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很少摸槍,曾說:當我用槍時,紅軍就完蛋了,是何緣由?
溫馨提示:很多手機瀏覽器,比如百度app,都可以語音播報本網頁。方法打開本網頁之后,點擊 APP下方或上方"功能"按鈕,里面有一個"語音播報"按鈕,點擊即可收聽。
身為我國偉大的軍事家、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毛澤東一向信奉“槍桿子里出政權”,可見對于他來講槍是非常重要的。但從目前留下的影像和戰(zhàn)斗記錄來看,毛澤東本人是極少摸槍的。然而,即便毛澤東極少用槍,但他的一生,仍然與槍密不可分。
“槍桿子里出政權”
無論是在軍事家方面還是革命家方面,“槍”都是非常重要的。
槍是什么?是武器。槍代表什么?權力,政治,勝利。是我們與敵人斗爭的底氣,也是定然會獲勝的毅力,更是保家衛(wèi)國的使命責任。而毛澤東,在很早的時候就明白“槍”的重要性。
早期中共因缺少武力而暴露的問題幾乎肉眼可見。
五四運動爆發(fā)不久,陳獨秀被捕,參與游行的學生與罷工的工人也有許多入獄,更有許多人被迫害致死。盡管周恩來多次領導起義,也有許多先進黨員對目前的形勢有新見解,但在強勢的武力壓迫下始終無法實現(xiàn)。
1927年,以蔣介石和汪精衛(wèi)為首的國民黨右派宣布與共產黨決裂,接連發(fā)動了“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變,他們對起義工人威逼利誘,繳了起義工人的槍械,而失去武器導致的直接后果也非常慘烈——右派開始大規(guī)模屠殺手無寸鐵的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
這次反革命使無數共產黨員及革命群眾被屠殺,從1927年3月到1928年上半年,被殺害的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便已達到三十余萬人,在白色恐怖的壓抑下,黨內有許多心性不定的投機分子轉投國民黨,暴露內線,對黨內造成了極大危害,使得大部分工作只能在地下進行,而受此挫折后,共產黨員人數銳減至一萬余人。
痛定思痛,受到因為缺少武力遭受損失后,剩下的人們終于決定出一條真理:盡管槍并不能將一切危險扼殺,但沒有槍是萬萬不行的。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湖北漢口緊急召開八七會議,毛澤東在會議上正式提出了”槍桿子里面出政權“的論斷,這條論斷是歷史性的,它表明了武裝反抗的可行性,在革命處于危機時期時為黨和人民指出了方向。
在八七會議上,毛澤東說:“蔣介石,唐生智都是拿槍桿子起家的,而我們現(xiàn)在仍然沒有堅定的概念。”
羅亦農也認為毛澤東說的完全正確:“過去黨不注意奪取政權的武裝,上海,湖南都是半途而廢,這是非常錯誤的?!倍鴷h通過的決議案要點也非常簡單:“注意于武裝工人及其暴動巷戰(zhàn)等軍事訓練,即可準備響應鄉(xiāng)村農民的暴動,而推翻反革命的政權?!笨偨Y下來,歸根結底,有武裝才有反抗,有槍才有底氣。
但“槍桿子里出政權”也不僅僅意味著面對威脅便要起義武裝,這個論斷里的“槍”,還有可能指的是實物和溝通的橋梁。
在1927年秋收起義后,毛澤東聽聞寧崗地區(qū)有一支農民武裝,即袁文才部,便率領秋收起義的部隊前往寧崗地區(qū)的三灣村,這就是著名的三灣改編。袁文才起先并不認可毛澤東在農村開辟根據地的主張,認為部隊上山可能威脅他的安全,便派出龍超清等三人作為代表去見毛澤東,毛澤東則對龍等三人耐心解釋這兩支隊伍如果實行合作,可以更好地增強革命的武裝力量,部隊上山是為求合作而來,并不是想要威脅袁文才部,并在見面結束后,送給三人一人一支槍,經過一段時間的書信溝通交流,袁文才終于同意見面。
見面后,毛澤東的大將風范令袁文才十分欽佩,也十分認同他在軍事上的主張,臨別時毛澤東決定送予袁文才部一百支槍,這個舉動也令袁文才大為感動,不僅當即送出1000銀元作為回禮,還將自己的好友,另一支武裝的王佐也介紹給了毛澤東。
這個“贈槍”行為不僅鞏固了毛澤東與袁文才、王佐的友誼,也使得黨出現(xiàn)新的無產階級革命力量,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在此后順利建立起來。
槍與上將與毛澤東
在1955年被授上將軍銜的陳伯鈞卻在1928年的時候因槍差點丟了性命,而在所有人都同意殺掉陳伯鈞的時候,毛澤東卻選擇了維護他。
陳伯鈞是開國上將,也是跟隨毛澤東秋收起義的元老之一,在1928年時,陳伯鈞在紅四軍任職黨支部書記。雖然身為軍官,但陳伯鈞作戰(zhàn)勇猛,和戰(zhàn)士一起沖在最前線,在戰(zhàn)斗結束的時候,陳伯鈞繳獲了一支手槍。
這槍倒不是什么精致的手槍或者嶄新的手槍,而是銹跡斑斑,連槍栓都拉不動,但即便如此破舊,陳伯鈞還是舍不得丟掉它,而是放在懷里小心翼翼的擦拭槍身的銹跡。紅四軍的教導隊長,也是陳伯鈞的老鄉(xiāng)兼好友呂赤看見陳伯鈞如此愛惜這支手槍,也開玩笑似地對陳伯鈞說:“什么槍啊,我看就是半斤鐵,扔了算了!”
但陳伯鈞還是沒舍得,他把手槍的零件一點點拆開,用煤油上上下下擦了個遍——時間心力果然沒有白費,倒還真讓陳伯鈞鼓搗好了。
陳伯鈞對此頗為高興,在呂赤一日帶隊外出歸來后帶著自己心愛的手槍迎上前去,有些得意又有些獻寶的對呂赤說:“現(xiàn)在我這槍可不是半斤鐵了。”說完,陳伯鈞便拉動槍栓向呂赤展現(xiàn)自己的修復成果,但他萬萬沒有料到的是,槍里居然還有一顆沒褪凈的子彈!
拉動槍栓的瞬間子彈便飛了出去,瞬間命中近在咫尺的呂赤,陳伯鈞面對這種意外一直呆住,緩過神來以后急忙去找衛(wèi)生員,但一切已經無可挽回,呂赤就這樣白白送了性命。
事情很快便盡人皆知,無論上級還是下級聽到這件事都十分震驚,但因陳伯鈞是誤殺,上級們也一時捏不準對陳伯鈞的處置辦法,只好將陳伯鈞先關押起來,以待日后與眾人商議再行發(fā)落。
毛澤東很快也得知此事,他沉思了良久,盡管對于呂赤的死十分惋惜,但也并未對陳伯鈞的處置辦法直接發(fā)表意見,而是先找到士兵委員會主任張令彬說:“你們呂隊長被陳伯鈞誤殺了,你看陳伯鈞能不能不殺?”張令彬也沒直接表明自己的意見,而是說:“很多人都要求殺?!?br>
毛澤東便勸他:“如今已死了一個黃埔生,要再殺一個黃埔生,就失去了兩個軍事指揮員。陳伯鈞不是故意傷人,我看還是不殺為好。你回去做做工作,開個士兵委員會,講清不殺的道理?!?br>
張令彬認為毛澤東說的有道理,便回到教導隊向隊員轉述了毛澤東的話,隨后而毛澤東召集部隊集合,對戰(zhàn)士們說:“呂赤是個好同志,陳伯鈞也不是壞人,他是跟呂隊長開玩笑,槍走火誤殺了人。他們一個是黃埔軍校出來的,一個是黃埔武漢分校出來的,表現(xiàn)都不錯,軍事上也有一套。這樣的人我們很缺呀!我們能不能只追悼一個人?否則另一個人還不好追悼呢!你們說,我說的對不對?”
雖然毛澤東說的話大家都懂,也都同意,但這也并不是能白白放過陳伯鈞的理由,有人提出了異議:“那難道就能這么放過陳伯鈞不成?”
毛澤東解釋道:“當然不是。我們不讓他償命,但也不能就這么算了,呂赤同志的工作以后就由陳伯鈞一個人完成,另外,再罰他一百板子?!边@個懲罰大家都表示同意,毛澤東便讓自己的警衛(wèi)員將陳伯鈞帶進來在眾目睽睽之下打陳伯鈞的板子,隨后將陳伯鈞降職,帶到別的連做副連長。
陳伯鈞對此處罰不吵不鬧心甘情愿地接受,一直并肩作戰(zhàn)的親密戰(zhàn)友被自己誤殺,自己心里也十分悔恨痛苦,只是因大局為重自己才沒有死,而毛澤東本身也并無要體罰之意,只是一來在眾人眼下懲罰是在教育他,二來也能使眾人稍稍平息心中憤怒。
此后,對于有“不殺之恩”的毛澤東陳伯鈞一直心中感激,在戰(zhàn)場上無數次沖鋒陷陣,對新中國的成立立下了汗馬功勞。
因為一把槍,毛澤東與陳伯鈞成了生死之交,這把槍不僅是兩人相交的契機,也代表著毛澤東對這位曾犯過錯的同志的信任。這把槍帶來的事故不僅改變了陳伯鈞的一生,讓他更加作戰(zhàn)勇猛不懼犧牲,報答領袖對自己的恩情,也讓毛澤東獲得了一個對革命忠心耿耿的出色將領。
文人氣質與軍事家
身為一名書法家和詩人,毛澤東在文學方面無疑是非常出色的。他的許多詩篇都膾炙人口,留下的墨寶也令人贊嘆。單純在文學方面來談,毛澤東身上的文人氣息無疑是非常濃厚。任何時期的毛澤東,都是筆不離手的。
《七律·長征》的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沁園春·雪》的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沁園春·長沙》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
這些大氣蓬勃的句子無一不是在說毛澤東開闊的心胸與心界,以一個充滿文人性情的領導者角度去看待戰(zhàn)爭,不僅栩栩如生的描繪了戰(zhàn)時景象,也同樣展現(xiàn)了自己作為軍事家時指揮若定、處變不驚的指揮態(tài)度。雖然詩文多是寫景寫事,贊美人的詩篇極少,贊美將領更少,但也都極其爽朗明快朗朗上口,“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頓時,彭德懷的大將軍形象躍然紙上。
文人氣息濃厚的毛澤東一生皆書不離手,而書對于毛澤東的好處也是顯而易見的——他善于從書中吸取知識,也將這些知識運用到生活里,指揮戰(zhàn)斗時無往不利,人際交往時也令對方感嘆敬佩他的氣魄與胸襟。
曾與毛澤東有過交往的尼克松在《領袖們》一書中寫到,毛澤東性情漫無拘束,常常龍飛鳳舞信筆成書,但也同時認為:“無論人們對毛有怎樣的看法,誰也否認不了他是一位戰(zhàn)斗到最后一息的戰(zhàn)士。”
從這個角度來看,毛澤東的氣質與槍是不搭的,這大概可能是毛澤東不愛用槍的原因之一,畢竟無論在誰看來,戰(zhàn)士與文人都是格格不入的兩個極端。但同時,無數人的評價和留下的資料和影視上,都說明了這兩個看似無法融入的標簽完美結合在毛澤東的身上。畢竟,以一個軍事家的角度來說,“槍”也具有十足的象征意義,代表著武裝也代表著戰(zhàn)士。盡管毛澤東極少配槍,但在任何人眼里,“槍”與毛澤東都是密不可分的。
與槍的故事
在1949年北平剛剛解放時,社會并不安穩(wěn),治安也不穩(wěn)定,首長們的安全也無法得到保障。出于安全方面的考慮,中央在深思熟慮后決定給每一位領導都發(fā)了持槍證。
毛澤東也不例外,他的持槍證是甲字第一號,上面寫著:“本區(qū)門衛(wèi),檢驗放行。機密證件,隨身攜帶,如有遺失,絕不補發(fā)。”但是,上面的槍號、槍證等表示配槍型號的欄目全是空白的,這是什么原因我們不得而知,但至少有一點可以確定——毛澤東并不喜歡配槍。
早在井岡山時期,林彪的下屬曾經繳獲了一支白銀制作的做工精致的袖珍手槍,下屬便將它上交給了林彪,林彪見了這支手槍后十分喜歡,時常放在手里把玩,但考慮到毛澤東身邊并無配槍,便將它再次送給了毛澤東。
但毛澤東對這支精致手槍看都不看一眼,直接將它丟在了地上:“我不需要,當我用槍時,紅軍就完蛋了?!?br>
這句話的意思并不僅僅是作為一個謀略方面的帥才,毛澤東并不需要為自己多增加武力,也是對自己身邊的警衛(wèi)和戰(zhàn)士有百分百的信任,認為他們一定會守護好自己的安全。他信任自己的人民,也信任自己的士兵,這份將身家安全全部交由他人的膽識與氣魄實在令人欽佩,而也正是這份信任,讓毛澤東認為自己不需要配槍,所以,即便后來有了“持槍證”,毛澤東也依然沒有配槍。
而唯一可以說真正佩戴過的手槍是在長征時期的,長征時一方面有敵軍追擊,一方面長征漫長,不配槍很難保證自己安全,毛澤東便佩戴了一支手槍,但在到達吳起后,1935年10月21日,便把這支手槍連同剩余的40發(fā)子彈送給了當時吳起游擊隊隊長張明科。
還有一支手槍雖未佩戴但與毛澤東來說意義深遠,這支便是1964年卡斯特羅在中國駐古巴首任大使申健回國時,委托他轉交給毛澤東的一把美國M1911A1式手槍。
這支手槍上面用西班牙語刻著毛澤東的名字,而它的來歷也很特殊??ㄋ固亓_建立新的政權后一直不穩(wěn)定,有許多敵人仍對這個新生政權虎視眈眈。古巴流亡者們得到了美國的幫助后決定顛覆政權,卻被反擊的古巴民眾擊敗,因此繳獲了大批的美式武器,這支美國M1911A1式手槍正是在這里得到的。
這支代表著反抗與勝利的武器有著重要的意義,毛澤東收到后便將它移交給了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收藏。
但很少用槍的毛澤東卻有一張持槍瞄準的照片。
這張照片拍攝于1964年,彼時正是全軍大比武的時期。郭興福訓練法在軍隊全員普及后,中央軍委批準了一場軍事盛世——“百日輝煌”,即全軍訓練大比武。
毛澤東對這場表演十分感興趣,也得知有許多老將軍和領導在很早以前便去看了這場軍事表演,便批復說:“此等好事,能不能讓我也看看”,便在6月16日下午與周恩來、鄧小平、劉少奇等中央領導一同出席參觀了這場軍事表演,在看了濟南軍區(qū)戰(zhàn)士宋世哲在四十秒內射出四十發(fā)子彈,全部命中鋼靶的“神槍手”表演之后毛澤東十分興奮:“把神槍手用的槍拿過來,沾一沾喜氣?!?br>
隨后,他仔細察看了宋世哲用的步槍,并舉槍做瞄準動作,而這個動作被隨行的攝影師記錄下來,成了我們能看見的唯一一張毛主席舉槍的照片。
盡管身為一個謀略方面的軍事帥才,毛澤東很少配槍,但槍卻在他的生命中有著深遠的意義?!皹尅睂τ谒麃碚f,已經遠遠不是能夠守護安全的武器,更多的是象征一種符號。他將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一生都在為了解放事業(yè)和人民的幸福而奮斗。
轉載原文地址: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3430292156033396
作者:墨斗魚說史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站平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