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元帥排名是憑資歷還是戰(zhàn)功?排名背后的依據(jù)到底是什么?

溫馨提示:很多手機瀏覽器,比如百度app,都可以語音播報本網頁。方法打開本網頁之后,點擊 APP下方或上方"功能"按鈕,里面有一個"語音播報"按鈕,點擊即可收聽。

縱觀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秦漢時期有白起、張良、韓信,三國時期有關羽,呂布,張遼,而唐宋年代,凌煙閣供奉的更是強將如云??梢哉f,中華民族自古就將星璀璨。而在我黨創(chuàng)立新軍隊、建立新中國的篳路藍縷征程上也有著一大批曾為黨為國立下汗馬功勞的功勛人物,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還是十大元帥。

在1955年9月27日這一天,伴隨著莊嚴的授予軍銜儀式,毛主席親自為十大元帥頒發(fā)命令狀,并隆重舉行了授予元帥勛章的慶典,由此新中國歷史上“十大元帥”便由此正式登上歷史舞臺,“十大元帥”當時的排名順序依次為: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

根據(jù)筆者的了解,最終被授予元帥軍銜的人選實際上是由中央書記處提名,并最終由中央政治局來審議確定的。根據(jù)歷史資料,評定十大元帥的主要根據(jù)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服役條例》,而自共和國十大元帥誕生至今,關于十大元帥排名順序的話題就一直是人們茶余飯后的重要談資,諸如“為何朱老總能夠穩(wěn)坐十大元帥頭把交椅?”“林彪被稱為‘戰(zhàn)神’卻為何屈居彭老總之后僅位居第三?”“十大元帥論資歷、論軍功都各有千秋,為何最終排名還是先后”等等話題更是長期霸占黨史、軍事熱門話題榜前列。

面對個個戰(zhàn)功赫赫、威震一方的元帥們,負責“十大元帥”評選和排名工作的人員是如何最終拿定主意的?確立排名順序的具體標準又是什么呢?筆者今天就帶大家解密十大元帥排名順序背后的玄機。

資歷是“參照系”

資歷主要指的就是黨齡、軍齡和職務,下面是筆者搜集整理的“十大元帥”黨齡和軍齡的排名順序:

黨齡 (按入黨時間先后排列):

朱德總司令是在1922年9月加入的中國共產黨;聶榮臻元帥是在1923年3月旅歐期間正式入黨;陳毅元帥的入黨時間是在1923年11月;林彪入團時間是1923年6月,轉入中國共產黨的時間是在1925年秋季;劉伯承元帥的入黨時間是1926年5月;徐向前元帥入黨是在1927年3月;羅榮恒元帥為1927年4月入團,隨即就入黨;葉劍英元帥的入黨時間是1927年7月;賀龍元帥入黨時間稍晚,是在1927年8月;彭德懷元帥1928年4月才正式入黨。

如果僅以按入黨的先后順序來排名,朱德最為靠前,因為他參加革命最早,聶帥雖然在時間上和陳帥都是1922年入團,但其入黨的時間要比陳帥早,所以他的排名就更為靠前。劉伯承、徐向前分別在1926年和1927年入黨,因此分別排在第五、第六;葉劍英入黨是在南昌起義的前夕,因此排在第八位。而賀帥、彭帥入黨時間最晚,都是在南昌起義之后,因此只能屈居末位。

軍齡 (按參加紅軍時間先后排列):

聶帥早在1926年7月就已經出任中共廣東區(qū)黨委軍委特派員職務;林彪的軍齡要從加入葉挺獨立團算起;朱德是在南昌起義前夕,在南昌創(chuàng)辦了國民革命軍軍官教育團,從此開始計算軍齡;劉伯承與賀龍都是參加南昌起義后進入紅軍體系;羅榮恒是1927年9月的秋收起義,葉劍英和徐向前的都是1927年12月的廣州起義;而陳毅和彭德懷則分別從1928年1月的湘南起義和1928年7月平江起義算起。

若按參加紅軍革命起義時所任的職務來看,排名前三的分別是賀龍、聶榮臻和朱德,而羅榮桓當時的職務最低,林彪次之;

若按取得的勛章來看,排名第一是彭德懷,并列排第二是朱德、林彪、徐向前,第三則是陳毅(葉劍英82年取得的勛章在授銜之后,不計算在內),劉、賀、羅、聶勛章數(shù)量并列最后。

從上述黨齡和軍齡的排名,我們可以看到,入黨資歷和參加起義的資歷在“十大元帥”的評選中都有起到了一定的影響力,但又并非直接按照資歷進行的排名。但從上述統(tǒng)計仍然可以看到,無論按照黨齡、軍齡還是職務來排名,朱德總司令都始終排名在第一梯隊;而彭總雖然后來在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中立下赫赫戰(zhàn)功,但由于入黨時間和參加革命起義時間都比較晚,因此排名朱老總之后。我們過去普遍認為羅帥資歷比較淺,但通過上述統(tǒng)計,他其實比彭德懷、賀龍還要稍微靠前一些,只是當時的職務和后來的軍功都相對較低,所以排名靠后。

軍銜與軍功不掛鉤,但軍功對軍銜有一定的影響

在漫長的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中,我軍之所以能夠做到“從小到大”“所向披靡”,將領優(yōu)秀的指揮素養(yǎng)和超強的作戰(zhàn)能力是起決定性作用的,因此,“十大元帥”評選,軍功、戰(zhàn)功的考量一定必不可少,筆者以大家一直以來爭論最為激烈的“林帥”“彭帥”排名之爭為例,為大家舉個例子:

林彪作為黃埔軍校第四期的畢業(yè)生,在前期便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并參與了打響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第一槍的南昌起義。雖然當時他的職位比較低,不過隨著長征時期立下赫赫戰(zhàn)功,到1937年林彪改任115師師長,八路軍抗戰(zhàn)歷史上的第一次大捷——平型關大捷便是他指揮的,在1942年回國之后,他擔任抗大的校長,1945年之后他主要指揮了解放戰(zhàn)爭時期對東北、華北地區(qū)解放的主要戰(zhàn)爭,三下江南、四保臨江都有他的指揮身影,而三大戰(zhàn)役中的遼沈、平津戰(zhàn)役中的指揮若定,更是將其軍事才能發(fā)揮的淋漓盡致,“常勝將軍”、“天才戰(zhàn)術家”的稱號實至名歸。

再反觀彭德懷,在林率領四野狂飆突進的同時,國民黨當時戰(zhàn)斗力最為強悍的胡宗南集團軍卻被彭德懷率領的西北野戰(zhàn)軍死死地纏住,導致無法支援其他戰(zhàn)場,可以說,彭德懷以2萬留守兵力,采用靈活機動的戰(zhàn)術,竟然消滅了胡宗南集團幾十萬的軍隊,其難度一點也不亞于遼沈戰(zhàn)役。

而最為重要的是,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后,在商討抗美援朝時,林本是毛主席中意的統(tǒng)帥,而林 “卻顧左右而言他”,對抗美援朝持否定態(tài)度,毛主席迫不得已把正在大西北的彭德懷召回北京,而彭非常支持毛主席的決策,敢于擔當。

當時美軍剛剛經歷二戰(zhàn)的洗禮,他們的指揮又是著名的麥克阿瑟,但是彭德懷用他自己卓越的才能告訴美國,中國到底有多強大!而抗美援朝的結果就是美國被迫在停戰(zhàn)協(xié)議上簽字,這場戰(zhàn)爭給新中國帶來了太大的意義,光就論戰(zhàn)功來說,恐怕彭德懷甚至已經超越了朱德。

威信是影響評選的原因,但不是主因

俗話說“一將可抵萬軍”,同時“一將無能”同樣也會“累死三軍”,就拿“十大元帥”之首朱德來舉例。

第一元帥必須是能夠徹底服眾和眾望所歸的人選,這方面,朱老總絕對是不二人選。毛主席對朱德的評價是非常中肯的,他曾總結出了朱老總兩個非常明顯的優(yōu)點:一個是能夠悉心聽取別人的意見,對于別人所犯下的錯誤可以容忍,二是意志堅如鐵,彰顯了朱老總在斗爭中鋼鐵般的意志力。

作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早期的組織者,他曾經在1928年領導了湘南起義,成立了工農武裝,而在中國共產黨早期的第一大事件井岡山會師中,朱德就擔任了重要的角色。隨著紅色根據(jù)地的不斷擴大,朱德從1930年開始,先后擔任中共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總司令,中共紅軍總司令,中央革命軍委會主席,并在此過程中與毛主席指揮了3次反圍剿的勝利,而在長征的過程中,朱德堅決擁護毛主席在黨內的領導地位,確定了以毛主席為領導核心的第一代領導團體,是長征能夠成功的重要功臣。

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朱德則擔任八路軍總指揮,特別是面臨1940年國民黨的全面封鎖,朱老總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著名的南泥灣政策,在陜北建起了一片物產豐盛的樂園,為抗日戰(zhàn)爭乃至解放戰(zhàn)爭時期,延安和陜北革命根據(jù)地的發(fā)展壯大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到了解放戰(zhàn)爭時期,朱德和毛主席一起指揮了多次大型戰(zhàn)役的勝利,即使沒有到陣前浴血奮戰(zhàn),但運籌帷幄的才情也是決勝千里之外的。其卓越的政治和軍事才能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財富,在新中國成立之后,他更是擔任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在位期間,他積極推動軍隊現(xiàn)代化建設和裝備的更新?lián)Q代,建立和完善了一直沿用至今的軍隊架構。因此,不管是軍功還是政治成就,朱德都是新中國當之無愧的第一元帥。

主因是軍委中的排序

1949年10月,中央選出的軍事委員會成員里,副主席成員共有朱德、劉少奇 周恩來、彭德懷和程潛;1950年1月,副主席又補增了林帥和高崗;1954年,劉伯承 、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和葉劍英被增加到副主席的行列中,這就是后來的元帥排名,除非軍職人員外,中央軍委副主席都被任命為元帥,但是這個軍委中的排序,也是基于前面所說的軍工和資歷。

所以說十大元帥的排序,其實是軍功、戰(zhàn)功、資歷、威信等各方面的綜合考量(這也是軍委排序的影響因素),也是黨的領導人高屋建瓴、高瞻遠矚的選擇,可以說“十大元帥”中的每一個人都為新中國和軍隊的事業(yè)立下了不朽的功勛,其言其行其功都足以彪炳史冊,為后世所永遠紀念。


轉載原文地址: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0064567066632312

作者:墨斗魚說史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站平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