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滅亡史 上:慈禧的反擊

溫馨提示:很多手機瀏覽器,比如百度app,都可以語音播報本網頁。方法打開本網頁之后,點擊 APP下方或上方"功能"按鈕,里面有一個"語音播報"按鈕,點擊即可收聽。

轉載原文地址: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5170425374395309

作者:盧克文



終究,大清還是死在了湖南人手里。

壹 最后一員猛將

1811年,也是嘉慶十六年,僧格林沁出生在蒙古科爾沁左翼后旗一個四等臺吉家里。

他的名字來源于藏語,僧格是獅子的意思,而林沁是珍寶的意思。

這個臺吉,來源于漢語所對應的皇太子、皇太弟一類的稱呼,不過我們的太子只指一個人,他們這個詞的用法卻指一群人,明朝時蒙古人只將成吉思汗黃金家族成員稱為“臺吉”,當中地位最高有繼承權的那個,叫“黃太吉”,歷史學家懷疑是漢語“皇太子”的音譯。

我們熟悉的清初那個“皇太極”,最早的寫法就是“黃臺吉”,有人為了拍他馬屁,將漢字寫法故意寫成了皇太極,顯得更加高大上,并統(tǒng)一用到了現(xiàn)在,算是出口轉內銷的一個詞。

注意臺吉這個詞明明最早是蒙古族在用,而皇太極是滿人,這后面用著用著怎么從私家車變成了公共汽車了呢?

這個主要來源于滿蒙聯(lián)盟。

滿洲人剛崛起之時,武力值拉滿,住在他們西邊的蒙古科爾沁部(黃金家族旁支,祖上是成吉思汗的弟弟),想在他們完成發(fā)育前去揍他們,結果反而被揍得鼻青臉腫,其中明安貝勒逃命時為了跑得快,也為了有效降低風阻,“脫光衣服、赤身裸體,騎一匹裸馬奔逃”,后面連續(xù)幾次又被努爾哈赤吊起來打,1624年打服了的科爾沁部決定歸順滿人,那位跑起來很快的明安貝勒,干脆入了八旗,但他們要求努爾哈赤保證他們的安全,察哈爾部(黃金家族嫡系,祖上就是成吉思汗)的林丹汗要是來清理門戶,努爾哈赤得出手幫忙。

雙方殺了一匹白馬、一頭黑牛起誓,結為盟友,后面兩家相互通婚,入關前聯(lián)姻84次,入關后聯(lián)姻502次,清朝皇室格格遠嫁蒙古,入關前27人,入關后403人,孝莊皇太后、皇太極和順治的皇后,都來自于科爾沁部,雙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頂層家族慢慢變成了一家人,科爾沁部漸漸變成了滿清的頭馬,為滿清打江山出工出力,文化上也出現(xiàn)了統(tǒng)一,臺吉這個詞大家一起用,不寒磣。

入關后為了穩(wěn)住蒙古人,滿清死死綁定他們,抱團一起統(tǒng)治漢人,但為了防止蒙古人坐大,又將蒙古部落固定在領地內,防止他們打野發(fā)育------后面又用差不多的法子,控制了西藏。

簡單點說,滿人給蒙古人分股份,認他們做親戚,但又削蒙古人的實權,蒙古人幾百年被收拾得服服帖帖的。

僧格林沁就是蒙古科爾沁出生,所以后面,才會被滿清統(tǒng)治階層放心地當做自己人。

雖然他們家還頂著個四等臺吉的名譽,但出生時家里窮得揭不開鍋,僧格林沁的爸靠給人放羊為生,被人笑話是“雅瑪臺吉”,就是給人放羊的臺吉,因此僧格林沁打小沒讀多少書,從小就跟著老爸一起給當?shù)赝梁婪叛蛴懮睢?br>
僧格林沁人生的轉折點,是他的族伯、扎薩克多羅郡王生不出兒子,覺得小伙子虎頭虎腦、黑得俊俏,又能吃苦好學,就把他要過來當養(yǎng)子,繼承了他們家的爵位,而這個郡王娶了道光皇帝的姐姐,從此僧格林沁就成了真正的皇親國戚。

14歲時,老郡王掛了,靠臉吃飯的僧格林沁襲了郡王爵位,可以御前行走(就是皇帝寵信你,見他容易),道光很喜歡這個外甥,說他豪爽悍猛、刻苦勤儉、忠勇樸誠,給他各種賞賜,讓他進宮和皇子們一起讀書習武,從此成為滿清皇室集團的成員,僧格林沁身上毫無八旗子弟的紈绔作風,獲得道光精心栽培,“出入禁闈,最被恩眷”,成年后又把一位格格許配給了他,24歲掌管火器營事,25歲就混到了鑲白旗滿洲都統(tǒng),30歲任正黃旗滿洲都統(tǒng),39歲道光駕崩后還被任命為顧命大臣。

滿洲都統(tǒng)這個崗位從來都是只給滿人擔任的,屬于滿人軍政命脈,蒙古人僧格林沁能從事這樣的工作,可見道光對他信任至極,皇族大員的僧格林沁只要一想到當年放羊娃的生活,就要激動得半夜哭醒、肝腦涂地,這輩子就只替滿清皇族賣命了。

道光去世那年9月,39歲的僧格林沁奉命在京郊密云縣剿匪,這其實是他第一次實戰(zhàn),不過組織得有模有樣,還冒著敵軍的箭矢沖鋒,相比已經拉垮得毫無底線的八旗子弟,僧格林沁簡直猛不可當,咸豐看得十分激動,高興得親自點贊打賞。

咸豐是清朝最命苦的一位皇帝,剛在密云剿完匪,第二年就鬧太平天國,太平軍兩萬人起家,僅用了兩年時間就從廣西殺到了南京,橫掃廣西、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浙江、江蘇各省,將滿清軍隊打得哭爹喊娘。定都天京后,太平京分出一路北伐軍出來,由林鳳祥、李開芳率領,朝著北京一路攻過來。

這時候曾國藩尚沒有崛起,天下還找不到可以托付的大將,太平軍北伐僅兩萬人,一路輕易就從安徽、河南殺近天津,咸豐嚇得將努爾哈赤使用過的一把寶刀授予僧格林沁,叫他加點BUFF就快點上陣,僧格林沁率軍在天津一戰(zhàn)擊潰林鳳祥部,次戰(zhàn)在連鎮(zhèn)又用計水淹太平軍,在地道里活捉林鳳祥,隨后李開芳部跑去山東,僧格林沁追到,又將李開芳生擒。

咸豐帝高興得一把鼻涕一把淚,給44歲的僧格林沁升職加薪,封為親王,世襲罔替、俸銀加倍,并將林鳳祥、李開芳凌遲處死。僧格林沁一時意氣風發(fā),被滿清當作救命稻草,大家都管他叫“僧王”。

但咸豐做皇帝,苦就苦在他是兩線作戰(zhàn),既要鎮(zhèn)壓太平天國起義,還要跟英法聯(lián)軍打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

而且對付太平軍多多少少還有些希望,打英法聯(lián)軍那是農業(yè)國打工業(yè)國,一點指望都沒有。

太平天國是1851年鬧到1864年,英法聯(lián)軍是1856年鬧到1860年,1856-1860這四年是南北同時開戰(zhàn),咸豐忙得跟條狗似的。

1859年,咸豐上班打卡的第九年,僧格林沁迎來人生巔峰,他在天津督辦大沽口和京東防務時,英法聯(lián)軍來犯,僧格林沁率軍擊沉英軍炮艇四艘,擊傷六艘,造成英法聯(lián)軍死傷幾百人,重傷了英軍海軍司令。

平時滿清都是被洋人追著滿世界打,這是當時政府軍對洋人極其少見的勝利,也是僧格林沁自己的高光時刻。

從此就一路走下坡路。

英法聯(lián)軍此后于1860年9月再在北京八里橋與僧格林沁交手,僧格林沁率蒙古騎兵七千、步兵1.7萬迎戰(zhàn),英法聯(lián)軍以拿破侖炮和阿姆斯特朗炮回擊,清軍無法近身,傷亡近萬人,而法軍僅傷亡64人,成為世界歷史上少見的恥辱一戰(zhàn),各路主和派趕緊給皇上打小報告,僧格林沁因慘敗被奪去了爵位和官職,手下蒙古騎兵被勒令撤歸游牧,其余士兵并入其他部隊,手頭只留下欽差大臣唯一一個職務。

英法聯(lián)軍就此殺入北京,火燒圓明園,咸豐一路逃竄到承德,第二年病死在那里,年僅30歲。

咸豐死后同治登基,但同治才5歲,幼兒園都沒念完,經過一番慘烈絞殺,權力落在了慈禧手里。

咸豐臨死前,河南山東一帶又鬧起了捻軍,此時清廷已經是三線作戰(zhàn)了,疲于奔命,12月召僧格林沁節(jié)制五省軍馬剿匪,意圖再重新培養(yǎng)出一支可靠的滿人軍隊。

重新得到機會的僧格林沁立功心切,想一鼓作氣干掉捻軍,此時五十多歲猶有悍將本色,追擊捻軍時十幾天不離馬鞍,累到雙手連馬韁都拿不住,要用布帶拴住肩膀才能騎馬(手疲不能舉韁,以布帶束腕,系肩上馭馬)。

僧格林沁前期曾將捻軍壓制得不錯,但捻軍機動性極強,常用詐敗術圍殲清軍,激怒了僧格林沁,他曾在三個月內追了捻軍四千多里,幾百人累死在馬背上,1865年4月,在急切追擊捻軍統(tǒng)帥張宗禹時,僧格林沁在荷澤高樓寨遇伏,全軍覆沒,僧格林沁拼死突出重圍,逃至曹州西北吳家店時,受傷落馬,潛伏在麥田里,被一名16歲的捻軍小兵張皮綆發(fā)現(xiàn),一刀砍死。

張皮綆拿了他帽、珠、花翎回去了,此后捻軍被李鴻章盡滅,張皮綆改名換姓到別處做了農民,八年后一次喝醉酒時,不小心跟人吹牛逼,說起自己殺死朝廷命官的事,事情傳到暗探耳朵里,官兵在他家搜出僧格林沁朝珠,便將他押回京城,凌遲三天,剮了三千多刀才死,心肝也被挖出來祭奠僧格林沁。

僧格林沁死訊傳到京城時,清廷震驚,三天不上朝以示哀敬,從此以后,拱衛(wèi)滿清核心利益集團的鐵騎消失,滿人手里頭再沒有一支能打的軍隊,失去了武裝力量,“南曾北僧”的軍事格局被打破,大清的軍權都落入到了曾國藩、李鴻章等漢人手里,滿清中央政權開始衰落,地方漢人迅速崛起,慈禧開始失去了對全國的控制權。

幾十年后,慈禧哀嘆說:僧格林沁在,我大清國在;僧格林沁亡,我大清國亡。

僧格林沁的死,代表著八旗軍在歷史中徹底消亡,八旗軍失去了最后的精神支柱,滿清貴族失去了保護,統(tǒng)治天下的“槍桿子、錢袋子、筆桿子”已失去其中一個,他們即將面對漢人軍隊勢力的大反擊。

失去親軍的清滿王朝,又苦苦支撐了46年,跟湖南人安徽人斗了半個世紀,終于不支倒地。

貳 湘軍的崛起

在圍攻太平天國時,清政府還設立了兩個著名的軍事景點,一個叫江南大營,一個叫江北大營。

這是由二三線名將,琦善、向榮、和春、張玉良、張國梁、鄭魁士、鄧紹良所率領的八旗軍與綠營軍的主力,這里的綠營就是炮灰,主將是滿人,士兵是漢人,要打仗了把臉這么一抹,哇哇哇沖過去送死,等兩邊死得差不多了,裝備精良的八旗兵再過來一波推搶人頭。

之所以叫他們軍事景點,是因為兩個大營腐朽得不像話,

大清文人馬壽齡原本是個極愛清朝的人,被太平軍困在了南京,天天寫詩等王師來平難,后來找機會溜進了江南大營,氣得吐血,據他記載,里面大部分清兵忙著養(yǎng)狗、養(yǎng)鳥、搶劫、做生意、聽曲、賭博、下棋、種花、蓋房、搞基(養(yǎng)孌童)等等,把戰(zhàn)時前線活生生搞成了香艷小城,雖然也有一小部分精兵能打仗,其他清兵就基本跟爛泥一樣扶不上墻。

俄國外交官科瓦列夫斯基因為送傳教士來中國,1849年后在北京生活過一段時間,將自己的見聞寫了一本《窺視紫禁城》,里面記載他當年秋天在盧溝橋參觀八旗軍事訓練,操演前,士兵們漫不經心地抽煙、買小吃、縫褲子,還跟過來賣早點的小販有說有笑,一點軍隊的樣子都沒有。

醇親王奕儇曾奉命檢閱神機營,訓練時見到一名士兵從馬上掉下來摔斷了腿,醇親王派人過去一問,才發(fā)現(xiàn)這哥們原來不是八旗的人,是外面賣豆腐的,被八旗兵花錢請來作為替身來出操的,人家自己早不會騎馬了。

這樣一對比,大家就能理解,其實僧格林沁放在中國歷史上明明戰(zhàn)功平平,為什么被滿清捧得那么高了吧?

實在是同行太弱,給襯托出來的。

曾國藩曾在《議汰兵疏》里說,現(xiàn)在這些當兵的跟盜賊勾結在一起,還吸毒品(鴉片)、開賭場,每個省都鬧得不像話。

曾國藩說這話腰桿子挺得筆直,因為這時候全天下能打的就剩他的湘軍了。

湘軍來源于團練,其實是臨時工組織,朝廷當時打不過太平天國,允許地方上自己搞武裝,但朝廷沒錢,軍餉你們自己想辦法,朝廷既然不發(fā)餉,那就控制不了軍隊,軍人是誰給我們飯吃我們就認誰,湘軍壯大后,發(fā)展成了曾國藩的私人武裝,讓慈禧頭疼得要死。

中央只要將財權下放,地主軍閥就一定拔地而起。

湘軍搞錢的方法,我在《江西篇》里介紹過了,一是搶劫,二是刮地皮(學名叫“捐輸”),湘軍將江西、安徽、浙江、江蘇四省搞來的錢運回湖南,辦起了教育,陸續(xù)搞書院、送湖南子弟出國留學等等,搞出了一個湖南精英集團,所以湖南最近一百五十年人才鼎盛,紅極一時,曾國藩、左宗棠是創(chuàng)始一代,黃興、宋教仁屬于第二代,毛澤東屬于第三代,頂尖人才連旺三代,作為革命力量的主力輸出,才把千年舊政權滌蕩一空。

以湖南的地理位置,其實是不可能搞得這么紅火的,湖南在近代的崛起,全是從湘軍發(fā)跡,連沖三代,沖出個新中國天下太平,才把這波紅利吃完。

干掉太平天國前后,曾國藩曾有許多次機會反了清廷自立為王,曾國荃、彭玉麟、王闿運、甚至連李秀成都勸他為帝,曾國藩的應對是吃了彭玉麟寫給他的那張“江南半壁江山,老師有意乎”的紙條(是真吃),將李秀成直接摁在原地滅口,省得他到京城亂說話,破壞老子跟寡婦慈禧的關系。

慈禧也盯著曾老頭,防他造反,湘軍剛攻陷天京,就調湖廣總督官文鎮(zhèn)守武昌,守長江上游,調江寧將軍富明阿鎮(zhèn)守揚州,守長江下游,僧格林沁(這時候還沒死,快了,不要急)屯兵安徽和湖北交界處,盯著曾國藩。

曾國藩是一個求穩(wěn)的人,他當時沒有必勝的把握,湘軍內部派系林立,也不敢保證左宗棠和李鴻章會堅定地站在自己這邊,不反,至少能留住名聲,后人都得背自己的名人語錄,要是造反沒成功,名聲就保不住了,產出與收益不成正比啊。

曾國藩就真的開始裁撤湘軍,為了穩(wěn)住軍心,凡是退役的湘軍,發(fā)二十年的補助,當時叫期票,每年找當?shù)卣I錢-----二十年時間,這些猛男也都老了,造反是不可能的了,另外再發(fā)放海鹽,那時沿海海鹽價格是內地的十幾倍,運回家就是暴利,讓他們都有點小生意可以做。

具體裁了多少萬湘軍沒找到非常清晰的數(shù)據,總之曾國藩原直系的軍隊12萬,陸軍沒剩多少,一萬多水軍倒是轉成了職業(yè)軍人,繼續(xù)吃國家糧。

裁完湘軍后第二年,僧格林沁就被捻軍砍死了,清廷已經沒有強大的武裝力量保護自己,平時找個能說話的貼心人都沒了,大清的臺柱子倒了,慈禧往后這孤兒寡母的日子,也越來越不好過了。

叁 刺馬

我們在歷史書里會??吹揭痪湓?,說太平天國沉重打擊了清王朝的統(tǒng)治,但歷史書對這句話沒有進行詳細解釋,其實這個“沉重打擊”不僅僅指掃蕩東南,還迫使整個大清的軍政財三大權力,發(fā)生了本質上的變化,成為大清倒臺的導火索。

清廷也知道,曾國藩是私家軍隊,不好控制,但清廷是真沒辦法。

1854年湘軍拿下武昌后,咸豐高興得馬上想封曾國藩為湖北巡撫,旁邊軍機大臣可不糊涂,提醒他“曾國藩以侍郎在籍,猶匹夫耳,匹夫居閭里,一呼,跚起從之者萬余人,恐非國家福也”,意思是曾國藩現(xiàn)在沒名沒分,就是個民間大V,隨便就能召喚上萬名粉絲搞軍事,這可是個禍害啊。

嚇得咸豐趕緊收回任命。

直到六年后,太平軍第二次破江南大營(香艷小城),咸豐急得直跺腳,為了讓湘軍賣命,才肯封曾國藩為兩江總督兼欽差大臣,統(tǒng)轄蘇、浙、皖、贛四省軍務,所有巡撫、提督都得聽他的。

注意兩江總督這個官職,我們后面將無數(shù)次提到它。

曾國藩從此軍政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幫助湘軍勢力陸續(xù)控制全國督撫要職。

朝廷要重用曾國藩,就得多聽曾國藩的意見,此后曾國藩就大力舉薦湘軍將領做封疆大吏,李鴻章成了江蘇巡撫、左宗棠成了浙江巡撫、李續(xù)宜成了安徽巡撫、沈葆楨成了江西巡撫,四位大人又舉薦自己手下成了各省布政使(管地方財政和人事)、按察使(管地方治安和司法),湘軍集團就這樣控制了地方軍權、政權、財權、人事權。

最后湘軍一共出了三個總督,九個巡撫,牢牢控制了南方各省。

大家都是湖南人或者湖南人的至親,滿人反正有求于咱們,咱們都認曾老大做話事人,有什么事咱們也別看滿人的臉色了,互相打聲招呼就行,另外大家牢牢控制地方,就能從地方財政搞錢,辦辦厘金啦、改改田賦啦、扣點稅收啦什么的,大清讓咱們賣命的時候,兵餉都沒給過,這大清的命都是咱們續(xù)的,順手拿他點銀子怎么啦?

容閎在《西學東漸記》里記載了曾國藩輝煌時廣納人才,引得無數(shù)人來投奔他,只要面試通過,曾國藩就給他按月發(fā)工資包養(yǎng)起來,各級軍官拜過碼頭的有200多人,幕府中另有100多人,各種候補官員、民間達人更多。

活脫脫一個黑幫大佬形象。

曾國藩后面將他們一個個推薦去當官,出現(xiàn)了“晚清督撫三分之二出于曾幕”的可怕情景,湖南人的勢力迅速遍布全國,使?jié)M清的中央集權從此受到了巨大打擊。

甚至明知道湘軍破天京后太平天國的財寶不知去向(應該是私吞了),清廷也拿他們沒辦法。

慈禧看著滿朝黑壓壓一片湖南人,心里頭像吃了口剁辣椒,急得跟火燒似的。

滅掉太平天國后,慈禧開始嘗試奪回對地方的控制權,第一個動手的,就是兩江總督。

前面提醒過大家了,兩江總督這個官職,十分重要。

大清一共有直隸、兩江、兩廣、閩浙、四川、陜甘、云貴、湖廣八大總督,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直隸和兩江總督,兩江總督管的是江蘇、安徽、江西三省,是當時清朝最富裕的地方,占全國財政收入的四分之一,控制著大清的財政命脈,是大清最肥的官職。

慈禧看了一眼老奸巨滑的曾國藩,不由得握緊了拳頭:必須讓親信拿下兩江總督,替我大清守住財政命脈。

湘軍裁撤不到三年,慈禧調曾國藩任直隸總督,這個直隸總督政治意義更大,財權更小,屬于明升暗降,慈禧后面再調任馬新貽為兩江總督,讓他去闖湘軍大本營。

馬新貽進士出身,原在安徽做知縣,太平軍殺過來時,馬新貽跟著欽差大臣袁甲三破太平軍有功,一路升了上去,混到了安徽按察使。

這個袁甲三,就是袁世凱爺爺?shù)男值?,袁家的發(fā)跡就是從袁甲三開始的,他最高做過一品大員,以一人之力帶動整個家族的發(fā)展,才有了后面的袁世凱。

從清末到民國,我們看到的所有歷史風云人物,幾乎都是一個圈子里的人,幾乎全是熟人!

書寫歷史,一直是小部分人的游戲。

后來馬新貽連續(xù)兩次出事,都是袁甲三保的他,馬新貽一直欠袁家人情,任兩江總督后,就把袁甲三的侄子袁保慶提拔到身邊管治安,而這個袁保慶,就是袁世凱他爹(侄兒過繼,非親爹)。

袁世凱后面能留在大清頂層人脈圈混飯吃,犯錯了也不會出圈,那是前幾代人積累的結果,普通人想進入頂級精英圈是極難的。

馬新貽一直有和湘軍打交道,而且跟曾國荃有過節(jié),慈禧就看上了他這一點,1868年2月突然將他提拔為閩浙總督,聽到任命時,馬新貽和他的小伙伴都驚呆了。

馬新貽年齡和資歷都不夠,突然爬得比老上司還快,他怎么也想不明白,就要求進京面圣,6月他在北京見到了慈禧和小皇帝,兩人密談過幾次,最后一次談完,馬新貽出宮時“滿面驚恐、大汗淋漓、朝服浸透”,顯然得知了什么了不得的事情。

我個人推測,應該是慈禧告訴他想收拾湘軍,叫他守好財源,應該也叫他去調查湘軍是否吞了1800萬兩太平天國銀子的事。

就在去往浙閩總督任職的路上,馬新貽收到急任,調他去任兩江總督,47歲的他突然要成為大清最年輕最重要的總督,前面說要他任浙閩總督,不過是慈禧虛晃一槍。

而兩江總督這個位置,大家都以為肯定是曾國荃或者左宗棠的。

馬新貽已知自己深入湘軍腹地,此去必死無疑,他對家里人說:“我此去吉兇難料,萬一不測,千萬不要到京告狀,要忍氣吞聲,方能自保?!?br>
果然兩年后,1870年8月22日,上任兩年的馬新貽參加完箭場閱射后,在回官署后院時,人群里突然沖出一人,口稱冤枉,一匕首刺進馬新貽右肋,就在成群的親兵隨從的護衛(wèi)下,堂堂兩江總督莫名其妙被大街上跳出來的刺客一擊即中,當場殺死了。

而且刺客得手后也不逃跑,就站在原地等待被抓,還主動跟旁人打招呼,說自己叫張汶祥。

這就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刺馬案。

馬新貽死得離奇,刺客的供詞也十分離奇,就是隨便編了個殺人的理由,完全不合邏輯,編得跟中國甜寵偶像劇的弱智劇本一樣,慈禧下令嚴查,居然什么都查不出來,審案時曾國藩還是陪審,刑部尚書鄭敦瑾是主審,鄭敦瑾回憶說,審案時氣氛極其詭異,整個過程除了他,張汶祥和曾國藩始終無人說話,這事就糊里糊涂過去了,兇手張汶祥被凌遲了事。

對了,這個馬新貽,就是電影《投名狀》里龐青云的原型,這個電影劇情,就是來源于審案時湘軍故意散播的一起謠言,說馬新貽、張汶祥、曹二虎原是結拜兄弟,后來馬新貽搶了曹二虎的老婆,還殺了曹二虎,張汶祥是為朋友報仇來的。

拍電影的就根據這個謠言為主線,拍出了《投名狀》。(是部好電影)

慈禧是個智商很高的人,她怎么都不相信呈上來的殺人動機,三省省委書記這么大一個官就這么死了,誰信誰二逼,不能草草了事,就召曾國藩來問話,她說:“馬新貽的死,你不覺得很奇怪嗎?”(馬新貽此事豈不甚奇?)

曾國藩說:“是啊,臣也覺得很奇怪?!?br>
然后就不說話了。

慈禧氣得個半死,卻也拿湘軍毫無辦法,從此不敢動湘軍核心利益,兩江總督這個職位,就成為湘軍專屬,由湘軍大員輪流擔任,慈禧唯一能做的,就是頻繁更換兩江總督,生怕各湘軍大員勢力深度盤根錯節(jié),只能止痛,不能拔根,所以李鴻章能任直隸總督二十多年,兩江總督卻總是不停地換人。

天下最重要的財源,至此牢牢落入了湖南人的口袋。

南邊半壁江山,也實際上已經脫離中央控制,大伙只是不撕破臉,維持著大清最后的體面。

肆 慈禧的反擊

慈禧從來就不是吃素的,當年為了奪權,顧命大臣敢殺,慈安太后敢殺(有爭論),誰敢欺負她,她是一定要扳回來的。

刺馬這口氣,絕不能忍。

馬新貽被刺三年后,慈禧終于找到了第一次復仇的機會。

有請晚清著名的楊乃武與小白菜登場。

那時浙江余杭縣有個豆腐店的小工,名叫葛品連,雖然家里窮,但有位愛穿綠衣白褲的美貌老婆,叫小白菜,夫妻倆在本縣唯一的舉人楊乃武家租了房子住,小白菜喜歡上了佛經,但不識字,便請楊乃武教她認字,楊乃武的母親是個大舌頭,閑聊時將這事傳了出去,周圍愛嚼舌頭的街坊鄰居,就謠傳他二人有奸情。

1873年十月初七,葛品連患絲蟲病暴斃,家人入殮時看到尸體口鼻有血水滲出,以為是被人下毒弄死的,就去告了官,七十歲的知縣劉錫彤辦案時嚴刑拷打小白菜,問是不是她下的毒,小白菜吃不住打,屈招跟楊乃武有奸情,是楊乃武買的砒霜,她下毒毒死了葛品連。

楊乃武曾舉報劉錫彤貪污,二人本就有過節(jié),雖有證人證明是誣告,但劉錫彤逮著機會,將楊乃武又一頓毒打,楊乃武也認了。

按律楊乃武要判斬立決,小白菜要判凌遲,但浙江按察使感覺案情不對勁,因為一個舉人不該為了美色做出這種舉動,就是風險太高,投入產出比劃不來,就報送浙江巡撫楊昌浚,楊昌浚復查時不夠認真,又被胡弄了過去。

注意,楊昌浚是湘軍出身。

浙江本地官員一直不滿湘軍官員,就主動對楊家施以援手,胡雪巖這時正在跟楊昌浚競爭,為左宗棠收復新疆籌措軍餉,便親自贊助楊乃武姐姐進京告狀,還請浙江人兵部右侍郎夏同善幫忙,浙江官員全心協(xié)力,將事情捅到了翁同龢那兒。

翁同龢在朝廷里有著巨大影響力,他又將此案報告了慈禧。

慈禧一看,審理此案的官員大多是湘軍此身,這是個天大的良機啊,便命刑部尚書桑春榮親審此案,重新開棺驗尸,隨后追查辦案湘軍官員,捅出一百多名牽連官員,三十多人被革職,劉錫彤充軍黑龍江,楊昌浚也被革職。

大多數(shù)史料寫到這結束后,結尾加一句,慈禧利用楊乃武與小白菜案,沉重打擊了湘軍官員。

不好意思,其實根本沒動搖湘軍的核心利益。

此事受牽連最大的湘軍官員是楊昌浚,這位袒護下屬的浙江巡撫不過是革職處理,1878年,左宗棠在新疆缺人,又跟朝廷申請,將楊昌浚調到蘭州處理后路軍政事務,1879年還升官為甘肅布政使,1880年甚至做到了陜甘總督,此后一直在朝廷里好好當官,歷任過漕運總督、閩浙總督,而且政績干得相當不錯。

這一次慈禧的反擊,最多算打了幾只小蒼蠅,拿大老虎一點法子都沒有。

沒辦法,滿清太需要湘軍了,沒有湘軍,整個大清在1860年代就會被列強撕得粉碎。

這里花一點時間討論一個問題,楊昌浚這種人,到底算是好官還是壞官?說他是好官,他明明袒護下屬,制造冤案,差點弄死兩條人命;說他是壞官,他對收復新疆有功,對漕運、閩浙的政務處理得還算不錯。

其實這事情一點都不復雜,你只要學會用利益鏈分析事情,一下就能弄懂楊昌浚的出牌方式。

楊昌浚在沒有碰到他核心利益時,他是一個還不錯的官員,算是為國盡忠,處事盡量公正,但碰到他核心利益時,他就要先維護核心利益,再討論公不公平。

湘軍官員的集體利益,就是他的核心利益,他是因為牢牢站在這個圈子里,才有機會當官處理政務,如果離開了這個圈子,他就失去了施展本領的平臺,因此面對冤案,他第一反應是維護湘軍集團。

而收復新疆、處理漕運這些事情上,不跟湘軍的核心利益相沖突,他就能放手去干,毫不拖泥帶水。

所以看一個人,不要簡單地歸納為好或者壞,而是要看他所處的利益鏈,根據他利益鏈判斷他的行為,正常情況下,只要不動他的核心利益,誰也不是大奸大惡之人,也不是至善至美之人,一般人,最多犯些傲慢、任性、跋扈、自私的毛病。

楊乃武與小白菜案,只是慈禧對湘軍的一次試探性進攻,她只是在告訴湖南人,天下還是我們滿人說了算,只要不動我們滿人的核心利益,大家還可以玩下去,你們繼續(xù)控制中國南方,我也假裝沒看見就是。

此后湖南人和滿人進入了戰(zhàn)略相持階段,有二十多年時間相安無事,直到甲午戰(zhàn)敗,引發(fā)一連串連鎖反應。

1872年3月,名人語錄專家、湘軍話事人、清末軍閥締造者、滿漢勢力平衡者、湖南之光、宗師級家書愛好者、半個圣人、前兩江總督、直隸總督、一等毅勇侯曾國藩先生,在南京因病去逝,年61歲。

朝廷給予了僧格林沁去世時的哀榮,三天不上朝以示哀敬。

對于曾國藩的死,我相信慈禧是既喜且悲的。

喜的是從此去了一塊心病,悲的是如果不是曾國藩,大清早不知道被太平天國和列強削成了什么模樣,雖然湘軍崛起,大清失去了對南方富省的控制,多了一堆軍閥,但半個家也是家啊。

沒有了曾國藩,以后我們這孤兒寡母指望誰去?


作者:盧克文 ,公眾號“盧克文工作室”,ID:lukewen1982,防疫群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站平臺立場 轉載原文地址: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5170425374395309

作者:盧克文



終究,大清還是死在了湖南人手里。

壹 最后一員猛將

1811年,也是嘉慶十六年,僧格林沁出生在蒙古科爾沁左翼后旗一個四等臺吉家里。

他的名字來源于藏語,僧格是獅子的意思,而林沁是珍寶的意思。

這個臺吉,來源于漢語所對應的皇太子、皇太弟一類的稱呼,不過我們的太子只指一個人,他們這個詞的用法卻指一群人,明朝時蒙古人只將成吉思汗黃金家族成員稱為“臺吉”,當中地位最高有繼承權的那個,叫“黃太吉”,歷史學家懷疑是漢語“皇太子”的音譯。

我們熟悉的清初那個“皇太極”,最早的寫法就是“黃臺吉”,有人為了拍他馬屁,將漢字寫法故意寫成了皇太極,顯得更加高大上,并統(tǒng)一用到了現(xiàn)在,算是出口轉內銷的一個詞。

注意臺吉這個詞明明最早是蒙古族在用,而皇太極是滿人,這后面用著用著怎么從私家車變成了公共汽車了呢?

這個主要來源于滿蒙聯(lián)盟。

滿洲人剛崛起之時,武力值拉滿,住在他們西邊的蒙古科爾沁部(黃金家族旁支,祖上是成吉思汗的弟弟),想在他們完成發(fā)育前去揍他們,結果反而被揍得鼻青臉腫,其中明安貝勒逃命時為了跑得快,也為了有效降低風阻,“脫光衣服、赤身裸體,騎一匹裸馬奔逃”,后面連續(xù)幾次又被努爾哈赤吊起來打,1624年打服了的科爾沁部決定歸順滿人,那位跑起來很快的明安貝勒,干脆入了八旗,但他們要求努爾哈赤保證他們的安全,察哈爾部(黃金家族嫡系,祖上就是成吉思汗)的林丹汗要是來清理門戶,努爾哈赤得出手幫忙。

雙方殺了一匹白馬、一頭黑牛起誓,結為盟友,后面兩家相互通婚,入關前聯(lián)姻84次,入關后聯(lián)姻502次,清朝皇室格格遠嫁蒙古,入關前27人,入關后403人,孝莊皇太后、皇太極和順治的皇后,都來自于科爾沁部,雙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頂層家族慢慢變成了一家人,科爾沁部漸漸變成了滿清的頭馬,為滿清打江山出工出力,文化上也出現(xiàn)了統(tǒng)一,臺吉這個詞大家一起用,不寒磣。

入關后為了穩(wěn)住蒙古人,滿清死死綁定他們,抱團一起統(tǒng)治漢人,但為了防止蒙古人坐大,又將蒙古部落固定在領地內,防止他們打野發(fā)育------后面又用差不多的法子,控制了西藏。

簡單點說,滿人給蒙古人分股份,認他們做親戚,但又削蒙古人的實權,蒙古人幾百年被收拾得服服帖帖的。

僧格林沁就是蒙古科爾沁出生,所以后面,才會被滿清統(tǒng)治階層放心地當做自己人。

雖然他們家還頂著個四等臺吉的名譽,但出生時家里窮得揭不開鍋,僧格林沁的爸靠給人放羊為生,被人笑話是“雅瑪臺吉”,就是給人放羊的臺吉,因此僧格林沁打小沒讀多少書,從小就跟著老爸一起給當?shù)赝梁婪叛蛴懮睢?br>
僧格林沁人生的轉折點,是他的族伯、扎薩克多羅郡王生不出兒子,覺得小伙子虎頭虎腦、黑得俊俏,又能吃苦好學,就把他要過來當養(yǎng)子,繼承了他們家的爵位,而這個郡王娶了道光皇帝的姐姐,從此僧格林沁就成了真正的皇親國戚。

14歲時,老郡王掛了,靠臉吃飯的僧格林沁襲了郡王爵位,可以御前行走(就是皇帝寵信你,見他容易),道光很喜歡這個外甥,說他豪爽悍猛、刻苦勤儉、忠勇樸誠,給他各種賞賜,讓他進宮和皇子們一起讀書習武,從此成為滿清皇室集團的成員,僧格林沁身上毫無八旗子弟的紈绔作風,獲得道光精心栽培,“出入禁闈,最被恩眷”,成年后又把一位格格許配給了他,24歲掌管火器營事,25歲就混到了鑲白旗滿洲都統(tǒng),30歲任正黃旗滿洲都統(tǒng),39歲道光駕崩后還被任命為顧命大臣。

滿洲都統(tǒng)這個崗位從來都是只給滿人擔任的,屬于滿人軍政命脈,蒙古人僧格林沁能從事這樣的工作,可見道光對他信任至極,皇族大員的僧格林沁只要一想到當年放羊娃的生活,就要激動得半夜哭醒、肝腦涂地,這輩子就只替滿清皇族賣命了。

道光去世那年9月,39歲的僧格林沁奉命在京郊密云縣剿匪,這其實是他第一次實戰(zhàn),不過組織得有模有樣,還冒著敵軍的箭矢沖鋒,相比已經拉垮得毫無底線的八旗子弟,僧格林沁簡直猛不可當,咸豐看得十分激動,高興得親自點贊打賞。

咸豐是清朝最命苦的一位皇帝,剛在密云剿完匪,第二年就鬧太平天國,太平軍兩萬人起家,僅用了兩年時間就從廣西殺到了南京,橫掃廣西、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浙江、江蘇各省,將滿清軍隊打得哭爹喊娘。定都天京后,太平京分出一路北伐軍出來,由林鳳祥、李開芳率領,朝著北京一路攻過來。

這時候曾國藩尚沒有崛起,天下還找不到可以托付的大將,太平軍北伐僅兩萬人,一路輕易就從安徽、河南殺近天津,咸豐嚇得將努爾哈赤使用過的一把寶刀授予僧格林沁,叫他加點BUFF就快點上陣,僧格林沁率軍在天津一戰(zhàn)擊潰林鳳祥部,次戰(zhàn)在連鎮(zhèn)又用計水淹太平軍,在地道里活捉林鳳祥,隨后李開芳部跑去山東,僧格林沁追到,又將李開芳生擒。

咸豐帝高興得一把鼻涕一把淚,給44歲的僧格林沁升職加薪,封為親王,世襲罔替、俸銀加倍,并將林鳳祥、李開芳凌遲處死。僧格林沁一時意氣風發(fā),被滿清當作救命稻草,大家都管他叫“僧王”。

但咸豐做皇帝,苦就苦在他是兩線作戰(zhàn),既要鎮(zhèn)壓太平天國起義,還要跟英法聯(lián)軍打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

而且對付太平軍多多少少還有些希望,打英法聯(lián)軍那是農業(yè)國打工業(yè)國,一點指望都沒有。

太平天國是1851年鬧到1864年,英法聯(lián)軍是1856年鬧到1860年,1856-1860這四年是南北同時開戰(zhàn),咸豐忙得跟條狗似的。

1859年,咸豐上班打卡的第九年,僧格林沁迎來人生巔峰,他在天津督辦大沽口和京東防務時,英法聯(lián)軍來犯,僧格林沁率軍擊沉英軍炮艇四艘,擊傷六艘,造成英法聯(lián)軍死傷幾百人,重傷了英軍海軍司令。

平時滿清都是被洋人追著滿世界打,這是當時政府軍對洋人極其少見的勝利,也是僧格林沁自己的高光時刻。

從此就一路走下坡路。

英法聯(lián)軍此后于1860年9月再在北京八里橋與僧格林沁交手,僧格林沁率蒙古騎兵七千、步兵1.7萬迎戰(zhàn),英法聯(lián)軍以拿破侖炮和阿姆斯特朗炮回擊,清軍無法近身,傷亡近萬人,而法軍僅傷亡64人,成為世界歷史上少見的恥辱一戰(zhàn),各路主和派趕緊給皇上打小報告,僧格林沁因慘敗被奪去了爵位和官職,手下蒙古騎兵被勒令撤歸游牧,其余士兵并入其他部隊,手頭只留下欽差大臣唯一一個職務。

英法聯(lián)軍就此殺入北京,火燒圓明園,咸豐一路逃竄到承德,第二年病死在那里,年僅30歲。

咸豐死后同治登基,但同治才5歲,幼兒園都沒念完,經過一番慘烈絞殺,權力落在了慈禧手里。

咸豐臨死前,河南山東一帶又鬧起了捻軍,此時清廷已經是三線作戰(zhàn)了,疲于奔命,12月召僧格林沁節(jié)制五省軍馬剿匪,意圖再重新培養(yǎng)出一支可靠的滿人軍隊。

重新得到機會的僧格林沁立功心切,想一鼓作氣干掉捻軍,此時五十多歲猶有悍將本色,追擊捻軍時十幾天不離馬鞍,累到雙手連馬韁都拿不住,要用布帶拴住肩膀才能騎馬(手疲不能舉韁,以布帶束腕,系肩上馭馬)。

僧格林沁前期曾將捻軍壓制得不錯,但捻軍機動性極強,常用詐敗術圍殲清軍,激怒了僧格林沁,他曾在三個月內追了捻軍四千多里,幾百人累死在馬背上,1865年4月,在急切追擊捻軍統(tǒng)帥張宗禹時,僧格林沁在荷澤高樓寨遇伏,全軍覆沒,僧格林沁拼死突出重圍,逃至曹州西北吳家店時,受傷落馬,潛伏在麥田里,被一名16歲的捻軍小兵張皮綆發(fā)現(xiàn),一刀砍死。

張皮綆拿了他帽、珠、花翎回去了,此后捻軍被李鴻章盡滅,張皮綆改名換姓到別處做了農民,八年后一次喝醉酒時,不小心跟人吹牛逼,說起自己殺死朝廷命官的事,事情傳到暗探耳朵里,官兵在他家搜出僧格林沁朝珠,便將他押回京城,凌遲三天,剮了三千多刀才死,心肝也被挖出來祭奠僧格林沁。

僧格林沁死訊傳到京城時,清廷震驚,三天不上朝以示哀敬,從此以后,拱衛(wèi)滿清核心利益集團的鐵騎消失,滿人手里頭再沒有一支能打的軍隊,失去了武裝力量,“南曾北僧”的軍事格局被打破,大清的軍權都落入到了曾國藩、李鴻章等漢人手里,滿清中央政權開始衰落,地方漢人迅速崛起,慈禧開始失去了對全國的控制權。

幾十年后,慈禧哀嘆說:僧格林沁在,我大清國在;僧格林沁亡,我大清國亡。

僧格林沁的死,代表著八旗軍在歷史中徹底消亡,八旗軍失去了最后的精神支柱,滿清貴族失去了保護,統(tǒng)治天下的“槍桿子、錢袋子、筆桿子”已失去其中一個,他們即將面對漢人軍隊勢力的大反擊。

失去親軍的清滿王朝,又苦苦支撐了46年,跟湖南人安徽人斗了半個世紀,終于不支倒地。

貳 湘軍的崛起

在圍攻太平天國時,清政府還設立了兩個著名的軍事景點,一個叫江南大營,一個叫江北大營。

這是由二三線名將,琦善、向榮、和春、張玉良、張國梁、鄭魁士、鄧紹良所率領的八旗軍與綠營軍的主力,這里的綠營就是炮灰,主將是滿人,士兵是漢人,要打仗了把臉這么一抹,哇哇哇沖過去送死,等兩邊死得差不多了,裝備精良的八旗兵再過來一波推搶人頭。

之所以叫他們軍事景點,是因為兩個大營腐朽得不像話,

大清文人馬壽齡原本是個極愛清朝的人,被太平軍困在了南京,天天寫詩等王師來平難,后來找機會溜進了江南大營,氣得吐血,據他記載,里面大部分清兵忙著養(yǎng)狗、養(yǎng)鳥、搶劫、做生意、聽曲、賭博、下棋、種花、蓋房、搞基(養(yǎng)孌童)等等,把戰(zhàn)時前線活生生搞成了香艷小城,雖然也有一小部分精兵能打仗,其他清兵就基本跟爛泥一樣扶不上墻。

俄國外交官科瓦列夫斯基因為送傳教士來中國,1849年后在北京生活過一段時間,將自己的見聞寫了一本《窺視紫禁城》,里面記載他當年秋天在盧溝橋參觀八旗軍事訓練,操演前,士兵們漫不經心地抽煙、買小吃、縫褲子,還跟過來賣早點的小販有說有笑,一點軍隊的樣子都沒有。

醇親王奕儇曾奉命檢閱神機營,訓練時見到一名士兵從馬上掉下來摔斷了腿,醇親王派人過去一問,才發(fā)現(xiàn)這哥們原來不是八旗的人,是外面賣豆腐的,被八旗兵花錢請來作為替身來出操的,人家自己早不會騎馬了。

這樣一對比,大家就能理解,其實僧格林沁放在中國歷史上明明戰(zhàn)功平平,為什么被滿清捧得那么高了吧?

實在是同行太弱,給襯托出來的。

曾國藩曾在《議汰兵疏》里說,現(xiàn)在這些當兵的跟盜賊勾結在一起,還吸毒品(鴉片)、開賭場,每個省都鬧得不像話。

曾國藩說這話腰桿子挺得筆直,因為這時候全天下能打的就剩他的湘軍了。

湘軍來源于團練,其實是臨時工組織,朝廷當時打不過太平天國,允許地方上自己搞武裝,但朝廷沒錢,軍餉你們自己想辦法,朝廷既然不發(fā)餉,那就控制不了軍隊,軍人是誰給我們飯吃我們就認誰,湘軍壯大后,發(fā)展成了曾國藩的私人武裝,讓慈禧頭疼得要死。

中央只要將財權下放,地主軍閥就一定拔地而起。

湘軍搞錢的方法,我在《江西篇》里介紹過了,一是搶劫,二是刮地皮(學名叫“捐輸”),湘軍將江西、安徽、浙江、江蘇四省搞來的錢運回湖南,辦起了教育,陸續(xù)搞書院、送湖南子弟出國留學等等,搞出了一個湖南精英集團,所以湖南最近一百五十年人才鼎盛,紅極一時,曾國藩、左宗棠是創(chuàng)始一代,黃興、宋教仁屬于第二代,毛澤東屬于第三代,頂尖人才連旺三代,作為革命力量的主力輸出,才把千年舊政權滌蕩一空。

以湖南的地理位置,其實是不可能搞得這么紅火的,湖南在近代的崛起,全是從湘軍發(fā)跡,連沖三代,沖出個新中國天下太平,才把這波紅利吃完。

干掉太平天國前后,曾國藩曾有許多次機會反了清廷自立為王,曾國荃、彭玉麟、王闿運、甚至連李秀成都勸他為帝,曾國藩的應對是吃了彭玉麟寫給他的那張“江南半壁江山,老師有意乎”的紙條(是真吃),將李秀成直接摁在原地滅口,省得他到京城亂說話,破壞老子跟寡婦慈禧的關系。

慈禧也盯著曾老頭,防他造反,湘軍剛攻陷天京,就調湖廣總督官文鎮(zhèn)守武昌,守長江上游,調江寧將軍富明阿鎮(zhèn)守揚州,守長江下游,僧格林沁(這時候還沒死,快了,不要急)屯兵安徽和湖北交界處,盯著曾國藩。

曾國藩是一個求穩(wěn)的人,他當時沒有必勝的把握,湘軍內部派系林立,也不敢保證左宗棠和李鴻章會堅定地站在自己這邊,不反,至少能留住名聲,后人都得背自己的名人語錄,要是造反沒成功,名聲就保不住了,產出與收益不成正比啊。

曾國藩就真的開始裁撤湘軍,為了穩(wěn)住軍心,凡是退役的湘軍,發(fā)二十年的補助,當時叫期票,每年找當?shù)卣I錢-----二十年時間,這些猛男也都老了,造反是不可能的了,另外再發(fā)放海鹽,那時沿海海鹽價格是內地的十幾倍,運回家就是暴利,讓他們都有點小生意可以做。

具體裁了多少萬湘軍沒找到非常清晰的數(shù)據,總之曾國藩原直系的軍隊12萬,陸軍沒剩多少,一萬多水軍倒是轉成了職業(yè)軍人,繼續(xù)吃國家糧。

裁完湘軍后第二年,僧格林沁就被捻軍砍死了,清廷已經沒有強大的武裝力量保護自己,平時找個能說話的貼心人都沒了,大清的臺柱子倒了,慈禧往后這孤兒寡母的日子,也越來越不好過了。

叁 刺馬

我們在歷史書里會常看到一句話,說太平天國沉重打擊了清王朝的統(tǒng)治,但歷史書對這句話沒有進行詳細解釋,其實這個“沉重打擊”不僅僅指掃蕩東南,還迫使整個大清的軍政財三大權力,發(fā)生了本質上的變化,成為大清倒臺的導火索。

清廷也知道,曾國藩是私家軍隊,不好控制,但清廷是真沒辦法。

1854年湘軍拿下武昌后,咸豐高興得馬上想封曾國藩為湖北巡撫,旁邊軍機大臣可不糊涂,提醒他“曾國藩以侍郎在籍,猶匹夫耳,匹夫居閭里,一呼,跚起從之者萬余人,恐非國家福也”,意思是曾國藩現(xiàn)在沒名沒分,就是個民間大V,隨便就能召喚上萬名粉絲搞軍事,這可是個禍害啊。

嚇得咸豐趕緊收回任命。

直到六年后,太平軍第二次破江南大營(香艷小城),咸豐急得直跺腳,為了讓湘軍賣命,才肯封曾國藩為兩江總督兼欽差大臣,統(tǒng)轄蘇、浙、皖、贛四省軍務,所有巡撫、提督都得聽他的。

注意兩江總督這個官職,我們后面將無數(shù)次提到它。

曾國藩從此軍政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幫助湘軍勢力陸續(xù)控制全國督撫要職。

朝廷要重用曾國藩,就得多聽曾國藩的意見,此后曾國藩就大力舉薦湘軍將領做封疆大吏,李鴻章成了江蘇巡撫、左宗棠成了浙江巡撫、李續(xù)宜成了安徽巡撫、沈葆楨成了江西巡撫,四位大人又舉薦自己手下成了各省布政使(管地方財政和人事)、按察使(管地方治安和司法),湘軍集團就這樣控制了地方軍權、政權、財權、人事權。

最后湘軍一共出了三個總督,九個巡撫,牢牢控制了南方各省。

大家都是湖南人或者湖南人的至親,滿人反正有求于咱們,咱們都認曾老大做話事人,有什么事咱們也別看滿人的臉色了,互相打聲招呼就行,另外大家牢牢控制地方,就能從地方財政搞錢,辦辦厘金啦、改改田賦啦、扣點稅收啦什么的,大清讓咱們賣命的時候,兵餉都沒給過,這大清的命都是咱們續(xù)的,順手拿他點銀子怎么啦?

容閎在《西學東漸記》里記載了曾國藩輝煌時廣納人才,引得無數(shù)人來投奔他,只要面試通過,曾國藩就給他按月發(fā)工資包養(yǎng)起來,各級軍官拜過碼頭的有200多人,幕府中另有100多人,各種候補官員、民間達人更多。

活脫脫一個黑幫大佬形象。

曾國藩后面將他們一個個推薦去當官,出現(xiàn)了“晚清督撫三分之二出于曾幕”的可怕情景,湖南人的勢力迅速遍布全國,使?jié)M清的中央集權從此受到了巨大打擊。

甚至明知道湘軍破天京后太平天國的財寶不知去向(應該是私吞了),清廷也拿他們沒辦法。

慈禧看著滿朝黑壓壓一片湖南人,心里頭像吃了口剁辣椒,急得跟火燒似的。

滅掉太平天國后,慈禧開始嘗試奪回對地方的控制權,第一個動手的,就是兩江總督。

前面提醒過大家了,兩江總督這個官職,十分重要。

大清一共有直隸、兩江、兩廣、閩浙、四川、陜甘、云貴、湖廣八大總督,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直隸和兩江總督,兩江總督管的是江蘇、安徽、江西三省,是當時清朝最富裕的地方,占全國財政收入的四分之一,控制著大清的財政命脈,是大清最肥的官職。

慈禧看了一眼老奸巨滑的曾國藩,不由得握緊了拳頭:必須讓親信拿下兩江總督,替我大清守住財政命脈。

湘軍裁撤不到三年,慈禧調曾國藩任直隸總督,這個直隸總督政治意義更大,財權更小,屬于明升暗降,慈禧后面再調任馬新貽為兩江總督,讓他去闖湘軍大本營。

馬新貽進士出身,原在安徽做知縣,太平軍殺過來時,馬新貽跟著欽差大臣袁甲三破太平軍有功,一路升了上去,混到了安徽按察使。

這個袁甲三,就是袁世凱爺爺?shù)男值埽业陌l(fā)跡就是從袁甲三開始的,他最高做過一品大員,以一人之力帶動整個家族的發(fā)展,才有了后面的袁世凱。

從清末到民國,我們看到的所有歷史風云人物,幾乎都是一個圈子里的人,幾乎全是熟人!

書寫歷史,一直是小部分人的游戲。

后來馬新貽連續(xù)兩次出事,都是袁甲三保的他,馬新貽一直欠袁家人情,任兩江總督后,就把袁甲三的侄子袁保慶提拔到身邊管治安,而這個袁保慶,就是袁世凱他爹(侄兒過繼,非親爹)。

袁世凱后面能留在大清頂層人脈圈混飯吃,犯錯了也不會出圈,那是前幾代人積累的結果,普通人想進入頂級精英圈是極難的。

馬新貽一直有和湘軍打交道,而且跟曾國荃有過節(jié),慈禧就看上了他這一點,1868年2月突然將他提拔為閩浙總督,聽到任命時,馬新貽和他的小伙伴都驚呆了。

馬新貽年齡和資歷都不夠,突然爬得比老上司還快,他怎么也想不明白,就要求進京面圣,6月他在北京見到了慈禧和小皇帝,兩人密談過幾次,最后一次談完,馬新貽出宮時“滿面驚恐、大汗淋漓、朝服浸透”,顯然得知了什么了不得的事情。

我個人推測,應該是慈禧告訴他想收拾湘軍,叫他守好財源,應該也叫他去調查湘軍是否吞了1800萬兩太平天國銀子的事。

就在去往浙閩總督任職的路上,馬新貽收到急任,調他去任兩江總督,47歲的他突然要成為大清最年輕最重要的總督,前面說要他任浙閩總督,不過是慈禧虛晃一槍。

而兩江總督這個位置,大家都以為肯定是曾國荃或者左宗棠的。

馬新貽已知自己深入湘軍腹地,此去必死無疑,他對家里人說:“我此去吉兇難料,萬一不測,千萬不要到京告狀,要忍氣吞聲,方能自保?!?br>
果然兩年后,1870年8月22日,上任兩年的馬新貽參加完箭場閱射后,在回官署后院時,人群里突然沖出一人,口稱冤枉,一匕首刺進馬新貽右肋,就在成群的親兵隨從的護衛(wèi)下,堂堂兩江總督莫名其妙被大街上跳出來的刺客一擊即中,當場殺死了。

而且刺客得手后也不逃跑,就站在原地等待被抓,還主動跟旁人打招呼,說自己叫張汶祥。

這就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刺馬案。

馬新貽死得離奇,刺客的供詞也十分離奇,就是隨便編了個殺人的理由,完全不合邏輯,編得跟中國甜寵偶像劇的弱智劇本一樣,慈禧下令嚴查,居然什么都查不出來,審案時曾國藩還是陪審,刑部尚書鄭敦瑾是主審,鄭敦瑾回憶說,審案時氣氛極其詭異,整個過程除了他,張汶祥和曾國藩始終無人說話,這事就糊里糊涂過去了,兇手張汶祥被凌遲了事。

對了,這個馬新貽,就是電影《投名狀》里龐青云的原型,這個電影劇情,就是來源于審案時湘軍故意散播的一起謠言,說馬新貽、張汶祥、曹二虎原是結拜兄弟,后來馬新貽搶了曹二虎的老婆,還殺了曹二虎,張汶祥是為朋友報仇來的。

拍電影的就根據這個謠言為主線,拍出了《投名狀》。(是部好電影)

慈禧是個智商很高的人,她怎么都不相信呈上來的殺人動機,三省省委書記這么大一個官就這么死了,誰信誰二逼,不能草草了事,就召曾國藩來問話,她說:“馬新貽的死,你不覺得很奇怪嗎?”(馬新貽此事豈不甚奇?)

曾國藩說:“是啊,臣也覺得很奇怪?!?br>
然后就不說話了。

慈禧氣得個半死,卻也拿湘軍毫無辦法,從此不敢動湘軍核心利益,兩江總督這個職位,就成為湘軍專屬,由湘軍大員輪流擔任,慈禧唯一能做的,就是頻繁更換兩江總督,生怕各湘軍大員勢力深度盤根錯節(jié),只能止痛,不能拔根,所以李鴻章能任直隸總督二十多年,兩江總督卻總是不停地換人。

天下最重要的財源,至此牢牢落入了湖南人的口袋。

南邊半壁江山,也實際上已經脫離中央控制,大伙只是不撕破臉,維持著大清最后的體面。

肆 慈禧的反擊

慈禧從來就不是吃素的,當年為了奪權,顧命大臣敢殺,慈安太后敢殺(有爭論),誰敢欺負她,她是一定要扳回來的。

刺馬這口氣,絕不能忍。

馬新貽被刺三年后,慈禧終于找到了第一次復仇的機會。

有請晚清著名的楊乃武與小白菜登場。

那時浙江余杭縣有個豆腐店的小工,名叫葛品連,雖然家里窮,但有位愛穿綠衣白褲的美貌老婆,叫小白菜,夫妻倆在本縣唯一的舉人楊乃武家租了房子住,小白菜喜歡上了佛經,但不識字,便請楊乃武教她認字,楊乃武的母親是個大舌頭,閑聊時將這事傳了出去,周圍愛嚼舌頭的街坊鄰居,就謠傳他二人有奸情。

1873年十月初七,葛品連患絲蟲病暴斃,家人入殮時看到尸體口鼻有血水滲出,以為是被人下毒弄死的,就去告了官,七十歲的知縣劉錫彤辦案時嚴刑拷打小白菜,問是不是她下的毒,小白菜吃不住打,屈招跟楊乃武有奸情,是楊乃武買的砒霜,她下毒毒死了葛品連。

楊乃武曾舉報劉錫彤貪污,二人本就有過節(jié),雖有證人證明是誣告,但劉錫彤逮著機會,將楊乃武又一頓毒打,楊乃武也認了。

按律楊乃武要判斬立決,小白菜要判凌遲,但浙江按察使感覺案情不對勁,因為一個舉人不該為了美色做出這種舉動,就是風險太高,投入產出比劃不來,就報送浙江巡撫楊昌浚,楊昌浚復查時不夠認真,又被胡弄了過去。

注意,楊昌浚是湘軍出身。

浙江本地官員一直不滿湘軍官員,就主動對楊家施以援手,胡雪巖這時正在跟楊昌浚競爭,為左宗棠收復新疆籌措軍餉,便親自贊助楊乃武姐姐進京告狀,還請浙江人兵部右侍郎夏同善幫忙,浙江官員全心協(xié)力,將事情捅到了翁同龢那兒。

翁同龢在朝廷里有著巨大影響力,他又將此案報告了慈禧。

慈禧一看,審理此案的官員大多是湘軍此身,這是個天大的良機啊,便命刑部尚書桑春榮親審此案,重新開棺驗尸,隨后追查辦案湘軍官員,捅出一百多名牽連官員,三十多人被革職,劉錫彤充軍黑龍江,楊昌浚也被革職。

大多數(shù)史料寫到這結束后,結尾加一句,慈禧利用楊乃武與小白菜案,沉重打擊了湘軍官員。

不好意思,其實根本沒動搖湘軍的核心利益。

此事受牽連最大的湘軍官員是楊昌浚,這位袒護下屬的浙江巡撫不過是革職處理,1878年,左宗棠在新疆缺人,又跟朝廷申請,將楊昌浚調到蘭州處理后路軍政事務,1879年還升官為甘肅布政使,1880年甚至做到了陜甘總督,此后一直在朝廷里好好當官,歷任過漕運總督、閩浙總督,而且政績干得相當不錯。

這一次慈禧的反擊,最多算打了幾只小蒼蠅,拿大老虎一點法子都沒有。

沒辦法,滿清太需要湘軍了,沒有湘軍,整個大清在1860年代就會被列強撕得粉碎。

這里花一點時間討論一個問題,楊昌浚這種人,到底算是好官還是壞官?說他是好官,他明明袒護下屬,制造冤案,差點弄死兩條人命;說他是壞官,他對收復新疆有功,對漕運、閩浙的政務處理得還算不錯。

其實這事情一點都不復雜,你只要學會用利益鏈分析事情,一下就能弄懂楊昌浚的出牌方式。

楊昌浚在沒有碰到他核心利益時,他是一個還不錯的官員,算是為國盡忠,處事盡量公正,但碰到他核心利益時,他就要先維護核心利益,再討論公不公平。

湘軍官員的集體利益,就是他的核心利益,他是因為牢牢站在這個圈子里,才有機會當官處理政務,如果離開了這個圈子,他就失去了施展本領的平臺,因此面對冤案,他第一反應是維護湘軍集團。

而收復新疆、處理漕運這些事情上,不跟湘軍的核心利益相沖突,他就能放手去干,毫不拖泥帶水。

所以看一個人,不要簡單地歸納為好或者壞,而是要看他所處的利益鏈,根據他利益鏈判斷他的行為,正常情況下,只要不動他的核心利益,誰也不是大奸大惡之人,也不是至善至美之人,一般人,最多犯些傲慢、任性、跋扈、自私的毛病。

楊乃武與小白菜案,只是慈禧對湘軍的一次試探性進攻,她只是在告訴湖南人,天下還是我們滿人說了算,只要不動我們滿人的核心利益,大家還可以玩下去,你們繼續(xù)控制中國南方,我也假裝沒看見就是。

此后湖南人和滿人進入了戰(zhàn)略相持階段,有二十多年時間相安無事,直到甲午戰(zhàn)敗,引發(fā)一連串連鎖反應。

1872年3月,名人語錄專家、湘軍話事人、清末軍閥締造者、滿漢勢力平衡者、湖南之光、宗師級家書愛好者、半個圣人、前兩江總督、直隸總督、一等毅勇侯曾國藩先生,在南京因病去逝,年61歲。

朝廷給予了僧格林沁去世時的哀榮,三天不上朝以示哀敬。

對于曾國藩的死,我相信慈禧是既喜且悲的。

喜的是從此去了一塊心病,悲的是如果不是曾國藩,大清早不知道被太平天國和列強削成了什么模樣,雖然湘軍崛起,大清失去了對南方富省的控制,多了一堆軍閥,但半個家也是家啊。

沒有了曾國藩,以后我們這孤兒寡母指望誰去?


作者:盧克文 ,公眾號“盧克文工作室”,ID:lukewen1982,防疫群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站平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