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點也不喜歡《何以為家》
溫馨提示:很多手機瀏覽器,比如百度app,都可以語音播報本網(wǎng)頁。方法打開本網(wǎng)頁之后,點擊 APP下方或上方"功能"按鈕,里面有一個"語音播報"按鈕,點擊即可收聽。
轉(zhuǎn)載原文地址: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33897044643816535
作者:盧克文
前些天看到《何以為家》這部電影在豆瓣上殺奔到了9.0分,近18萬人打分,還能到9.0分是非??刹赖男阋輸?shù)據(jù),做為一個擁有20年資歷的骨灰級影迷,趕緊跑去電影院壓壓驚。
我做好了觀看一部杰作的心理準備,希望它能像《搏擊會》、《肖申克的救贖》一樣狠狠撞擊自己的靈魂,震憾下我這腐朽的內(nèi)心。
但看完之后,卻一點感覺都沒有。
觀影過程中甚至有一點點反感,有不舒服的心理反應(yīng)。
反正電影現(xiàn)在就要下線了,我劇透一點也沒什么關(guān)系,說他不好發(fā)行方也不會給我寄刀片了,我就不客氣直說了。
這部電影有個很大的問題,就是格局太小。
我不是說情境格局小,我是說靈魂格局小,再小的情境,幾個人坐在那里干聊天也可以聊出《這個男人來自地球》,一部電話機也可以拍出《狙擊電話亭》,一個小房子也能拍出《房間》,這部片子的問題是靈魂格局太小。
電影講述了一個敘利亞家庭在黎巴嫩艱難討生活的故事,小男主的父母瘋狂生崽崽,看電影院時我數(shù)了一下他家生了六個小孩(我看到別人說生了九個,不知道是不是老漢我老眼暈花沒數(shù)清楚),六個寶寶們成天像放養(yǎng)的野羊一樣不到十歲就要到街頭賣甜菜汁生活,或者去角落要飯,他們不讀書,六個小東西擠在一張大床單上睡覺,沒有被子,睡覺時個個腳都要踢到別人臉上了,居住環(huán)境跟中國1970-1980年代常見的那種筒子樓一樣,水管經(jīng)常爆,老鼠到處跳。
小男孩還在雜貨店幫傭,也經(jīng)常偷點東西,發(fā)現(xiàn)11歲的妹妹來月經(jīng)了,還趕緊保護她不被家人發(fā)現(xiàn),以免11歲就要被送給一個中年窮渣男當老婆,不過他的反抗毛用都沒有,妹妹還是被送出去了。
在法庭上他爸給自己辯護時說:我們送她出去是為了她好,家里沒飯吃,連睡覺蓋的被子都沒有,至少嫁出去有被子蓋。
我覺得他爸說得不一定錯,這些小孩再長大一點,那張破床根本睡不下了,物理生存空間如此狹小,如果不是送出去給別人當生育機器,送出去也有一點道理。
小男孩受不了家里就出走了,跟一個也逃難到黎巴嫩的黑人單身母親相依為命,中間大篇幅講述了在這個黑人母親因無合法身份入獄后,他如何孤苦伶仃撫養(yǎng)一個一歲小孩的細節(jié),總之就是生活無比苦澀,小男主無比懂事堅強。
這一大段講完后,小男孩回到家,聽到11歲的妹妹死于懷孕,一刀捅了那年中年窮渣男,坐牢了。他母親去探望他時,告訴他自己又懷孕了,他聽完十分生氣。
于是他在牢里控告父母,說他們不該把他生下來,他和家里的小孩活得太痛苦了,父母不應(yīng)該繼續(xù)生孩子。
故事情節(jié)大致是這樣,學習了一點《貧民窟的百萬富翁》的結(jié)構(gòu)技巧,構(gòu)架并不精致,細節(jié)處理、配樂也遠遠不如《貧民窟的百萬富翁》,但這些還不至于讓我感覺有點不舒服。
讓我有點不舒服的原因,是導演一直在批判“你們這么窮,能不能不要生了?少生一點好不好?給孩子過有尊嚴的生活好不好?”
我對導演的認知感到十分無奈。
在動物界有一個基本規(guī)律,猛獸的數(shù)量總是很少,比如老虎,而弱小的動物數(shù)量總是很多,比如蟑螂。因為養(yǎng)活一只猛獸要耗費大量資源,屬于精英培育,所以數(shù)量少,老虎們也知道地盤里的食物只有這么多,自己會主動少生一點。而蟑螂太脆弱,一碰就死,要維持基因生存,就必須要瘋狂繁殖,所以小動物們都是生崽狂魔。
富人跟窮人的關(guān)系是一樣的,富人家庭往往不會生一大堆,因為從小到大耗費的教育資源、衣食住行都要花很多很多錢,世界上的資源是有限的,比如一座城市往往只有兩三所頂尖學校,富人們只想孩子在這里上學,不舍得孩子上不好的學校,他們只看得上優(yōu)質(zhì)資源,會主動少生一點。
而窮人不一樣,孩子生下來讀不讀書無所謂,有口飯吃不餓死就行,七八歲就要安排去做童工,生存成本極其低廉,窮人小孩的死亡率也要高很多,過早進入社會和進行高風險類工作,使他們比成年人更容易暴露在各種危險之中,他們要靠大量繁殖才能維持窮人的基因,所以拼命生。
還有一個很殘忍很簡單的原因:窮人不避孕,他們真的連避孕套都買不起,或者沒有避孕知識。
大家都知道,我當年也是一個時常犯渾的資深大傻逼,我對于中國在1950-60年代瘋狂生孩子感到很不理解,我奶奶就生了八個孩子,有一次我直接問一個老奶奶,我說你們?yōu)槭裁瓷敲炊喟??不能少生幾個嗎?
老奶奶被我這個傻逼問我好幾遍,才轉(zhuǎn)過頭去,十分不好意思地小聲說:我們不會避孕。
那一刻我才感覺到不同階層知識面的巨大差異,其實不僅是不會避孕,也沒有錢避孕。是真正窮到不能避孕,生不生聽天由命。
這個世界一定是80%的貧窮國家去供養(yǎng)20%的富裕國家,每個國家也會是80%的普通人群,供養(yǎng)20%的富裕人群,富人們主動少生一點,因為要適應(yīng)優(yōu)質(zhì)資源,窮人主動多生一點,養(yǎng)活成本低,也搏個后代出人頭地的機率。
如果富人多生了會怎么樣?看看明王朝就知道了,朱元璋開好大明公司時只有49個皇族,每三十年增加兩倍,到明末時多達幾十萬人,這里面的王爺個個都要封地奪田,搶奪底層老百姓的生存空間,把社會資源吃光殆盡,李自成他們活不下去,有多恨這些王爺呢,在攻陷洛陽后,逮到萬歷皇帝最心愛兒子的福王(擁有兩萬頃良田,四川和洛陽的鹽、茶稅),將這個55歲,300多斤重的大胖子宰了后,跟鹿肉一起煮熟分吃了,叫“福祿酒會”(此處有不同的歷史見解,不爭辨細節(jié),農(nóng)民軍極恨這些王爺是事實)。
富人少生,窮人多生是不可避免的自然規(guī)律,誰要是違反了自然規(guī)律,就會被規(guī)律處罰,推倒重來。
《何以為家》這部電影,一直在陳述貧窮,以及批判了貧窮附生的多生現(xiàn)象,立意實在太淺了。
我十幾歲時讀余華的小說,像《活著》這類的作品,對其中的苦難痛澈入骨,但年齡越大,越對余華這種“全家一個個死光”的消極套路越麻木------他從《活著》到《兄弟》一直在用這種套路,寫到1990年代后,因為這時候他一直過著富人的生活,沒有跟底層社會接觸過,《第七天》里全靠新聞素材講故事了,文筆天賦猶存,整體水平直線下降。而陳忠實跟劉震云,表面看起來文筆沒余華好,但作品更有“透過苦難看到希望”的力量感,立意要更好一些。(余華也非常好,留言區(qū)不要跟我杠)
《何以為家》講了難民怎么苦,又不分析苦難的原因,敘利亞這個國家,被世界強國打得支離破碎,我在《庫爾德人的故事》講過里面有多少個武裝派別,敘利亞當時“可以說是人類歷史上最混亂的戰(zhàn)場”,簡直亂成一團毛線,人民活不下去,被迫去黎巴嫩逃難,敘利亞人民如果不自強,逃到天涯海角有什么意義?去挪威做難民有什么意義?那又不是你們的家園,你們是一整個民族,躲得了一時,躲得過一世嗎?
中國最苦難的時候,我們的精英階層大部分還是回國拯救自己的民族,錢學森、楊振寧那么多先輩在外面事業(yè)有成還是會報效祖國,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幾乎全是富二代,這些敘利亞難民再苦,我看他們至少還有一張破床可以睡,有破屋子可以住,身上穿的衣服至少沒看到打補丁,中國最窮的時候,民國時上海每天活活餓死三四百名兒童,敘利亞再絕望,有當年的中國絕望嗎?
解決不了敘利亞問題和中東其他國家問題,難民只會越來越多,問題只會越來越多,救一個難民,救一萬個難民都解不了問題,何況小男主看起來可以培養(yǎng),但小男主的父母幾乎就是放棄人生的人,如果他們跑去挪威到底有什么意義?他們只會在挪威吃飽了繼續(xù)瘋狂生崽崽,救得了一個,救不了全部。
《何以為家》給我造成的不舒服的心理反應(yīng),就在這里,只陳述痛苦,不反思痛苦,也沒有透露出戰(zhàn)勝痛苦的動力,看到生活的苦難就要戰(zhàn)勝苦難,而不是把傷口給別人看,博取別人的同情。
敘利亞人要的是大步向前,絕不多看一眼傷口,只有自強才能救自己啊。
電影的最后,小男主被挪威人收留了,被歐美人拯救了,電影字幕抨擊了一下“窮人不要亂生”,就結(jié)束了。雖然導演并沒有惡意,初衷也是好的,但總有一股淡淡的傲慢感。
好的勵志電影,應(yīng)該教人自強,而不是居高臨下,救一兩個,再教訓大多數(shù)窮人。
況且還沒教訓對地方。
就是那種淡淡的傲慢感,讓我感覺到了不舒服,因為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自強的民族,不太習慣等著被別人來拯救。
要懂得用大格局閱讀事物,而不是在小情緒里留戀。
(臨時寫的短評,不要說什么深度不夠謝謝,你大餐要吃,甜點要不要吃?正在寫八十年代的美日貿(mào)易戰(zhàn),要查很多資料,不要催我更新。另外,豆瓣一定會有很多小清新來噴我,我會一個一個拉黑的謝謝。)
作者私微,掃了可加
作者:盧克文 ,公眾號“盧克文工作室”,ID:lukewen1982,防疫群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wǎng)站平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