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明天》:人世間的悲歡,往往并不相通
溫馨提示:很多手機瀏覽器,比如百度app,都可以語音播報本網(wǎng)頁。方法打開本網(wǎng)頁之后,點擊 APP下方或上方"功能"按鈕,里面有一個"語音播報"按鈕,點擊即可收聽。
文/小婷半清
明天,代表著未來,而未來往往代表著希望和美滿。
可悲的是,我們并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個會先來。
魯迅大師的小說集《吶喊》中,就有一個關(guān)于明天的故事,在《明天》這篇小說中,單四嫂子是一個失去丈夫的寡居女人,依靠著自己的勤奮雙手維持生計,她的希望就是養(yǎng)大兒子,可偏偏兒子得了病,不幸死去。
單四嫂子是一個可憐人,兒子的死給她本就不如意的生活蒙上了厚厚的陰霾,她不知道前路要如何走,亦不知命運會不會再次給她帶來磨難和考驗,在那個時代下,一個失去了希望的底層婦女,也許本就毫無盼頭吧。
1.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在頗有古風(fēng)的魯鎮(zhèn),大家都早早關(guān)門睡覺。深更半夜沒有睡的兩家只有咸亨酒店和單四嫂子。
咸亨酒店里,一群酒肉朋友正吃喝得開心,而單四嫂子,死了丈夫,只能靠自己一雙手日夜紡紗,才能養(yǎng)活自己和三歲的兒子。
一個簡單的對比,就襯托出了單四嫂子的勤勞和貧窮。
世間的事,就怕對比,咸亨酒店里一群人在笙歌燕舞,而單四嫂子卻抱著發(fā)燒的兒子一夜無眠。
單四嫂子無疑是可憐的人,但我們常說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就看她對待兒子的病情上就可以看出。
“神簽也求過了,愿心也許過了,單方也吃過了,要是還不見效,怎么好?只有去診何小仙了?!?br>
孩子生病,她不去找大夫問診,反而第一時間去求神簽,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到神明身上,可見她的愚鈍。
文中魯迅不止一次提到過“單四嫂子是一個粗笨女人”,既然是粗笨女人,自然就缺乏智慧,一味按照舊習(xí)俗。
孩子的病雖然嚴(yán)重,可單四嫂子下一秒就把希望寄托到明天了。
“但寶兒也許是日輕夜重,到了明天,太陽一出,熱也退了,氣喘也會平的,這實在是病人常有的事?!?br>
明天,就變成單四嫂子的寄托了。為了等到明天,這一夜熬得辛苦,卻沒有換來小寶的病愈。第二天,單四嫂子拿起全部身家去找“何小仙”問診,可何小仙去瞄了小寶一眼,伸出兩個指頭搭脈,就隨意開了一個藥方。
這個藥方,在單四嫂子心中千般重,這是她對孩子的最后期盼。可悲的是,孩子吃了藥方并不見好,反倒命喪黃泉。
孩子是單四嫂子活著的唯一希望,可想而知,當(dāng)孩子死了,她的內(nèi)心世界一下崩塌,痛苦至極。
單四嫂子只是一個傳統(tǒng)守舊的女子,社會告訴她要三從四德,所以她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可是卻無人告訴她子死又該從誰呢?
她是可憐的,也是可悲的,可又覺得她是可恨的,如果她不那么愚昧,也許孩子就不會死去,她自然就不會落到如此悲慘的境地。
2. 人世間的悲喜,并不相通。
魯迅在《小雜感》中寫道:“樓下一個男人病得要死,那間壁的一家唱著留聲機;對面是弄孩子。樓上有兩人狂笑;還有打牌聲。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著她死去的母親。人類的悲歡并不相通,我只覺得他們吵鬧?!?br>
單四嫂子一心想著救自己的孩子,可咸亨酒店里的藍(lán)皮阿五和紅鼻子老拱卻不懷好意,各有歪念頭。
單四嫂子抱著孩子抓藥回來的時候,人累得不行,很希望能天降一員大將,幫自己一把,卻不需要這個人是藍(lán)皮阿五,可推讓了一會,她還是答應(yīng)了。
“他便伸開臂膊,從單四嫂子的乳房和孩子中間,直伸下去,抱去了孩子。單四嫂子便覺得乳房上發(fā)了一條熱,剎時間直熱到臉上和耳根?!?br>
藍(lán)皮阿五的心思非常明顯,一個混世無賴對一個寡婦能有什么好心思呢?
《羅織經(jīng)》有云:人心多狡詐,不可視其表;世事寡情,善者終無功。
藍(lán)皮阿五的熱心,實則是對單四嫂子的虎視眈眈,而其他人,酒店的掌柜、紅鼻子老拱、王九媽,看著很熱心地幫助單四嫂子,也不過是想從她身上某些利益,沾點便宜罷了。
就連給孩子治病的何小仙,又何曾真的擔(dān)憂孩子的病呢,他只是冷眼看著,敷衍著開了藥方,只為賺自己的那份錢而已。
悲劇從未遠(yuǎn)離,往往還偏向于悲涼之人,一個人越是生活窘迫,越是容易雪上加霜。
失去孩子的單四嫂子,令人同情憐惜,可現(xiàn)實中,卻沒有人真正去關(guān)心她。當(dāng)她形單影只陷入孤苦之時,隔壁的藍(lán)皮阿五和老拱卻在嘻嘻哈哈地笑著,并陰陽怪調(diào)地唱著:“我的冤家呀,可憐你,孤另另的……”
世間的事本就如此,沒有人可以真的做到感同身受,也沒有人能痛苦著你的痛苦,擔(dān)憂著你的擔(dān)憂,悲與喜,到最后都是需要一個人扛下,一個人去排解。
3. 思想的愚昧,是悲劇的根源。
“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魯迅先生在吶喊中的這一句,無疑是對愚昧國民的諷刺和失望。
在魯迅的另一篇小說《藥》中,華老栓一家愚昧迂腐,把“人血饅頭”奉為靈丹妙藥,可最終也沒有救活自己的兒子。
愚昧,才是他們最大的悲劇根源。
無獨有偶,單四嫂子再次把兒子治病的希望寄托在“神簽”和“何小仙”上,可惜兒子一命嗚呼。
而把希望寄托在明天,也是他們慣有的思維。也許明天病就好了,甚至孩子死后,單四嫂子還幻想這只是一場夢,明天孩子就活蹦亂跳了,雖然明日復(fù)明日,但明日也注定是虛無縹緲,不可把握的。
現(xiàn)在的我們,依然有這些通病,總幻想著自己有一天就飛黃騰達(dá)了;想著也許明天就撞到了好運,改變了人生??上?,成功向來不屬于那些只會空想的人,沒有實實在在的付出,又怎么會得到真金白銀的回報呢?
踏踏實實走好今天的路,才能遇見明天的美好。
以往文章:
時隔多年,我終于讀懂了魯迅的《狂人日記》
魯迅《孔乙己》:一個人最大的悲哀是“高不成低不就”
魯迅對待兩任妻子的態(tài)度:愛與不愛,非常明顯
轉(zhuǎn)載原文地址: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7698020219966446
作者:小婷半清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wǎng)站平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