“和”南亞最強大的國家“,聲稱美國和印度并沒利害沖突,表示美國正準備就雙方未來的關系進行認真的對話。

1974年10月美國國務卿基辛格訪印期間傳達了他對改善兩國關系的愿望?;粮翊诵械慕Y果是:雙方同意共同建立一個委員會就經濟、文化和技術合作進行磋商。同年美國的新總統(tǒng)福特訪問了印度。兩國之間的貿易額也有所增長。然而1975年美國向巴基斯坦大規(guī)模供應武器使美印關系再次變得波譎云詭。相比之下印度與蘇聯的關系在第三次印巴戰(zhàn)爭后更為密切起來。

1973年印度與蘇聯簽訂的議定書中蘇聯承諾幫助印度發(fā)展包括鋼鐵、化肥、石油冶煉、石油化工、發(fā)電等關鍵工業(yè)部門。同年11月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訪問印度期間受到了熱烈的接待。11月29日印蘇兩國領導人簽訂了未來15年的經濟貿易合作協(xié)定。1976年英迪拉·甘地訪蘇期間在與勃列日涅夫共同發(fā)表的聯合公報中宣稱雙方在世界所有重大問題上觀點完全一致。

直到這時印度在處理與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外交關系時盡管沒公開加入蘇聯陣營,但實際上印蘇關系的密切程度遠遠超過印美關系。這種狀態(tài)直到英迪拉·甘地的兒子拉吉夫·甘地就任總理后才得到改變:拉吉夫·甘地執(zhí)政的80年代美蘇兩極對峙的格局正在發(fā)生不利于蘇聯的變化。與此同時隨著第三次印巴戰(zhàn)爭后印度與巴基斯坦關系的相對緩和使印度對外國軍事援助的需求逐漸減弱。

這一時期印度政府開始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方面。拉吉夫·甘地鑒于這些國內國際形勢的變化就將印度傳統(tǒng)的政治優(yōu)先外交轉變?yōu)榻洕鸀橹鞯耐饨弧H绻f在此之前印度在美蘇兩極對峙的格局中明顯偏向于蘇聯的話,那么從這時起印度開始真正切實推行全方位外交:利用美蘇之間的博弈爭取自身利益最大化。事實上這也是印度自獨立以來的基本外交原則。

然而在之前的國際地緣政治格局中印度從自身利益出發(fā)實際上是相對更偏向于蘇聯的。1985年6月拉吉夫·甘地訪美期間向美國請求提供技術援助。最終兩國同意延長科技合作協(xié)定。美國還表示有條件地同意向印度出售1臺超級計算機,這是美國首次同意向西歐盟國之外的國家提供這種技術。美國還原則上同意向印度出售先進軍事裝備。美國企業(yè)家也表達了在印度增加投資的愿望。

拉吉夫·甘地稱此次和美國達成的協(xié)議是”實質性伙伴關系的開端“。印度媒體稱這次訪問標志著印美合作進入了新時期。印度之前明顯偏向于蘇聯的外交政策以此為標志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調整,不過印度在致力于深化發(fā)展與美國的外交關系之時同樣也重視維護與蘇聯的傳統(tǒng)親密關系:在拉吉夫·甘地的五年任期內他和蘇聯領導人之間的互訪共有八次之多。

1985年5月拉吉夫·甘地訪蘇期間與蘇聯領導人簽訂了《2000年前印度共和國和蘇聯經濟、貿易和科學技術合作基本方針協(xié)定》及《蘇聯和印度共和國經濟和技術合作協(xié)定》。蘇聯根據協(xié)議向印度提供10億盧布的優(yōu)惠貸款和一批先進的武器裝備。1985年10月蘇聯同意向印度提供3臺可用于原子能、國防和航天領域的高級計算機。1987年7月再次訪問蘇聯的拉吉夫·甘地又簽訂了為期12年的科學技術長期合作綱要。

在努力向美蘇雙方尋求更多援助的同時拉吉夫·甘地繼續(xù)在不結盟的旗幟下在國際舞臺上開展活躍的外交:在美、蘇兩極之外印度也致力于改善加強與英國、法國、德國、日本、中國及東南亞各國的外交關系,致力于發(fā)揮印度在南亞及印度洋地區(qū)的地緣外交影響力。然而到了90年代國際形勢的變化使印度不得不對外交政策進行全面調整:蘇東劇變后美國成為全球唯一的超級大國,兩大陣營對壘的格局不復存在。

在這種形勢下印度開始把發(fā)展同美國的關系作為外交主攻方向之一:1991年印度總理拉奧第一次宣布自己的外交政策時就表示印度非常重視取得美國的支持。這年印度商業(yè)部長率領一批企業(yè)家訪美,表示歡迎美國投資和擴大印美經濟合作。1991年1月海灣戰(zhàn)爭期間印度統(tǒng)一美國戰(zhàn)斗機在印度加油。同年美國太平洋地區(qū)軍事首腦和印度陸軍參謀長互訪,印度同意印美聯合舉行軍事演習并加強軍事合作。

美國方面也對印度投桃報李:1993年財政年度美國援印金額比上一年增加27%,達到了1.27億美元。喬治·布什總統(tǒng)還批準向印度提供第二臺超級計算機并放松了使用上的限制。1995年1月美國商業(yè)部長R·布朗率一大型美國企業(yè)代表團訪印并與印度簽訂了12項商業(yè)協(xié)議。同年2月美國能源部長H·奧利里訪印期間簽訂了14億美元的投資協(xié)議。到1995年底美國已成為印度最大的貿易伙伴和最大的投資國。

蘇聯的解體打斷了印蘇長期形成的親密關系:蘇聯解體后俄羅斯深陷經濟泥潭,一時無暇顧及印度,由此導致這一時期印俄貿易急劇減少。這時極端缺乏外匯的俄羅斯要求印度以硬通貨支付軍火費用,這給印度帶來了一定的困難。不過印俄雙方都希望能繼續(xù)保持兩國的傳統(tǒng)友好關系:1993年1月28日俄羅斯總統(tǒng)葉利欽訪印期間同拉奧總理簽署了新的《印俄和平友好合作條約》以代替原來的《印蘇和平友好合作條約》。

新條約不再包括帶有軍事結盟性質的條款,而是更加強調經濟合作與互利互惠。兩國簽署了9項協(xié)議,一致同意在軍事、經貿、科技、安全、航天等多領域發(fā)展合作關系。1994年6月底7月初拉奧回訪俄羅斯期間與俄方發(fā)表共同宣言,隨后俄羅斯總理、副總理、國防部長先后訪印。印度還邀請俄羅斯參與印度興建核電站和水電站的計劃,請俄羅斯幫助改造由前蘇聯援建的機器制造和冶金工業(yè)企業(yè)。

曾幾何時印度85%的海軍裝備、80%的空軍裝備和60%的陸軍裝備都來自蘇聯。印度希望保住自己主要的武器來源地,俄羅斯希望保住印度這個最大的武器顧主。1994年12月俄羅斯總理切爾諾梅爾金訪印期間簽訂了《2000年前實施長期軍事技術合作協(xié)定》:俄羅斯向印度出售包括S-300防空導彈系統(tǒng)、T-90坦克、蘇-30戰(zhàn)斗機在內的先進裝備,還幫助印度改進米格-21、米格-29戰(zhàn)斗機和T-72型坦克等武器裝備。

印度在發(fā)展與美國的外交關系時與俄羅斯的關系同樣密切,印度還致力于發(fā)展與歐盟、中國、日本、東盟等國家和國際組織的關系:1991年拉奧率工商界代表訪問了德國、法國和西班牙。1993年三國總理回訪印度。1993年印度與歐盟簽署了一個全面協(xié)定,相互給予最惠國待遇。此后印度與歐盟的貿易迅速增長:1990年在歐盟前身歐共體的商品進口國中印度名列第25位,1994年印度上升到第19位。

這一時期印度外交中還出現了所謂”東向政策“:加強與東亞中、日、韓以及東南亞國家、亞太經合組織的合作。1998年5月11日和13日印度在拉賈斯坦邦的波卡蘭連續(xù)進行了5次核試驗。核試驗引起了包括美國在內的國際社會對印度的制裁:停止對印度的軍事援助和武器交易,停止人道主義援助外的一切援助,停止向印度政府提供一切貸款和其他財政援助......

美國之所以制裁印度其實是為了殺雞儆猴——防止其他國家步印度的后塵,從而威脅到美國的核地位。然而不久之后美國的立場就開始逐漸軟化了。印度是一個潛力巨大的市場,美國的工商業(yè)資本家們不愿放棄這個巨大的市場。印度擁有核武器已成為既成事實,制裁并不能使印度屈服,只能使印度與美國日漸疏遠,從而使美國喪失在南亞地區(qū)的影響力。

美國啟動重返亞太戰(zhàn)略后印度就被美國視為自己在亞太地區(qū)遏制戰(zhàn)略對手的一枚重要棋子,所以美國覺得有必要改善與印度的外交關系。2000年3月19日美國總統(tǒng)克林頓訪印。這是20年來第一位美國總統(tǒng)訪印,是兩個關系升溫的突破性進展??肆诸D訪印期間與印度簽署了兩國關系框架性文件《印美關系:21世紀展望》,同時還簽署了總值達40億美元的商業(yè)合同和融資協(xié)議,之后美國重啟了一項2500萬美元的援助項目。

2000年9月印度總理瓦杰帕伊訪美期間簽訂了在能源、電子商務和銀行業(yè)方面5個合作項目的協(xié)議(總值達60億美元)。布什擔任總統(tǒng)后美印關系更加密切起來:當布什宣布建立國家導彈防御系統(tǒng)計劃后印度外交部在第二天就發(fā)兵聲明表示支持。2001年7月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謝爾頓訪印,兩國宣布重新舉行防務政策小組會議。911事件后印度立即宣布在世界反恐斗爭中站在美國一邊。

2001年9月22日美國總統(tǒng)布什宣布取消對印度的制裁。2001年12月13日印度議會大廈遭到恐怖分子的襲擊,美國隨即把策劃襲擊的塔伊巴軍和穆罕默德軍列為恐怖組織。美國增加了對印、巴兩國的經濟援助:2002-2003財政年度美國對印度的援助為1.643億美元。2002年4月印度國防部代表團訪美期間與美國簽訂了一項購買8套武器定位雷達系統(tǒng)的協(xié)議。

在此之后美、印兩國以共同反恐的名義舉行了各種聯合軍事演習并開展了軍事人員互訪。2004年印美雙方達成了《戰(zhàn)略伙伴關系后續(xù)步驟》:美國許諾將在民用核能、空間項目和高科技轉讓領域擴大與印度的戰(zhàn)略合作。冷戰(zhàn)時期印度外交政策的大原則是在美蘇兩極之間左右逢源,但實際上印度與蘇聯的關系相對更為密切;冷戰(zhàn)后印度與美國的關系則開始越走越近。

然而與美國越走越近的印度卻并沒疏遠與俄羅斯的關系。當初印度搞核試驗時俄羅斯并沒參加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印度核試驗的制裁。作為有核國家的俄羅斯其實同樣不希望印度發(fā)展核武器,但深陷國內經濟泥潭的俄羅斯不愿冒可能與印度的軍火交易和經貿往來斷絕的風險。1990-1996年印度從俄羅斯進口了價值35億美元的武器,每年的武器交易額達8億美元且呈增長趨勢。

俄羅斯不愿失去印度這個大主顧,所以就趁西方事實制裁之時主動向印度示好:2000年10月俄羅斯總統(tǒng)普京訪印期間與印度簽署了《印俄戰(zhàn)略伙伴關系宣言》。2001年11月4日瓦杰帕伊回訪俄羅斯。2002年12月普京再訪印度并與印方簽署《德里宣言》。至此印度與俄羅斯的合作進入一個新階段:兩國簽署了經貿、科技、能源和空間技術合作的一系列協(xié)定。印度欠俄羅斯的27億美元債務轉為投資。

與此同時俄羅斯許諾幫助印度建立一座核電站。雙方還確定了在空間技術領域的大型合作項目。雙方在軍事領域的合作更為突出:2001年印度與俄羅斯簽署了總值高達100億美元的軍備合作合同和意向書。俄羅斯還允許印度按許可證制造俄羅斯的蘇-30MKI戰(zhàn)斗機和T-90主戰(zhàn)坦克以及按許可證利用俄羅斯的最新技術研制新型導彈系統(tǒng)。這標志著印度與俄羅斯的軍事合作已由單純的武器買賣關系向共同研制開發(fā)過度轉型。

印度海軍的維克拉瑪蒂亞號航空母艦就是由俄羅斯賣給印度并開展改建工程的。印俄還聯合制造了”布拉莫斯“導彈并將共同研制第五代戰(zhàn)斗機和多用途運輸機。蘇聯解體后印度在積極謀求密切與美國的關系時也與俄羅斯保持著密切聯系,這使印度能在國際舞臺上贏得更為廣闊的回旋空間:美國在加強與印度的合作關系時還是會有所保留的,以此作為控制施壓的最后手段。

印度可以從俄羅斯獲得美國不愿給予的東西,同樣反過來印度也會以美國作為牽制俄羅斯的力量。2007年1月俄羅斯總統(tǒng)普京和印度總理辛格在新德里發(fā)表《印俄聯合宣言》及《印俄和平利用原子能聯合宣言》。雙方簽署了涉及核能、空間技術合作和文化交流等領域的七項協(xié)議,同時決定2008年和2009年分別在印俄舉辦”俄羅斯年“和”印度年“。2009年辛格訪俄期間與梅德韋杰夫總統(tǒng)簽署了3項軍事技術合作協(xié)議。

在印俄關系中比較薄弱的經貿合作近年來也有變化:2006年3月俄羅斯總理弗拉德科夫訪印,設立了由兩國商工部長主持的”印俄貿易與投資論壇“。同年11月辛格訪俄期間雙方確定到2010年將雙邊貿易額提升至100億美元。2009年辛格再次訪俄期間與俄方簽署了6項經濟合作協(xié)議,還確定在五年內把雙邊貿易額進一步提高到200億美元的目標。兩國同意在核能、計算機軟件、煤炭、石油天然氣和醫(yī)藥衛(wèi)生方面開展合作。

隨著美國印太戰(zhàn)略的推進已使印度在外交政策上更多向美國傾斜。目前越來越密切的美印關系對俄印關系實際上已造成了一些沖擊,但切記印度不會完全拋開俄羅斯倒入美國的懷抱。印度的大國情結決定了這個國家不會與任何大國結成固定的盟友關系:印度的外交政策從來不是秉承的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選邊站原則。印度在美俄之間左右逢源坐收漁利的外交政策在未來勢必仍將延續(xù)。



轉載原文地址: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9037546186031911

作者:百家號鴻鵠高飛翔九天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站平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