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端學習如何更有計劃性、提升更穩(wěn)更快?
前言
最近我發(fā)起了「冴羽答讀者問」[1]活動,如果你也有想要提問的問題,歡迎留言,我會按照順序依此回答。
正文
這是原問題:
算是一個前端的時間也有五年了,今年也剛好滿 30 歲了,感覺自己一直忙著完成業(yè)務,為了保持競爭力、不落伍等原因而學習新的框架、工具;回想起來年少輕狂浪費了不少時間,有了老婆孩子之后學習的時間也越來越少;知曉基礎不好,反復地在看但感覺提升也不是很明顯,估計是因為練習不夠;待在一家尚能養(yǎng)家糊口的公司,說實話,要是能在這家公司干到退休,寫一輩子代碼,對我來說也能接受,只是無法去預見未來。平時看到一些很高端的技術(shù)比如低代碼、D2C 或者其他大廠已經(jīng)在廣泛應用的東西,總有一種不知道這輩子自己有沒有一點點成為很厲害的程序員的機會。想問的是:如何學習更有計劃性、提升更穩(wěn)更快,如何處理技術(shù)迭代越來越快伴隨而來的心急和焦慮。
這應該是很多人的困擾了,本篇我們就聊聊學習這件事情。
關(guān)于學習,我們最大的三個困惑是:學習是為了什么?我該學什么?我該怎么學?對應到 6W 分析法中,分別是 Why?What?How?我們一個一個聊。
我們?yōu)槭裁匆獙W習呢?這個問題聽起來很簡單,但深究一下,也沒有那么簡單。
是為了回應父母的期待嗎?是為了拿到 offer,獲得一份高薪的工作嗎?為了打敗他人,享受人上人的感覺嗎?
亦或者是為了中華崛起,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嗎?是為了離開當下的環(huán)境,看到更高的風景嗎?是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實現(xiàn)個人價值嗎?再或者是為了幫助他人獲得幸??鞓穯??
在我們上學的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們并不需要給出自己的答案,父母、老師、同學、甚至社會、國家都給了我們答案,我們甚至不需要認可這些答案,只用按部就班、學習考試就行。
但也正是因為這樣的環(huán)境,我覺得很多人失去了對這個問題的思考,以至于不知不覺間,將學習本身當成了目的。遇到困難,我去學習就好了,等我學完,這些困難一定就能解決了吧?父母對我的成績不滿意,我去學習就好了,我把所有的時間都用來學習上,這下他們不能再傷心了吧?學來學去就是沒有什么進展,哪還能有什么辦法,我只有更刻苦自律,把每分每秒都用到學習才行。
而學習的終點是考試,是 offer,是……,所以當?shù)竭_終點時,很多人也就不再學習,這也就是為什么高考結(jié)束后,有那么多的學生都會撕書以示“慶?!?。
你可能想,我都已經(jīng)畢業(yè)了,才不會犯這樣的錯誤。可是你回想下過往的學習經(jīng)歷,你是否經(jīng)常破釜沉舟般的推掉所有事情,把時間砸到學習上,但實際學習的效率卻很低,一天到頭也沒干成啥事?也許有一兩天學習效率很高,但大部分的時間是不是在分神、發(fā)呆、休息、精神渙散中度過?
如果是這樣,也許你就是在“假裝學習”。這像極了小時候的我們,父母管教嚴格,去干學習之外的事情都會被說教禁止,于是我們形成了“不管學什么,學的怎么樣,我只用表面是在看書就行了”的潛意識,而我們在面對低下的學習成果的時候,我們也容易安慰自己,“我并沒有把時間花在其他的地方,我可一直在努力學習,至少我要比那些去玩耍的人強吧……”
所以你看,我們并沒有追求真的學到什么,我們追求的是學習這個行為本身,是自己學習的姿態(tài),是為這樣的姿態(tài)而感到的心理滿足和迷戀。
那么你可能問我,你認為學習的目的是什么?說真的,前面說的那么多目的其實都可以成立,因人而異。但我想說的是,倒也不需要想那么遠,學習的目的不就應該是為了解決問題嗎?
你可能會說,你這不是廢話嗎?難道我現(xiàn)在的學習不是為了解決問題嗎?
那還真不一定。
我認為中國的傳統(tǒng)教育中,特別強調(diào)輸入,讓大家死記硬背,期望通過疊加閱讀量,量變達成質(zhì)變,而所謂知識的實踐則體現(xiàn)為考試中的各種變種題目。至于我們用學到的知識解決了什么實際的問題,其實并不重要。
這種重輸入輕實踐的教育傾向,也讓學習的我們,過分看重知識的學到,而不是知識的應用。
但是問題在于,如果一個人只是坐著,即便他的思緒已經(jīng)破濤洶涌,但對于這個世界而言,他只是在那里坐著,其影響只是零而已。因為你對于世界的影響是靠行動做出來的,而不是單純的思考,就算你在腦海中解出了哥德巴赫猜想,你也要寫出論文發(fā)在期刊上,這才算是對世界產(chǎn)生了影響不是?所以你什么也不做,亦或者只是思考,寫了一堆筆記日記,也只是對自己有益,你對于這個世界、對于他人依然沒有什么影響,你也不會產(chǎn)生任何價值。
但我們就是如此,學習一個知識學到了 50 分,感覺不夠,通過刻苦的學習將其提高了 100 分,但到這里也只是滿足個人的精神潔癖而言,無論學到了多少分,你只是在那里坐著,對于這個世界的影響依然是 0,依然不會產(chǎn)生任何價值,只有當你輸出了東西,才可能會產(chǎn)生價值,但很多人如此輕視輸出這件事情,以至于即便學到了 100 分,最終對于世界的影響依然停留在了 50 分,那這刻苦學習提高到 100 分的意義是什么呢?
我們經(jīng)常看到這樣的評論 ——“收藏即學會”,我知道這是戲謔,大家也都知道這是假的,但學到即學會,大家卻實在的認可這是真的,并且真的這樣做。
其實古人就說過“學以致用”,我們已經(jīng)不是學生了,不需要再去參加紙面上的考試,更需要的是實踐上的應用。但太多的人還停留在上學時的學習習慣,知道強迫自己學習,但疏于讓自己實踐輸出,最后時光流逝,刻苦學習卻什么也沒有改變。
所以有個段子叫:“你每天看耶魯公開課,上 3W 咖啡聽創(chuàng)業(yè)講座,知乎果殼關(guān)注無數(shù),36氪每日必讀,對馬云的創(chuàng)業(yè)史了如指掌,對張小龍的貪嗔癡如數(shù)家珍,喜歡羅振宇勝過喬布斯,逢人便談互聯(lián)網(wǎng)思維……但你還在每天擠地鐵?!?br>
智慧可以讓我們在某些方面做得出色,但知識本身并不會產(chǎn)生價值。
接下來我們說說學什么,對于大部分同學而言,學習前端知識,選擇的是所謂的“系統(tǒng)學習”,于是各種去找資料,網(wǎng)上正好有一大堆所謂的“前端學習路線”、“前端知識圖譜”,我在很早以前也寫過系統(tǒng)學習前端的知乎回答:怎樣系統(tǒng)地自學前端?[2],至今還有同學點贊。
放到現(xiàn)在的我看來,我對于這個問題本身就有些疑惑,我們?yōu)槭裁匆非笙到y(tǒng)的學習呢?
其實如果是剛開始要學習前端的同學,我覺得跟著一門看似系統(tǒng)的課程學習倒沒有什么問題,你什么都沒有學過,跟著系統(tǒng)教程走可以避免一些彎路。但如果是已經(jīng)做前端一段時間了,工作都能做上手了,再跟著所謂的系統(tǒng)教程走,多少有點舍近求遠了。
我們之所以想要系統(tǒng)學習,我認為這跟我們一直以來的教育習慣有關(guān)系。無論是小學、初中、高中、乃至大學,都是在固定的知識范圍里學習、出題,以至于讓大家以為我們學習的內(nèi)容是有邊界的,只要我們系統(tǒng)完整的學習完內(nèi)容,我們就可以考一個高分,拿一個好成績。
但前端的學習并不是這樣的,它涉及的知識范圍非常廣,并且可以無限延伸,就算完整的學習了所有內(nèi)容,受制于當下的公司、環(huán)境,能用到的知識,其范圍也是有限的。大部分的知識只是學過就忘記而已,這樣看來,所謂“系統(tǒng)完整的學習”其本質(zhì)就是一個給自己找自信的過程,以為自己“系統(tǒng)學習”了就能抗得了所有項目中遇到的難題。
如果我們學習的目標是為了解決我們實際中遇到的問題,所謂的“系統(tǒng)學習”就更像是讓我們?nèi)繉W習一遍后,然后根據(jù)實際遇到的問題再發(fā)揮我們學到的知識,就像我們上學的時候,把知識都學習了一遍再去考試,但這是低效的做法,因為我們實際遇到的問題已經(jīng)遇到了,就相當于我們已經(jīng)拿到了考卷,為什么不認真的答題,卻非要去完整學習一遍再來答題呢?
在我剛開始工作的時候,我雖然已經(jīng)能夠應付工作,但當我接觸的東西越多,我就越覺得自己只是學了一堆 API,所謂基礎、底層、源碼層面的東西也想看懂,但學來學去,就是摸不到門道。終于有一天,在煎熬之下,我認真的思索了,目前想要掌握的知識點。不是一個具體的方向,比如 React,而是具體的知識點,如原型、作用鏈、diff 算法等。
我寫了上百個我認為需要掌握的知識點,寫滿了一張紙,然后又將其分類,去除掉一些覺得用不到相對價值小的內(nèi)容,最終劃分為了四類,JavaScript 底層,JavaScrit 功能(防抖、節(jié)流這些)、ES6、React。
后面我就按照這些知識點,一個一個去查資料去學習,將這些知識點一個個劃去。實際上,在學習的時候還會產(chǎn)生新的點,那就再加入其中就好了。可能你要說了,你這不還是“知識圖譜”、“系統(tǒng)學習路線”嗎?確實如此,我們學習是一定要有一個路線規(guī)劃的,這很正常,你能搜到的那些圖譜最大的問題是,他們總是求大而全,而你壓根就跟不下來,當然你也沒有必要跟下來,你要做的是,結(jié)合自己的目標和實際工作,確定自己的學習方向,在打?qū)嵒A之外,學習有可能應用到你工作中的知識點。
也許你會反駁,但是面試需要我全能全知呀。這很明顯是一個對面試的誤解,如果你去搜面試題,那真的是什么問題都問過,為什么會這樣呢,我想這應該是面試者的背景截然不同,所以才根據(jù)簡歷,問了各種各樣的問題。
如果你去面試淘寶,雖然淘寶的主技術(shù)棧是類 React,但這并不是說只會 Vue 的同學就不行,實際上,如果你能對 Vue 的底層非常了解,這依然體現(xiàn)出了你的能力。越是大廠的面試,對于通用能力即學習、實踐、思維、溝通等能力的要求就會越看重,如果你能把項目做好,遠比你迎合對方的技術(shù)棧要加分的多。
而關(guān)于具體學習的技巧,費曼學習法就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其實回過頭來,我當時每一個知識點都寫了一篇文章,無形中也是實踐了費曼學習法。
作為一個非常知名、備受推崇的學習法,非常有必要了解和學習一下。哪怕你沒有用上,但是很多理念也許就在無形中改變了你的學習方式。
作為一名物理學家,費曼因自己獨特的教學方式廣為人知,深受推崇。他總是能深入淺出地將復雜的專業(yè)理論講得通俗易懂,深受學生喜愛,后來,越來越多的人便采用他的這種方法學習,最終形成了人們眾所周知的“費曼學習法”。所以費曼本身并沒有將這些內(nèi)容理論化,這些原則是由無數(shù)的追隨者和思維學家整理而成。
所以不像“番茄工作法”,你可以閱讀番茄工作法的作者親自寫的說明書,關(guān)于費曼學習法,雖然有很多文章,但還是推薦更系統(tǒng)全面的書籍,就比如微信讀書上的《費曼學習法》,盡管這本書很多人吐槽將幾千字的內(nèi)容擴展成一本書,以及還是不知道怎么實踐,但我還是閱讀了 2 遍。
我們閱讀的很多書籍,其核心觀點不過幾百字而已,但如果你只看這幾百字,你不會有什么大的認知改變,只有將這些觀點不斷地擴充,在你閱讀的時候,反復提及、論證、拓展,你才有可能真的理解或者頓悟這些觀點,所以我覺得這本書依然值得閱讀。很多文章雖然寫的也好,但相比起來還是單薄了些。
而所謂的費曼學習法其實很簡單,它的核心是——當你準備學習一門新知識時,必須站在傳授者的立場,假設自己要向別人講解這門知識。那么你一定要用最簡潔、清晰和易于理解的語言表達出來,才能讓行外的人也能聽懂。費曼說:“最好是幾歲的小孩也能明白你在說什么?!?br>
再簡單來說,費曼學習法強調(diào)輸出,當你學習完一遍的時候,嘗試向別人講解你學習到的知識。再說白了,以教為學,雖然表面是在教別人,其實你也是在以教的方式逼迫自己查漏補缺。
我們都知道有這樣一個學習效率金字塔:如果只是聽別人講,內(nèi)容留存率只有 5%,如果是自己閱讀,則為 10%,視覺 + 聽覺,則為 20%,與別人討論,則為 50%,講知識用于實踐,則為 75%,講知識教授給他人,則為 90%。
這個數(shù)據(jù)是否準確倒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說明了,如果你能教授他人學會,說明你才是真的學會了。所以費曼學習法格外重視“輸出”的作用,而輸出就是復述你所學到并理解到的知識并讓聽者理解。
輸出落實到具體的形式,則可能有多種,給自己講解、給他人講解、寫博客、做視頻等等都是,很多人采用的是寫博客的形式,這很不錯,也是我采取的方法。
但我發(fā)現(xiàn)很多同學雖然也寫了,但只是寫在筆記軟件里,并不愿意分享出來,理由也很簡單,覺得寫的簡單,大量珠玉在前,害怕獻丑,想著等以后厲害了再發(fā)出來。
通常害怕分為三個層次,一是害怕事情,二是害怕事情帶來的后果,三是害怕自己無力承擔事情帶來的后果。 以寫作發(fā)文為例,一是害怕發(fā)文,二是害怕發(fā)文被冷嘲熱諷,三是害怕自己無力承擔自己發(fā)的文章被冷嘲熱諷。再或者是,一是害怕發(fā)文,二是害怕發(fā)文后無人問津,三是害怕自己無法接受自己如此失敗的事實。
其實冷嘲熱諷倒還好,實際上我寫的第一個系列是被冷嘲熱諷最多的一個系列,但時間會為你洗刷掉這些,最糟糕的可能是無人問津吧,但我是認為,如果你遇到了一個問題或者阻塞的難點,你將其寫出并分享,終有一天會幫助到其他遇到相同問題的同學,盡管可能不是在當下。
寫作這種東西呢,也不要有完美主義傾向,好的文筆是練出來的,好文章是改出來的。當下可能確實有點差,但隨著你不斷地寫作,收到大家的反饋,你會寫的越來越好。如果只是放在自己的草稿箱里,你并不會有什么長進。“等我厲害了,準備好了”只是一個給自己逃避不做的理由而已。
最一開始寫作,也不用寫太多,可以從講清一個知識點,闡明一個觀點開始。
也有同學跟我說,有些文章寫的太好了,感覺無法超越。實際上,你寫文章首先是為了幫助自己梳理知識,其次,這也是一種完美主義傾向,潛意識里不就是“如果寫得不好,超越不了別人,那不如不寫”嘛,完全沒有必要,再者,感覺無法超越,多是因為自己對這個問題的理解已經(jīng)被這篇文章帶著走了,你可以再閱讀一些其他相關(guān)的文章,等積累的多了,也許你就有自己的切入點了。
以上是我認為的,關(guān)于學習的第一個要點 —— 以教為學,而學習的第二個要點,我認為是 —— 困難的地方就是你彎道超車的地方。
稻盛和夫說過:“你不會的東西,覺得難的東西,一定不要躲,先搞明白,后精湛,你就比別人優(yōu)秀了。因為大部分人都不舍得花力氣去鉆研,自動淘汰,所以你執(zhí)著的努力,就占了大便宜”。 所以學習時,遇到困難的地方,不要很本能的就去逃避、跳過,在困難的地方淺嘗輒止,在簡單的地方反復橫跳,最終荒廢的只有你的時光。
遇到難點,你應該感到興奮,如同發(fā)現(xiàn)了一條可以快速超越的彎道,并且下定決心、不惜一切攻克它。這樣劈荊斬棘的學習姿態(tài)反而是最為高效的學習方法。很多東西就是很難的,就比如讀源碼,沒有什么簡單高效的方式,你啃得下來就顯得厲害一分,啃不下來就只能仰望他人。
如果這個過程中還有什么技巧的話,那就是找尋自己的拉伸區(qū)不斷訓練。很多人總想著一蹴而就,直接就選了困難區(qū)的東西,結(jié)果學不懂,最后鎩羽而歸。如果牽涉到的概念太多,看不懂也學不下去,說明是困難區(qū),那就換種簡單的方式。想學編譯原理,然后就去啃龍書、虎書,那不如從看簡單的文章做一個簡單的編譯器開始??磿次臋n看不下去,那就去看看視頻教程。很多事情做不下來,那就思考下有什么簡單一點、更能接受的方式去開始,退一步不是認慫,反而是智慧的表現(xiàn)。也不要總是強求自己去做下來,最糟糕的是,時間浪費了,熱情也消磨了,最后還產(chǎn)生了逆反心理。
學習的第三個要點 —— 以慢為快。我們經(jīng)常會追求高效學習,但高效學習并不應該指幾個小時就看完一本書,或者能夠 2 倍速刷完一個視頻。學習是學習者在已有認知的基礎上,接納新的知識,鞏固或者改變原有的認知,形成新的認知的過程。很多知識它就是需要時間來消化理解的,過快的速度只會破壞這個過程,沒有對于概念的深度考究和思考,就只是記住一些概念而已,所以對于所謂“學的快的”同學,也不用羨慕,我們比的從來不是多快能學完一個課程,而是大家對于這個課程的理解程度。
而在學習過程中,一開始的學習一定要慢,換句話說,一定要扎實,因為如果前面的學習有很多漏洞和盲區(qū),后面所有建立在這些基礎之上的知識就會搖搖欲墜。之前的漏洞和盲區(qū)若是得不到徹底的解決,之后就會一直受此影響,學習上的新問題和新漏洞也會越來越多,最后人只能在焦躁、失望、消沉中選擇放棄。
以上三點,是我認為學習過程中應有的認知,換句話說,我認為這是學習之道。但在具體的學習中,依然有一些想法可以討論,我想再講 4 點:
第一點是所謂“堅定的信念”。我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都在思考人生的意義,人生的目標(當然現(xiàn)在我也會思考),我之所以會這樣想,是因為我潛意識里覺得,如果我能找到人生的目標,我就能看清方向,擁有無限熱情,刻苦努力、嚴格自律、專注高效,學習更是綽綽有余,甚至會涌現(xiàn)一種使命感。
盡管我的理智很容易辯駁這個想法,但我潛意識里還是禁不住這樣想。你說這個想法正確嗎?對我個人而言,我完全無法證偽,因為連第一步,找到目標我都沒有做到,怎么證明我在擁有目標就會如此呢?
但我依然愿意這樣想,并覺得應該建立起一個“堅定的信念”,于是看書思考,研究前人智慧,思考古往今來,深刻剖析自己,發(fā)掘天賦興趣,你說這些有幫助嗎?我不能否認,它確實有一些幫助,但最終落到具體的學習的時候,我依然會拖延、懈怠,分神,禁不住誘惑,會挫敗、失落、低沉、惶恐不安。
我希望“堅定的信念”能讓我順勢而下,勢如破竹的解決所有問題,我也總想把遇到的所有問題都推到“堅定的信念”上。然而學習就是學習,信念目標可以一定程度上解決內(nèi)驅(qū)的問題,但學習就是會講究方法、技巧、環(huán)境、能力等等,信念帶來的“意志力”并不是取之不竭的,如果學習是一個系統(tǒng),“信念”只是一環(huán)而已,單靠“意志力”是做不到的。我們真正要做的是,建立起一個學習的系統(tǒng),引導出自己做事的興趣、熱情和成就感,這樣你才會越做越起勁,最后不斷地運轉(zhuǎn)下去。
第二點是學習的“反人性”問題。你覺得學習“反人性”嗎?很多人認為,自律、學習都是“反人性”,所以“你越逆人性,你就越厲害”。這樣的看法不可置否,但我個人并不持這樣的觀點,因為在我看來,人性是復雜的,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中:“卑鄙與高尚,邪惡與善良,仇恨與熱愛,可以并存于同一顆心靈中”,馬斯洛也有需求層次理論,從生理安全到自我實現(xiàn),皆為人性。
所以人是有趨利避害、短視懶惰的一面,但人也有好奇求知、知羞恥榮辱的一面,所以學不下去,貪圖享受是你的人性,但好奇求知,為了理想也是你的人性,刷一天抖音是你的人性,刷完后的空虛和悔恨也是你的人性。我們要做的并不是在痛苦的時候再壓自己一把,這樣只會徹底的引起心理反感,我們要做的是,發(fā)揮和引導人性中積極的一面,向著陽光走,陰影自然就會留在身后。
第三點是即時反饋。為什么打游戲刷短視頻會很爽,一刷就停不下來呢?因為游戲有即時反饋,你每一個操作都會讓你知道自己在變強變?nèi)酰瑥亩⒖陶{(diào)整,看到成效,而短視頻因為時長比較短,十幾秒一個,而且易操作,只要手指不?;瑒樱信d趣的內(nèi)容就會源源不斷的推送到眼前,即時反饋,及時滿足,而短視頻背后的算法還會根據(jù)你的每一個行為推測你的喜好,最終比你還要了解你自己,視頻帶來的滿足感就會更強烈。
但學習不是這樣,它的反饋周期長,而且從反饋的程度來看,也會弱很多。舉個例子,如果你想通過認真的學習,然后做一個小項目,整個過程因為時間周期太長,你中間看不到任何反饋,你很容易就放棄了,而過程中你實現(xiàn)了某個小目標,雖然感受到了自己的“優(yōu)秀”,但這種反饋又比較溫和,一個東西花時間又久又看不到什么大的成效,出于人趨利避害的本性,人自然就會去逃避放棄。
反過來,知道了即時反饋的原理,我們也可以調(diào)整學習的方式。一方面是縮短學習周期,就像做產(chǎn)品也是從 MVP 開始,學習的時候也應該明確的建立起小目標,采用小步快走的方式,及時獲得反饋。以寫書為例,如果成就感只來自于最后的出版,因為周期太長,做著做著就沒了興致,所以可以從平時的寫作做起,感受每一個小目標的完成、每一篇文章帶來的外部反饋。另一方面則是增加反饋感,在每一個目標或小目標完成的時候,不僅僅是感受完成的滿足感,更要給自己帶來更多的獎勵,或者是發(fā)條朋友圈,或者是送自己想要的一個東西,無論是什么,都是為了讓你的大腦增加目標完成時的多巴胺,這才會增加大腦上癮的幾率。
個人成長的時候,最容易出現(xiàn)的就是沒有明確的完結(jié)時間點,然后一門心思的往前跑。我們經(jīng)常把人生想象成一場馬拉松,仿佛只有沖過終點才算完結(jié),但其實我們也可以把人生想象成一場一場的短跑,每場短跑都有一個明確的完結(jié)點,都有一個明確的結(jié)束儀式,都有一個明確的獎勵,都有一個明確的休息,這樣你反而能更有活力的完成旅程。如果只是在心中守著永遠在未來的成就節(jié)點,只會在實現(xiàn)的路途上,心力交瘁,半途而廢。
第四個是關(guān)于合適的環(huán)境和氛圍。先說環(huán)境,正如圖書館比寢室更適合專注,干凈整潔的地方比雜亂無章的地方更容易專注,作用單一的地方比作用多樣的地方更容易專注。最后這個,舉個例子,如果你堅持床是用來睡覺和睡覺的地方,那么你的大腦就不會對床和玩手機產(chǎn)生聯(lián)系,你就更容易早點睡覺。
而關(guān)于氛圍,有一句非常經(jīng)典的話,叫做“一個人走的快,但一群人走的更遠”。在群體的作用下,因為彼此有共同語言,加上相互肯定,人們就容易堅持住一個習慣。當我們看到他人的努力時,我們也會受到感染,堅定信心,所以找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加入一些好的社群都是不錯的選擇。我經(jīng)常以我社群的一些活動為例,舉得太多了,就不多講了。
最后總結(jié)一下,我們學習是為了自己,是為了真正的解決問題,切忌“假裝學習”。雖然系統(tǒng)學習看起來很不錯,但從自己的興趣和工作出發(fā),是更好的學習方向。在具體的學習中,應強調(diào)輸出,以教為學,每一個困難的地方都是超車的機會,以慢為快,踏實的打牢基礎知識點。
學習是一個系統(tǒng),我們不能總是依賴意志力,要講究方法、技巧、環(huán)境等,引導自己做事的興趣、熱情和成就感,這樣你才會越做越起勁,最后不斷地運轉(zhuǎn)下去。
作者:冴羽
歡迎關(guān)注微信公眾號 :深圳灣碼農(nóng)