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那位騎著毛驢去北京見毛主席的新疆老農(nóng),最后見到了嗎?
溫馨提示:很多手機瀏覽器,比如百度app,都可以語音播報本網(wǎng)頁。方法打開本網(wǎng)頁之后,點擊 APP下方或上方"功能"按鈕,里面有一個"語音播報"按鈕,點擊即可收聽。
在新疆,若要問起騎毛驢的名人,除了傳說中的阿凡提,最有名的莫過于一位叫庫爾班·吐魯木的維吾爾族老爺爺。
關于庫爾班·吐魯木的故事,在新疆地區(qū),可以說是家喻戶曉。
很多人或許不知道,2004年歌手刀郎演唱的那首紅遍大江南北的歌曲——《薩拉姆(維吾爾語“致敬”的意思)毛主席》,說的就是庫爾班·吐魯木的故事。
是什么樣的故事,讓庫爾班·吐魯木成為新疆家喻戶曉的人物呢?是什么樣的故事,直至今日都還依然深深印刻在新疆各族人民的心中呢?
說起庫爾班·吐魯木的故事,繞不開一位偉大領袖的存在,他就是毛主席。
那在新疆的庫爾班·吐魯木,怎么會與遠在北京的毛主席發(fā)生聯(lián)系呢?
一切的一切,且聽筆者為您慢慢道來。
苦盡甘來,庫爾班·吐魯木66歲迎來解放
1883年,庫爾班·吐魯木出生在新疆于田縣托格日尕(gǎ)孜鄉(xiāng)一個貧窮的維吾爾族農(nóng)民家庭,家中全靠父母替地主家干活勉強維持生計,但就算是這樣,在萬惡地主的剝削下,也常常是吃了上頓沒下頓的,時常餓肚子。
當然,無論家中境況如何,是好是壞,只要父母尚在,一家和和睦睦,生活總有溫馨的時刻,也總有活下去的信念。
然而,天不遂人愿,上天或許就是想考驗年幼的庫爾班·吐魯木,還未成年,庫爾班·吐魯木父母便雙雙離世,只留下他一人孤單地活在這世上,忍受著這世間帶來的種種不公與磨難。
為了生存,庫爾班·吐魯木只能是在地主家干活,忍受著地主的百般壓迫與剝削,過著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凄慘生活。
長大后的庫爾班·吐魯木為了擺脫被萬惡地主的壓迫與剝削,他便帶著自己的妻子和孩子“浪跡天涯”,逃到荒漠,以野菜、露水為生。生活雖艱辛,但同樣,因為有妻子、孩子在,庫爾班·吐魯木感到很幸福,很滿足。然而,好景不長,因為各種原因,庫爾班·吐魯木最終是妻離子散,只得是獨自一個人在荒漠中度過17年的悲涼生活。
就這樣,庫爾班·吐魯木度過了66年的苦難生活,直到1949年一支舉著鮮艷的紅旗,朝氣蓬勃,雄姿英發(fā)的軍隊的出現(xiàn),他的生活才迎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此,他再也不用受到地主的壓迫與剝削,他終于可以翻身做主人,有了幸福美滿的生活。
沒錯,這支朝氣蓬勃的軍隊,就是我們英勇的中國人民解放軍。
1949年底,人民解放軍進駐新疆于田,于田各族人民終于迎來了解放,他們終于從苦難中走了出來,迎來了當家做主的時刻,庫爾班·吐魯木亦也不例外。
解放前夕,庫爾班·吐魯木的全部財產(chǎn),只有一條破毯子、一把破銅壺,別無他物,且還是債臺高筑。但是,在我黨解放新疆后,這一切的一切就都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
1952年9月,我黨在新疆開展“土改”,庫爾班·吐魯木分到了一所房子、一頭毛驢和14畝耕地,有了這些,從此庫爾班·吐魯木的生活終于有了奔頭,只要踏實肯干,就再也不用挨餓,康莊大道近在眼前。
與此同時,在人民解放軍的幫助下,庫爾班·吐魯木也找到了失散17年的妻子和孩子,一家人終于又團聚在一起。如此,庫爾班·吐魯木不但生活無憂,且也家庭美滿。
分到田地的第一年,靠著庫爾班·吐魯木一家的辛勤勞作,14畝耕地便迎來了大豐收,庫爾班一家終于不用再過著吃了上頓沒下頓的貧苦生活。
俗話說得好“喝水不忘挖井人”,庫爾班·吐魯木在過著幸福生活的同時,也深知這幸福的生活來自于黨,來自于人民解放軍,而黨和人民解放軍的最高領袖就是毛主席,所以庫爾班·吐魯木便就萌發(fā)了想帶著家鄉(xiāng)的特產(chǎn)去北京看望毛主席的強烈愿望。
想騎毛驢去北京看望毛主席
1956年,庫爾班·吐魯木家的土地再次迎來大豐收,此時庫爾班·吐魯木看著家里吃不完的糧食,心情愉悅的同時,想去北京看望毛主席的愿望也越來越強烈。
終于有一天,庫爾班·吐魯木開始付諸行動。
怎么去北京呢?要知道,當時新中國的交通可不像現(xiàn)在那樣發(fā)達,不但有飛機,及遍布整個新疆的高鐵,更是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一輛汽車,那時的新疆,別說是飛機,就連汽車都很少見,大家出行的工具最多的就是毛驢。
因此,當時庫爾班·吐魯木想去北京,用的交通工具就是彼時新疆最常見的毛驢。
然而,我們都知道想要騎毛驢去北京,這想法雖好,但現(xiàn)實卻有些難以實現(xiàn),畢竟新疆距離北京實在有些遠,真想騎毛驢去北京,沒有一年半載的時間,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
因此,當時庫爾班·吐魯木身邊的人都勸他放棄這種幾乎是不切實際的想法,但是庫爾班·吐魯木卻始終是不為所動,
他堅定地說道:“北京就在那里,只要我的毛驢不倒下去,就一直走,一定就能到北京。只要能讓我親眼看看毛主席,我這輩子就心滿意足了,再也沒有什么遺憾了。”
主意打定,庫爾班·吐魯木便開始著手準備騎毛驢進京看毛主席,他先讓自己的家人做了數(shù)百個馕,準備在路上吃,然后精心挑選了自家做的杏干、桃干和葡萄干等新疆特產(chǎn),準備到北京后,將其送給毛主席。
很快,一切準備就緒,庫爾班·吐魯木穿上只有在節(jié)日才穿的服裝,將要帶給毛主席的禮物和在路上吃的馕放在毛驢的背上,然后騎上毛驢,踏上了前往北京的路途。
就在庫爾班·吐魯木騎上毛驢去北京的時候,恰逢于田縣委書記李玉軒來到庫爾班·吐魯木所在的鄉(xiāng)考察,聽到庫爾班·吐魯木已經(jīng)騎上毛驢踏上了去北京的路途,深知這是不可能的他,便急忙驅車追趕。
經(jīng)過數(shù)小時的追趕,李玉軒追上了已經(jīng)走了很長一段路的庫爾班·吐魯木。
見到庫爾班·吐魯木后,李玉軒連忙說道:“庫爾班大叔,于田離北京可是有一萬多里路,就算是坐火車也要幾天幾夜,騎毛驢去北京這實在是太辛苦了。要看我看,您先回去,過幾天搭汽車去不是更快?!?br>
聽到父母官都這么說,庫爾班·吐魯木思慮片刻后,也覺得很有道理,便不再堅持騎毛驢去北京,轉身回了家。
不過,庫爾班·吐魯木雖然回家,可這并不是說他就要放棄去北京。第二天,天還是微微亮,庫爾班·吐魯木便火急火燎起床,背著要送給毛主席的禮物和在路上要吃的口糧,就踏上了前往縣城公路尋找去北京汽車的路途。
來到公路上,見有車來,庫爾班·吐魯木便伸手攔下,然而每攔一輛車,當汽車司機聽到他要去北京的時候,都笑著搖頭說太遠了,去不了。
因為路上的車都說去不了北京,最后庫爾班·吐魯木只能無奈回到家中。
但是,庫爾班·吐魯木并沒有放棄,之后的日子里,他曾先后12次背上干糧到公路上攔車,詢問司機能否去北京,可是每次都因距離遠的緣由,未能成行。
當然,無論前方有多少困難,庫爾班·吐魯木想去北京看望毛主席的信念始終沒有一絲的動搖。見自己去北京看望毛主席的心愿暫時無法實現(xiàn),他便托人給毛主席寫了好幾封信,在信中庫爾班·吐魯木向毛主席表達了自己真摯的感恩之情,和想見他的強烈愿望,并寄去了很多家鄉(xiāng)的特產(chǎn)。
毛主席和黨中央在接到庫爾班·吐魯木寄來的信后,也曾先后4次復信,感謝他愛戴毛主席,感謝他擁護我黨,并送給了他一張毛主席的照片。
收到毛主席照片的那一刻,庫爾班·吐魯木很是激動,也備受鼓舞。當天,他就將毛主席的照片,端端正正地掛在家里大廳的正中央。
夢想成真,踏上了前往北京的路途
1957年春,時任新疆黨委第一書記王恩茂到于田縣視察工作時,聽說了庫爾班·吐魯木想騎毛驢去北京看望毛主席的事跡,深受感動。之后,王恩茂便特意前往庫爾班·吐魯木的家看望他,并答應他只要有機會,一定會讓他實現(xiàn)去北京看望毛主席的心愿。
聽到王恩茂的承諾,庫爾班·吐魯木很是高興,他緊緊地握住王恩茂的手,連說感謝。
很快,一個去北京的機會就擺在了庫爾班·吐魯木面前,這個機會正是王恩茂為他爭取來的。
1958年5月,和田地委準備從各地直單位和各縣選派優(yōu)秀農(nóng)業(yè)社主任、技術員和勞動模范,前往北京參加全國農(nóng)具改革展覽會。
在王恩茂的特批下,庫爾班·吐魯木有幸參加了這個赴京參觀團。
當?shù)弥约航K于有機會去北京,終于有機會看到毛主席,庫爾班·吐魯木激動的一個晚上都沒有睡覺,腦中一直在憧憬著見毛主席。
出發(fā)的前一夜,庫爾班·吐魯木又是一夜都沒有睡覺,不但把要帶給毛主席的禮物放在床頭,且還一遍又一遍地檢查著明天要帶去北京給毛主席的禮物。
據(jù)時任和田赴京參觀團秘書武誠回憶:
他們從和田坐車,舟車勞頓數(shù)天趕到尾亞。到了尾亞后,便換乘前往鄭州的火車。坐上去鄭州的火車后,庫爾班·吐魯木每到一站,就都會向人打聽是不是到了北京。坐上火車的那刻起,庫爾班·吐魯木就從未停止過那份激動的心,無時無刻不在想著能快點見到毛主席,也正因庫爾班·吐魯木的激動,到鄭州時就發(fā)生了一件有驚無險的事情。
當時,因為需要到鄭州轉乘火車去北京,所以到鄭州后,參觀團便下火車,等待去北京的火車。因為從未去過北京,又從沒有去過大城市的緣故,到了鄭州,看到鄭州遍地高樓大廈,庫爾班·吐魯木就誤以為自己到了北京,下火車后便脫離大部隊,獨自一人走出火車站,去尋找毛主席。好在最后在鐵路警察的幫助下,大家才找到了已經(jīng)迷路的庫爾班·吐魯木。
6月18日,庫爾班·吐魯木和參觀團代表們順利來到北京。
剛到北京,還沒等安頓好,庫爾班·吐魯木就向參觀團的領隊提出想要見毛主席。但是,當時參觀團的主要活動是參觀學習,黨中央并沒有安排毛主席接見,加之毛主席事務繁忙,并不是想見就能見的,因此領隊自然不能帶庫爾班·吐魯木去見毛主席,只能跟他說:“庫爾班大叔,見毛主席是需要上級部門的同意和安排的,不是想見就能見的。這樣,您先耐心等著,我先跟上級匯報。一有結果,我立馬通知您?!?br>
由于毛主席事務繁忙,所以直到參觀團在北京的參觀學習即將結束,參觀團領隊與國家民委等部門聯(lián)系了兩次,都沒有得到明確的答復。眼見自己呆在北京的時間不多了,還沒能見到毛主席的庫爾班·吐魯木很是焦急,一連數(shù)天都睡不好覺,吃不下飯。
夙愿得償,毛主席買10米條絨布送給庫爾班·吐魯木
因為始終沒能見到毛主席的關系,庫爾班·吐魯木接連數(shù)天精神都顯得很頹廢,身邊的人見到他這樣,都以為他生病了,便想著給他請個醫(yī)生來看看。對此,庫爾班·吐魯木忙說沒事,并說道:“我的這個病醫(yī)生是看不了的,只要能見到毛主席,我的病自然就會好?!?br>
或許是上天不愿再看到庫爾班·吐魯木這般沮喪,6月27日這一天,事情迎來了轉機。
27日,在新疆自治區(qū)領導的幫助下,和田參觀團接到中共中央辦公廳通知:28日,毛主席將親自接見參觀團全體成員。消息傳來,參觀團每位成員都很是高興,想著能見到敬愛的毛主席,很多人高興的,都原地跳了起來,庫爾班·吐魯木更是激動地不行,甚至跳起了維吾爾族的舞蹈。之后,為了迎接明天毛主席的接見,庫爾班·吐魯木更是用了一下午的時間,將明天要穿的衣服洗得干干凈凈,并將自己精心打扮了一番。
這晚,庫爾班·吐魯木再一次失眠,不過這次不是因為憂慮,而是激動。
28日凌晨,天還沒亮,參觀團全體人員因為激動的緣故,都早早起床準備,庫爾班·吐魯木更是緊張得不行,四處走動,顯得很局促。12點左右,參觀團全體成員坐上了前往中南海的大客車,不久他們便來到了中南海。
就這樣,庫爾班·吐魯木終于見到了夢寐以求的毛主席。因為早前有過書信上的交流,此時毛主席已經(jīng)知道庫爾班·吐魯木就在參觀團中,所以在與參觀團全體成員見面后,毛主席便又專門接見了庫爾班·吐魯木。見到毛主席的那一刻,庫爾班·吐魯木一時間激動的都說不出話來,心情難以言表,是熱淚盈眶。
看到庫爾班·吐魯木,毛主席主動地伸出雙手,與他握手。見毛主席主動與自己握手,庫爾班·吐魯木很是開心,連忙放下要送給毛主席的禮物,伸出雙手,緊緊地握住毛主席溫暖的大手,不愿松開。
之后,通過翻譯員,毛主席與庫爾班·吐魯木進行了簡短的交流,毛主席了解到了他的生活情況。交談過程中,見到庫爾班·吐魯木送來的新疆特產(chǎn),毛主席很是高興,笑著說道:“謝謝您!”臨別前,毛主席還特意要求和庫爾班·吐魯木拍了一張合影。
第二天,為了感謝庫爾班·吐魯木送來的家鄉(xiāng)特產(chǎn),毛主席特意用自己的稿費,讓人去買了10米條絨布,送給了庫爾班·吐魯木。
為什么毛主席要送條絨布呢?那是因為這是庫爾班·吐魯木的心愿。
在昨天的交流當中,毛主席曾問過庫爾班·吐魯木來北京有什么心愿,庫爾班大叔就說道:“我還沒有穿過條絨布?!泵飨牶?,便暗暗記在心中,這就有了毛主席用自己的稿費買了10米條絨布,送給庫爾班·吐魯木當禮物這一幕。
之后,庫爾班·吐魯木的故事傳遍新中國,大家都知道了在新中國遙遠的新疆,有這么一位想著騎毛驢去北京看毛主席的淳樸維吾爾族老爺爺。隨之而來的就是,庫爾班·吐魯木騎著毛驢,抱著哈密瓜上北京看毛主席的彩印連環(huán)畫、年畫進入到新中國的千家萬戶,自此庫爾班·吐魯木老人也成為了維吾爾族人,乃至新疆各族人民的驕傲。
北京之旅,不但讓庫爾班·吐魯木感受到了新中國的欣欣向榮,更是讓庫爾班·吐魯木感受到了毛主席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和時時處處關心人民疾苦的崇高品格。回到新疆后,庫爾班·吐魯木更加熱愛新中國,熱愛毛主席,逢人便說:“你們要記住,我們之所以能過上今天的好日子,都是因為共產(chǎn)黨、毛主席來了?!?br>
1959年1月,庫爾班·吐魯木當選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第二屆人大代表。同年7月,庫爾班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成為了一位光榮的共產(chǎn)黨員。10月,庫爾班出席新中國10周年國慶慶典,并再次受到毛主席的親切接見。
1975年5月26日,庫爾班·吐魯木因病去世,享年92歲。
庫爾班·吐魯木老人雖然已逝去,但是他熱愛新中國、熱愛毛主席的精神卻并未因此消逝,而是被他的家人和新疆各族人民當作傳家寶一樣,代代相傳,永不消逝。
好比庫爾班·吐魯木老人的孫子亞森·買買提明,他就一直牢記,并傳承著爺爺庫爾班的精神,在務農(nóng)的同時,自發(fā)組織成立了農(nóng)村義務消防隊,義務幫助家鄉(xiāng)撲滅火災。亞森·買買提明組織的這支義務消防隊,截止2017年已撲救40余起火災,為此亞森·買買提明還因此獲得了“2014年度全國熱衷消防事業(yè)先進個人”榮譽稱號。
英雄雖逝去,但精神永流傳。庫爾班大叔的精神,不會因為時間的逝去而被遺忘,中國人民會將其永遠傳承下去,一代傳一代。
轉載原文地址: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9696975857828416
作者:奧古說歷史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wǎng)站平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