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半夜吃獨食,還騙兒子家里經(jīng)濟困難,兒子:我是你們親生的嗎

溫馨提示:很多手機瀏覽器,比如百度app,都可以語音播報本網(wǎng)頁。方法打開本網(wǎng)頁之后,點擊 APP下方或上方"功能"按鈕,里面有一個"語音播報"按鈕,點擊即可收聽。

文|菊小醫(yī)育兒,原創(chuàng)好文,歡迎轉(zhuǎn)發(fā)分享。

“等長大,這些錢都是你的!”“我們所有的錢,將來都是你的!”“你爸媽的錢,以后還不都是你的?”

據(jù)我觀察,這是傳統(tǒng)式中國家庭中長輩或者父母最喜歡對孩子說的話,尤其喜歡對自己的獨生子女這么說。

不過,父母告訴孩子自己的錢以后都是子女的,這樣的教育方式真的好嗎?

01媽媽經(jīng)常告訴兒子家里經(jīng)濟危機,自己卻和老爸吃獨食,兒子:我們家到底有沒有錢?

《少年說》中有一對父母的教育方式,卻和很多父母恰恰相反。于是,兒子就走上勇氣臺吐槽自己的爸媽。

這個男孩名叫廖正東,正在讀高一,因為心中有一些困惑,所以就想通過這次機會問問父母,自己家到底有沒有錢。

男孩委屈地說:“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我們家就成了經(jīng)濟危機的代名詞?!?br>
每一次他找媽媽要零花錢的時候,她都會說:“現(xiàn)在家里出現(xiàn)了經(jīng)濟危機,要錢的事咱們過段時間再說”,根據(jù)他的經(jīng)驗來講,媽媽所說的“過段時間再說”就是“不了了之”。

如果再繼續(xù)問媽媽要零花錢,媽媽就會這樣回絕他:“你這孩子,你以為錢是那么好賺的。你看看你爸,每天晚上凌晨回家,有時早點六七點就出門了,多不容易呀!你咋不知道心疼一下?”

每次聽到媽媽這樣說,小東內(nèi)心都非常內(nèi)疚自責,同時也會感到一種強烈的壓力感:“我們家真的太難了!”

然而,小東卻發(fā)現(xiàn),爸爸回家很晚的原因竟然不是因為加班,而是因為吃夜宵。更過分的是,老爸每次晚上打包夜宵回來,都只給媽媽吃,卻沒給過小東吃。

就連陳銘老師都忍不住感嘆一句:“因為愛情!”看臺下媽媽全程大笑的表情,很容易就得出這個答案。

此刻,臺下胖乎乎的爸爸略微有些不好意思地咧嘴笑著回復兒子說:“因為你每天學習都這么辛苦,所以說我都不忍心叫你了?!?br>
因為兒子學習也很辛苦,夜里害怕打擾兒子休息,所以從來不叫兒子起來吃夜宵,這理由確實沒毛病。

臺下的梁田老師都忍不住說:“因為兒子學習辛苦,不忍心叫兒子吃東西?”哈哈哈,梁田老師一說,怎么就感覺有點搞笑了。

小東還說,以前都是爸媽給自己買什么衣服就穿什么衣服,自己也不挑剔。但是,現(xiàn)在長大了會想著買幾件更好的衣服,哪知媽媽卻說:“家里也不是很有錢,買這么貴的干嘛?”

于是,孩子就很困惑,為什么爸媽一邊說著家里經(jīng)濟困難,一邊又經(jīng)常背著自己吃好的?所以,孩子心中就有了大大問號:“我們家到底有沒有錢?我是你們親生兒子嗎?”

面對兒子的困惑,小東的爸爸是這樣說的:“你現(xiàn)在是以學習為重,對這個生活品質(zhì)要求不要這么高,是吧?”

看得出來,小東聽了老爸的話感覺微微有些慚愧,立馬說:“那好吧!我錯了!”

不過,轉(zhuǎn)念一想,上臺來的目的還沒達到,怎么能下臺,于是趕緊問老爸:“以后能不能給我漲點零花錢?”

沒想到,這次老爸痛快答應:“可以,可以,應該給你的都會給你!”

對于小東父母的做法,陳銘老師是這樣開解小東的:“爸爸之所以可以這樣消費,那是因為錢是爸爸掙的,對不對?這是不是個基本道理?誰掙的錢誰花,心安理得。將來你有了自己的經(jīng)濟能力,就可以匹配與它相應的消費水準。沒錯吧?”

非常認同陳銘老師的觀點,父母能吃夜宵,這是因為那是父母自己掙的錢,當然可以按自己的意愿來消費。孩子想要有更高的消費水平,那就爭取自己將來有那個經(jīng)濟能力。

02父母應該告訴孩子,家里很窮或者很富嗎?

貧窮最可怕的地方,不僅在于給你帶來不好的生活習慣,還會帶給你一種貧窮的思維方式,貧窮的人會傾向于即時滿足上,而忽略長遠發(fā)展。

傳統(tǒng)觀念中的刻意“窮養(yǎng)”或“富養(yǎng)”真的對孩子的負面影響非常大,并沒有你想象得那么有教育意義。

父母沒必要在經(jīng)濟尚可的情況故意隱瞞,成天跟孩子哭窮,也沒有必要在“揭不開鍋”的時候,卻在孩子面前假裝富有,總給孩子買這買那。

關(guān)于家里的經(jīng)濟狀況,不必刻意夸大與隱瞞,告訴孩子真實的經(jīng)濟狀態(tài)就好,給孩子傳達正常的金錢觀。

不過,很多家長會擔心,如果真告訴孩子家里很窮,孩子承受不了怎么辦?

其實,孩子沒有你想象得那么脆弱和不堪一擊,這反而是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的絕好機會。而且一個家庭猶如一個團隊,你為何要剝奪孩子和父母一起讓家變得更好的權(quán)利?

美國兒童財經(jīng)教育專家威里爾德斯塔華斯基表示:“即使你家纏萬貫,你也不能讓他們覺得想要什么就能買什么,或者到處炫富。即便你家真的很窮,你也不能讓孩子擔心每天的吃住問題?!?br>
父母不管有沒有條件,都一定要給孩子提供正常的生活保障。富裕的家庭,不必刻意窮養(yǎng);貧窮的家庭,也不必刻意富養(yǎng)。

03父母應該告訴孩子,他們的錢以后都是孩子的嗎?

我小的時候也經(jīng)常聽親戚們這樣說,他們會告訴我說:“父母就我和我妹兩個女兒,以后父母的財產(chǎn)還不是都會留給我們兩姊妹”。

不過,好在我的父母從來沒有跟我說過這些,因為我和妹妹從小沒有父母的“捆綁和壓力”,所以我們從小到大都很自主和獨立。

心理學上認為,父母經(jīng)常給孩子灌輸“自己的財產(chǎn)都是孩子的”的思想,其實是父母潛意識里在給孩子傳遞這三種思想。

第一,你是爸媽的“獨苗苗”,將來是要繼承我們所有財產(chǎn)的,所以你得聽父母的安排,不能違抗父母的“旨意”;

第二,爸媽就你一個“獨苗苗”,身后的一切都是你的,你一定要有良心,對父母好一點。

第三,父母的錢早晚都是你的,你不缺錢,所以你就放手去干自己想干的事業(yè),別因為錢委屈了自己。

“獨裁型”的父母教育出來的子女,很容易喪失獨立自主的能力,而“討好型”的父母教育出的子女,往往容易變成不知感恩的“白眼狼”。

相較于第一種父母的“獨裁型”教育方式和第二種父母的“討好型”教育方式,第三種教育方式算是較為開明了,但其實也存在較大的隱患,那就是會導致孩子不知掙錢的不易,花錢大手大腳,即使父母有金山銀山,未來也可能有花光的一天。

寫在最后:作為父母,給予孩子正常生活保障的同時,一定要告訴孩子要花錢就得掙錢,什么經(jīng)濟能力匹配什么消費水平。

每日一問:你會告訴孩子家里很窮嗎?

菊以高潔會淵明,吾以文會友。曾是多年醫(yī)學編輯的我,現(xiàn)為兩只小棉襖的媽媽,每天努力碼字,只愿為千萬家庭帶去專業(yè)、有趣的母嬰育兒知識及解決方案。原創(chuàng)不易,你的認可是我堅持下去的動力

轉(zhuǎn)載原文地址: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1009637174653104

作者:菊小醫(yī)話育兒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wǎng)站平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