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名老紅軍不夠授銜標準咋辦?毛主席研究再三:一律少校

溫馨提示:很多手機瀏覽器,比如百度app,都可以語音播報本網頁。方法打開本網頁之后,點擊 APP下方或上方"功能"按鈕,里面有一個"語音播報"按鈕,點擊即可收聽。

引言

中國共產黨自1927年8月1日在江西南昌開始武裝起義之后,經過22年的艱苦奮斗終于取得了最終的勝利,中間經歷了多少血雨腥風、多少前赴后繼、多少槍林彈雨,只有那些從戰(zhàn)場上走過來的革命軍人才有資格去評說,從南昌起義、土地革命、五次反圍剿、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抗美援朝一路走來,僅剩下3000多名老紅軍了,等到1955年授銜的時候,這些老紅軍的授銜問題成為一塊燙手的山芋。

“主席,這3000位老紅軍都是我們的老一輩戰(zhàn)士,老一輩革命。跟隨著我們黨一起走長征,參加抗戰(zhàn),支援朝鮮。資歷都很老,但是戰(zhàn)功不是很多,沒有辦法達到評定軍銜的標準。為了不讓老兵寒心,中央該怎么評定這些老兵們?”負責軍銜評定的羅榮桓一臉為難的問毛主席。

毛主席看著這3000位老兵名單,又想起了當年革命時期,這些老兵靠著頑強的意志力,跟著黨的領導人一起長征,極大的發(fā)揚了不怕吃苦,不怕犧牲的革命大無畏精神。長征結束后,又一起跟著黨一起打天下。毛主席大手一揮:“全部授予少校軍銜”。

1.關于軍事主管授銜的準備工作

隨著彭德懷率領的志愿軍在朝鮮將聯(lián)合國軍打得落花流水,國內的形勢開始逐漸穩(wěn)定,對于國民黨的殘余勢力和腐朽的封建主義、資本主義基本上已經全部掃清,整個國家的政治形勢也趨于穩(wěn)定,尤其是我軍在抗美援朝的優(yōu)秀表現(xiàn),讓哪些西方敵對勢力也不敢再齜牙咧嘴,蔣介石反攻大陸的夢想也隨之覆滅,國家的經濟、文化等各項工作也開始有條不紊的向前推進,其中就包括我們部隊的授銜工作。

在1952年的11月份,在中央政治局的會議上關于部隊建立等級制度的提議,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其中一項就是關于部隊軍事人員授銜的議題,根據當時議題的具體方案分為六等19級,主要將部隊上的各種問題進行系統(tǒng)化的梳理,畢竟一共擁有幾百萬的作戰(zhàn)部隊,如果不把具體的職務、軍銜、待遇等一系列問題弄明白,會影響整個部隊的建設和發(fā)展,對于經過多年戰(zhàn)爭,趨于走向和平的部隊而言,也應該享受相應的標準和待遇。

2.授銜儀式前的幾個小故事

當時在軍銜等級中有一個是大元帥的軍銜,享受正國級的各種待遇,當時大元帥這一個軍銜是要授給主席的,當主席得知后風趣說道:我就不要參加什么大元帥的評選了,我穿著軍裝,佩戴大元帥的軍銜,以后還怎么融入到群眾中去啊,我就不要了,我看已經在地方參加工作,已經不再部隊任職的同志們也不要參加評選了,主席的這一表態(tài)讓大家心悅誠服,很多已經開始從事地方政務工作的同志紛紛要求不參加軍銜的評選,其中就有周恩來、鄧小平、劉少奇等人。

對于授銜的過程中有覺得給定高請求降級的,也有認為給自己定低要求升級的,根據史料這里鬧得最歡的就屬王必成、王近山和鐘偉了,他們都是戰(zhàn)功赫赫,威震一方的優(yōu)秀將領,不論在哪個時期都有著優(yōu)秀的表現(xiàn),其中尤其是王必成意見最大,當他知道名單中的自己只是一個中將的時候,吵吵嚷嚷的非要找領導們要個說法。

他們的表現(xiàn)讓負責授銜的領導大為惱火,劈頭蓋臉地狠狠地批評了他們一頓,并且將評選的名單遞給他們看,讓他們平心而論,自己可以替換誰,當王必成將評選名單拿到手里的時候,看著上面一個個名字,他才恍然大悟,上面的任何一個人都是戰(zhàn)果輝煌,經歷過九死一生的,而且也都是和他有著一樣輝煌的過去,而且當時的上將都是正兵團司令的職務,而他只是一名副兵團司令,看到名單以后他就欣然接受了。

3.1955年的授銜過程

根據授銜評委會的評選,一共評選出了1038名優(yōu)秀的將軍,其中大元帥一職空缺,元帥共評選出十名,他們分別是軍隊的締造者之一朱德,誰敢橫刀立馬的彭德懷,北上南下橫掃國民黨的林彪,北伐名將葉劍英,政工干部羅榮桓,率軍西征的徐向前,兩把菜刀鬧革命的賀龍,挺進大別山的劉伯承,威震四方的聶榮臻,皖南事變后堅持抗戰(zhàn)的陳毅,每一個都是戰(zhàn)功赫赫,令人敬佩。

9月27日的上午,主席在懷仁堂給十大元帥進行了授銜儀式,并將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勛章、一級解放勛章給十大元帥帶上,當天下午,由周恩來組織授銜儀式,對粟裕為首的1042名將官進行了授銜儀式,整個會堂將星閃爍,每個人都穿著嶄新的將軍服,佩戴者各級勛章,肩扛將星,真是神采奕奕,熠熠生輝,整個氣氛在融洽、和諧和歡樂的氛圍中進行。

彭德懷于28日上午對在北京的各級校官進行了授銜儀式,隨后各大部隊、各級單位依次進行,在不到3天的時間,所有的部隊指戰(zhàn)員全部換上了嶄新的服裝,也佩戴上了嶄新的肩章,所有的部隊人員全部按照各自的序列進行了調整。

在授銜的過程中,還有一種說法,為了讓大家對評選的結果服氣,不會產生任何的想法,保證評級授銜的工作可以順利進行,于是有了粟裕鎮(zhèn)大將,蕭克鎮(zhèn)上將的說法。

因為粟裕在解放戰(zhàn)爭表現(xiàn)突出,為了國家奠定北方的穩(wěn)定貢獻了巨大的力量,三大戰(zhàn)役他就參與了兩個,讓部隊迅速擴編,增加了許多的有生力量,為奪取全國的勝利付出了心血,按照當時的評選條件他完全可以評為元帥,但有說他婉言謝絕。這樣的高風亮節(jié)令人欽佩,也讓其他的將軍心悅誠服。

在評級授銜的過程中雖然大家都沒有什么表示,但是幾多歡樂幾多愁啊,也有人在私下里發(fā)牢騷,認為評選的結果有失公允,對待很多同志的評選不夠公平,但是大家還是認為總體評選的結果并沒有什么不妥之處,主席深深地吸了一口煙,不無感慨地說道: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評銜時,這樣的說辭或許也代表了很多人們當時的心境,如果和哪些已經戰(zhàn)死沙場、為國捐軀的戰(zhàn)友相比而言,他們應該慶幸自己現(xiàn)在所用有的榮譽。

4.3000名老紅軍的評銜之路

如果說上面的將軍們還頗有微詞認為有失公允的話,那么這樣的一群戰(zhàn)士更是無法訴說,當時根據軍銜評選委員會的評選結果,有一部分老兵陷入一個比較尷尬的地步,按照軍功、資歷和職務的話,他們的軍銜還達不到校級軍官的標準,可是這樣的一群老兵伴隨著部隊出生入死、戎馬一生,如果軍銜評的太低了,又擔心會影響到他們的心情,當時的情況非常為難。

當時對于如何進行評定分為兩種聲音,一種就是按照評選原則進行評定,該是什么職務就是什么職務,該是什么軍銜就是什么軍銜,這樣的評選結果可以讓很多人信服,也不會影響到其他人的意見,這樣的聲音在當時有很多人是表示支持的,不能搞特殊化,要嚴格按照標準進行評定。

但是很多人也表示反對,認為這3000多人出生入死,跟隨黨中央一路血雨腥風,歷經九死一生,從鼎盛時期的30多萬,到目前的3000多人,可以說是百中之一,他們是共和國成長的經歷者,也是締造者,既然國家已經開始穩(wěn)定,不能傷了這些人的心,畢竟他們很多的戰(zhàn)友都已經犧牲了,不能讓活著的人依然享受不到國家的福利。

對于這兩種聲音都有一定的道理,于是評選委員會認為自己的權限已經無法做出應有的決策,而且又不能直接壓制下去,于是經過商議將這一情況上報了給周恩來總理,周總理也認為這樣的事情不好解決,因為怎么做都可能會傷及一部分人的感受,畢竟這些同志們出生入死,為國家的建立立下赫赫戰(zhàn)功,而且跟隨黨中央爬雪山、過草地,犧牲在各個戰(zhàn)場上的老戰(zhàn)士數(shù)不勝數(shù),如果將此次授銜壓制下來,顯得過于無情,于是經過深思熟慮之后將這一情況上報給了主席。

主席當拿到這個文件的時候,也是經過了一番思考,如果從制度上來講,這些老戰(zhàn)士達不到評選進銜的要求,如果不給予一定的照顧,又從感情上說不過去,畢竟跟隨組織南征北戰(zhàn),每一個人都有著不平凡的故事,他們就是一本活著的革命史啊,在這件事情上他和周恩來總理經過再三研究,最終決定給予這3000多名紅軍老戰(zhàn)士少校軍銜,對于他們的豐功偉績給予肯定,也是對這些老紅軍戰(zhàn)士的恩待和關懷,也體現(xiàn)了組織對于這些老戰(zhàn)士們沒有忘懷。

這3000名老紅軍得知自己可以授予少校軍銜的時候,一個個流下了感動的淚水,他們無比激動,覺得自己在戎馬多年的戰(zhàn)爭中沒有被忘記,興高采烈的將肩章和勛章帶在了自己嶄新的衣服上,有很多人信誓旦旦地保證,一定要在建設祖國的事業(yè)上更加努力,用自己的一腔熱血報答國家對自己的恩情。

小結:在如此恢弘的巨大歷史畫面里,中華兒女拋頭顱灑熱血,用自己的血肉之軀抵擋住無情的子彈,最終迎來了新中國的誕生,很多人卻長眠地下,和哪些已經犧牲的戰(zhàn)友相比,這些活著的,接受祖國檢閱和功勛的將軍們應該不要忘記哪些曾經倒下的戰(zhàn)友,包括這3000多名老紅軍,身在戰(zhàn)斗的一線,更加知道生命的脆弱,隨時都可以獻出自己的生命,但是他們無怨無悔,明明知道前面就是死亡和犧牲,但是他們依然義無反顧,這種精神是值得贊揚的。

轉載原文地址: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2253900263159926

作者:墨斗魚說史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站平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